|
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兄弟二人相差五歲。 雖然有一種說法認為,朱標和朱棣都不是馬皇后所生,但朱標自幼便被父親當成繼承人來培養(yǎng),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根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在朱棣出生一個月后,朱元璋下令設(shè)立儒學提舉司,任命宋濂為提舉,“遣世子受經(jīng)學”。 這里的世子是指年僅五歲的朱標,也就是說從此時起,朱元璋已經(jīng)把朱標繼承人的身份公之于眾。 當時朱元璋只是自稱吳國公,而且剛在龍灣擊敗陳友諒的大舉進攻,此役對朱元璋而言是最兇險的一戰(zhàn)。 朱元璋艱難勝出,歷劫重生后,立即公開宣布朱標的世子身份。
朱標自幼被寄予厚望,受到悉心教導和培養(yǎng)。 朱標出生時朱元璋二十七歲,與馬皇后已經(jīng)成親三年。 盼了數(shù)年,終于喜得貴子,朱元璋對這個十分珍惜和喜愛。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自稱吳王,正式冊立朱標為世子。 四年后,朱元璋登基稱帝,冊封朱標為皇太子,此時朱標虛歲十四。
為了將朱標培養(yǎng)成合格的儲君,朱元璋煞費苦心,命詹同考察前代東宮官制,讓李善長、徐達、常遇春、 馮勝等朝廷重臣全都兼領(lǐng)東宮官職,輔導太子。 從名師、書籍到伴讀,朱元璋把最好的全都給了朱標,一心將其培養(yǎng)成為能干的接班人。 朱標成年后,朱元璋充分放權(quán),開始讓他練習處理政務(wù),手把手地教他為人君的本領(lǐng)。 自從,官員的升遷、任免要先經(jīng)過朱標的審閱,再送呈御覽。朝中官員的自身前途系于太子之手,誰會越過太子與遠在邊塞的藩王深交?朱標在朝中的關(guān)系根深蒂固,他百官心中的地位是燕王朱棣難以企及的。
朱元璋對朱標的愛,朝廷眾臣都是看在眼里的,誰會冒著惹朱元璋不高興的風險為藩王出頭? 朱棣十六歲時與徐達的長女成親,不久,被派往鳳陽常駐,練兵演武,了解民間疾苦。 后來朱棣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民間細事,無不究知”。 朱棣二十歲時就藩北平。 也就是說從十六歲開始,朱棣就沒有多少時間、機會與朝廷大臣有過多的結(jié)交往來,不可能在京師發(fā)展出自己的勢力。 在京師,在朝廷,是朱棣的父親和大哥說了算。
從始至終,朱元璋都是將朱棣作為藩王來培養(yǎng)并寄予希望的。 或許,朱元璋十分喜歡朱棣,但絕不會容許朱棣挑戰(zhàn)朱標的權(quán)威。事關(guān)國本,不僅朱元璋不許,朝中大臣也不會允許。朱標的地位是由嫡長子繼承制決定的,這是天然的優(yōu)勢。 更何況朱標能力不弱。 洪武二十三年,三十歲的朱棣奉命率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等將領(lǐng)出征漠北,成功招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這是朱棣首次展現(xiàn)其過人的軍事才能,從此威名大振,此時他三十歲。
朱標當時三十五歲,已經(jīng)當了二十余年大明皇太子,正值盛年,閱歷、學識、能力都處于巔峰狀態(tài),無論從哪方面比較,朱棣都無法與之競爭。 朱標當了這么多年皇太子,從朝廷大臣到藩王,幾乎零差評,由此可見能力不俗。 在朱元璋的敦敦教導下,朱標十分看重兄弟親情,身為兄長, 在弟弟犯錯要被父親懲罰時,朱標總是及時站出來,苦苦求情,在藩王中很有威信。 如果朱標在世,起兵奪位根本毫無勝算,英明睿智的朱棣怎會輕舉妄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