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無名,大者無形?!?/span> 真正有實(shí)力的人,都懂得斂其鋒芒,謙卑處世。 反而是喜歡炫耀的人,往往會招致他人的厭惡和反感。 丘吉爾曾說:“炫耀是需要觀眾的,而炫耀恰恰讓我們失去觀眾?!?/span> 一個人層次越低,越是喜歡炫耀這三樣?xùn)|西,人生也越容易走向不幸。 炫耀財(cái)富 醒讀 古人云:“一家富貴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span>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rèn),人性是幽微的。 一個人窮的時候,你比他更窮,他可能會同情你; 若有一天,你比他先富,或者你比他更富,他多半會嫉妒你。 所以,古人曾說,悶聲發(fā)大財(cái)。 這并非是要我們一定藏著掖著,而是要懂得保護(hù)自己。 畢竟,財(cái)富外露,容易被人惦記,招致禍患。 事實(shí)上,真正富有的人,不僅僅是有錢,更有德。 他們從不會因?yàn)槲镔|(zhì)上的富有,而眼高于頂。 反倒是,因?yàn)樵?jīng)歷過賺錢的辛苦,所以更能體會生活的不易。 富有,會讓他們更具有同情心、同理心,讓他們更懂得善待他人,體恤他人,甚至?xí)M己所能地去幫助他人。 而那些炫富的人,其骨子里是窮的。 他們只是有錢,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有句話說得好:“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人不配財(cái),必有所失?!?/span> 生而為人,賺錢之前先修德,守得住德行,才留得住錢財(cái)。 炫耀身份 醒讀 曾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帖子。 一位高校教授在家中做科研,他認(rèn)為窗外行走的人群,影響了自己的科研進(jìn)度,便要求物業(yè)將窗前的一片空地圍起來,禁止他人經(jīng)過。 物業(yè)沒有同意他的訴求,畢竟,空地是公共區(qū)域,不是他的私家花園。 于是,他便在業(yè)主群發(fā)通知,要求大家管好自家的孩子和狗,因?yàn)樗穆殬I(yè)“不一般”。 他甚至用鄙夷的口吻說道:“不在同一個層次的人,簡直無法溝通。 想起卡耐基說過的一句話:“天下最悲哀的人,莫過于本身沒有足以炫耀的優(yōu)點(diǎn),卻又將其可憐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厭的自大來掩飾?!?/span> 許多人以為自己身份尊貴,目中無人,甚至故意抬高自己,貶低他人。 殊不知,越是故意強(qiáng)調(diào)自己的身份,越是暴露了自己內(nèi)心的不自信。 要知道,真正的高貴,來自內(nèi)心的富足,能夠?qū)κ篱g萬物以尊重與悲憫。 還記得那個滿身污垢的建筑工人嗎? 因害怕自己的衣服弄臟了公交車的座椅,盡管旁邊有空位,他仍選擇蹲在地上。 什么是高貴?這才是高貴。 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不是靠炫耀,而是先學(xué)會尊重他人。 一位哲人曾說:人人生而平等。 這世間,沒有誰更優(yōu)于誰,勿以身貴而輕人,勿以身輕而自賤。 就如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一首詩所說: “如果你跟村夫交談,不失謙卑之態(tài);與王侯散步,不露諂媚之顏,你就會在低眉與抬頭之間,感受到人格的尊嚴(yán)和偉大?!?/span> 炫耀成就 醒讀 《坐在人生邊上》這本書里,記錄了楊絳先生的一句感悟: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我的一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度過平靜的生活?!?/span> 楊絳一生,成績斐然。 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認(rèn)為是對原著最優(yōu)秀的譯本。 她的話劇處女作《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dá)六十多年。 她晚年時創(chuàng)作的散文隨筆《我們仨》,一經(jīng)出版,風(fēng)靡海內(nèi)外,再版達(dá)一百多萬冊…… 她任何一項(xiàng)成就拿出來,都是我們普通人所不及的。 然而,她從不居功自傲,反而極其謙卑,“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p> 縱觀我們的生活,許多人在工作上取得了一點(diǎn)點(diǎn)成績,就四處炫耀,恨不得人盡皆知。 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你的炫耀,不會贏來真正的贊賞,反而讓自己,成為他人心中的跳梁小丑。 富蘭克林曾說:“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span> 見識越淺,越容易不可一世,因?yàn)樗麄儾辉娺^更大的世界。 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對自己的過往閉口不提。 他們不需要在別人的奉承中,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人生越往后走,越會明白,站在山頂?shù)娜?,只會感嘆自己的渺小。 因?yàn)榇蟮貜V袤無垠,江山遙不可及。 馮驥才曾說:“低調(diào),是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調(diào),是為了生活在別人的生活里?!?/span> 真正高級的人生,是擁有豐盈的內(nèi)心,能夠平和地看待自己的一切。 不自卑,也不自傲;不攀附他人,也不炫耀自己。 當(dāng)你悟透了幸福的奧秘,也就不會在意外物的得失。 余生,愿我們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成就自己。 點(diǎn)亮【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