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案作者/劉渡舟 【原文】 張某,男,71歲。1994年5月4日初診。因高血壓心臟病,服進口擴張血管藥過量,至午后低熱不退。體溫徘徊在37.5~38℃,口中干渴,頻頻飲水不解。短氣乏力,氣逆欲吐,汗出,不思飲食,頭之前額與兩側(cè)疼痛。舌紅絳少苔,脈來細數(shù)。 【研讀】 如果單看患者午后低熱不退、口中干渴、頻頻飲水不解的癥狀,表明是陽明有熱,而且這個熱是實熱,應該用白虎湯治療。何謂陽明?陽明包括人體的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在臟腑,胃家(胃、大腸)屬陽明。 可是再看其短氣乏力,氣逆欲吐,不思飲食的癥狀,則不單純的是陽明有熱了,而且這個熱也不是實熱了,是什么呢?是陽明胃家虛熱。 何謂實熱?又何謂虛熱?舉個例子,拿我們平常燒開水來說,有的時候水很快就燒開是火比較大,有的時候水很快就燒開是水加得比較少。而實熱就好比是火太大、太過,治療要以瀉為主;虛熱就好比是水太少,為水不及,治療要以補為主。 對應人體來說也是如此。陽明實熱是由于陽明的火太大引起的,而陽明虛熱則是因為陽明的水不足引起的。陽明實熱應該以瀉火攻下為主,譬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調(diào)胃承氣湯等。陽明虛熱則應該以補虛清熱為主,譬如竹葉石膏湯等。當然,這些湯方使用時都需要辨證分析才行,有其證才能用其方,而不是盲目照搬。 最后看其脈象為脈細數(shù),脈細為津液不足,脈數(shù)為有熱,脈細數(shù)則為津液不足引起的虛熱之象。若是脈洪大,則是實熱之象了。 綜合上述癥狀判斷,患者的表現(xiàn)乃津液不足、氣虛有熱之象,所以這個患者應該用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a href="https://www./prescription/10002134">竹葉石膏湯是在白虎湯的基礎(chǔ)上加了竹葉、麥冬、人參以補充津液;加了半夏,意在降逆;因為是虛熱,所以去掉了知母。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竹葉石膏湯的煎法比較特別:“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币馑际牵合扔檬菟?a href="https://www./herbal/10003604">竹葉、石膏、半夏、人參、炙甘草、麥冬這六味藥,煮一陣子后,剩六份水,這時去掉藥渣,再放入粳米,煮到米熟后,湯成去米。也就是說先煮藥,藥煮好后去藥渣,后下粳米,待米煮熟后,去米再服用。 為什么這樣煎呢?粳米的作用為益氣、止煩、止泄。仲景在《傷寒論》中用粳米者,有六個湯方(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麥門冬湯、附子粳米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煮法分三種: 1.米藥俱下。于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麥門冬湯、附子粳米湯可見。 2.先煮米汁,后入他藥。于桃花湯可見。 3.先煮藥,后煮米。于竹葉石膏湯可見。 為什么非要如此煎煮呢?先煮米,則粳米煮的時間長,氣散而味全,以止瀉為主;后煮米,則粳米煮的時間短,味寡而氣全,以益氣為主;藥、米同時煎,則氣味均衡,以止煩為主。所以,湯方的煎煮方法非常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療效的好壞,無論醫(yī)生還是患者都不能忽視。 還有一種患者午后發(fā)低熱不用服藥的情況必須注意,《傷寒論》第398條:“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本褪腔颊弑緛聿∫呀?jīng)好了,又出現(xiàn)了午后發(fā)低熱或微煩的癥狀,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患者病剛好就吃得太多或吃得太補,脾胃之氣還沒有完全恢復,不能運化,這種情況下減少食量,盡量吃容易消化的東西即可,不必服藥。 【原文】 辨證屬于陽明氣陰兩虛,虛熱上擾之證。治當補氣陰,清虛熱。方用竹葉石膏湯:竹葉12克,生石膏40克,麥冬30克,黨參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服五劑則熱退,體溫正常,渴止而不嘔,胃開而欲食。惟余心煩少寐未去。上方加黃連8克,阿膠10克以滋陰降火;服七劑,諸癥得安。 
 【研讀】 醫(yī)案中醫(yī)生開出的正是竹葉石膏湯,五劑熱退后只剩下心煩少寐一癥,于是又在原方中加了黃連、阿膠以解少陰之熱。 以上醫(yī)案原文選自《經(jīng)方百案研讀》專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