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陰陽 在中醫(yī)理論中,處處體現(xiàn)著陰陽學說的思想。眾醫(yī)家以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萬物皆有陰陽,陰陽即是將事物一分為二地去看、去分析、去辨證。
對于人體,亦有多種陰陽概念。比如:相對于頭與足,則頭為陽,足為陰;相對于左右身,則左側為陰,右側為陽;相對于手心與手背,則手背為陽,手心為陰;相對于臟腑,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單就某一臟腑來說,則其形質為陰,功能為陽。陰陽無限可分,處處皆有一陰陽,并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素問》再曰:父精屬陽,母血屬陰;元神屬陽,精血屬陰;衛(wèi)氣為陽,營氣為陰,精為陰,氣為陽。 正如《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這么多陰陽要想憑記憶一一記住,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明白陰陽之理,便可隨意推衍。而明白陰陽之理,對人體生理與病理的理解則會化繁為簡,因為決定一個人健康與否只有一句話,即:陰陽平衡則生,陰陽失衡則病。所以,懂得陰陽對于學習中醫(yī)的人尤為重要。 何為五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潤下,火日炎上,木曰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穡。”《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倍湔嬲钠鹪?,則來自于河圖、洛書之數?!兑讓W啟蒙》解釋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span>
由于河圖、洛書皆為古天文圖,所以,五行的起源極可能與木、火、土、金、水五星有關,只是那個遙遠年代的天文知識已經失傳,我們無法探知真實的原委。 另外,象數易學則認為五行源于太極陰陽,是與陰陽一同衍生出的概念。認為五行質具于地,行氣于天,其一太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天地各得四,又各有一個太極行于其中,便是兩其五行。從現(xiàn)在考古得到的證實是,在戰(zhàn)國中葉五行學說已經相當完備了。
因為《郭店楚墓竹簡》中的《五行》為戰(zhàn)國中期作品,其中已經用五行學說闡明儒家的“仁義禮信智”了。由于陰陽五行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所以,要想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就必須懂得陰陽五行;學中醫(yī),更需要精通陰陽五行。 ●輕松記住五行生克 五行的生克關系反映了古人對組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的樸素直觀感受。
相對于人體而言,五行相生,形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環(huán),臟腑皆可正常運轉;五行相克,則保證了五行之平衡,不會因臟腑過盛或過衰而致病。而臟腑之間的關系一旦失衡,則會打亂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環(huán),人體就會出現(xiàn)疾病。 ●五行相乘與相侮
●五行的平衡與失衡 天下萬物皆在生克之中達到動態(tài)平衡,生到極點或是克到極點都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以下一些相生相克的推理,可以在腦袋里面經常過一過。
活學活用相生與臟器-培土生金法
脾在五行中屬土,它主管消化系統(tǒng),負責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而肺在五行中屬金,它負責著人體的一身之氣,有氣人才有呼吸,才有生命力。所以按《內經》的五行理論,如果肺虛可以采用健脾的方法來治療,這也就是培土生金法。 |
|
|
來自: 人老顛東 > 《個人醫(yī)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