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人民服務(wù)》既是演講稿,也是議論文。在小學,議論文并不屬于重點學習文體,但是六年級的孩子即將進入初中,我認為有必要為初中議論文學習打基礎(chǔ),所以我決定重點講第2自然段,也把仿寫第2自然段作為這節(jié)課的小練筆內(nèi)容。課文的第2自然段,可以稱得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就像是一篇微型議論文。陳老師指導:既然是“仿照課文第2自然段”,那我們得先要把課文的第2自然段學明白,學透徹,這樣才能更好地“仿照”。所以第一步,先研究課文第2自然段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結(jié)構(gòu):運用“總—分”的構(gòu)段方式。內(nèi)容:表明觀點+引用名言+解釋名言+列舉人物事例。因此,就“勤奮學習”這個話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1.先明確“關(guān)于勤奮學習”的主要觀點。比如,勤奮學習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勤奮學習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成功的道路上無捷徑,只有勤奮才是成功的源泉等。2.回憶學過有關(guān)勤奮的名言或者古詩。引用是為了豐富文章內(nèi)容,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quán)威性,但是要引用得恰到好處,不能只圖引用的數(shù)量多少。我對學生要求是合適的位置,用1~2條即可。3.列舉人物事例。我要求學生列舉兩個人物的事例,一個是名人,一個是身邊人,最好是一個正面事例,一個反面事例,有理有據(jù)地論證觀點。比如誰原本資質(zhì)平平,但是通過勤奮學習,最終獲得了成功。這就是屬于正面事例。誰本來很有天賦,但是后天過于懶散,忽略了勤奮的重要性,最后碌碌無為,“泯然眾人矣”。在這里,我要求學生前后對比要明顯,舉例后要分析,切忌有例無證。這樣才能突出勤奮的重要性。4.總結(jié)歸納。可以在結(jié)尾設(shè)置疑問或者反問句,能讓讀者在讀完后,對自身進行思考,從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勤奮是通往頂峰的唯一途徑。有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也有人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滿清時期有這樣一位大臣,他小時候資質(zhì)平平,甚至可以稱為愚笨,這樣一個普通的孩子,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不斷努力。通過勤奮學習,最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他就是曾國藩。有史書記載,曾國藩這一輩子寫了大概2000多萬字,平均下來一年60萬字,還是用毛筆寫的。同時,他還要打仗,解決許多問題,和疾病作斗爭。去世前五天,他還堅持寫日記,批閱文件,閱讀《理學宗傳》。勤奮,持之以恒地勤奮,最終做出一番經(jīng)天緯地的事業(yè)。我還聽長輩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男孩子很聰明,時常被老師夸獎,剛開始的他勤奮刻苦,成績名列前茅。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所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漸漸地,他迷上了打游戲,最后連作業(yè)都不做了,成績一落千丈?!皹I(yè)精于勤荒于嬉”,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最后卻因為游戲荒廢了學業(yè),早早輟學在家,無所事事,人們提起他,唏噓不已。書山跋涉,需要用勤奮的步伐踏出一條通向頂峰的道路,學海泛舟,需要通過不懈努力去支撐起理想高懸的風帆。成功的道路并不擁擠,誰能堅持到底,誰就能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