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上有句話說“怪病多責于瘀”。 因為我們的體內(nèi)有很多的血管,所以瘀血在體內(nèi)幾乎可以到達每個地方,體內(nèi)一但有瘀血就會產(chǎn)生很多的疾病。 我們可以把我們體內(nèi)的血管比作一條河流,小河本來是流通的很順暢,但是突然有些人往小河里不斷的扔垃圾,久而久之,這些垃圾就會成堆成堆的堵河流里,阻斷河流的流向,慢慢的淤泥就會產(chǎn)生,河流就會越流越慢,直到最后出現(xiàn)枯竭,而我們的身體也一樣,本來血液在體內(nèi)流通的很順暢,如果這時被一些氣滯啊,痰濕啊,寒邪啊堵住的話,就會淤在那里,無法流通,慢慢的就會形成血栓,并且體內(nèi)淤血不通的人平時還會表現(xiàn)為頭痛,胸痛,胸悶,身體有固定部位的疼痛等現(xiàn)象,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預防瘀血的產(chǎn)生。 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三個方子,化瘀效果非常好。 ![]() 1、首先是氣虛形成的血瘀。 氣是負責推動血液運行的,如果氣虛的話,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推動血液運行,就像是海上的船,沒有了船帆就無法前行,血液停留在哪里,就會造成哪里形成瘀血,由于體內(nèi)的血液循環(huán)不暢,會導致體內(nèi)的氣血不足,患者看上去會面色無光,呈現(xiàn)出蒼白的面色,做事情沒有精神,看上去整個人都會很虛弱,這時候需要補氣兼活血,可以用補中益氣丸,先行氣增加血液流通,在補脾化生更多的血液。 ![]() 補中益氣丸是由補中益氣湯衍生出來的丸劑,后者是中醫(yī)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劑。由黃芪,人參,當歸,白術(shù),陳皮,柴胡,炙甘草八味藥組成,主要治療因勞傷,飲食不節(jié)所導致的脾胃氣虛,中氣下陷。 為何有提補中氣的效果呢?人參是一味大補元氣的藥;黃芪能益氣固表,所謂的固表是指可加強人體體表的防御系統(tǒng);炙甘草有補脾胃的功效;白術(shù)是燥濕,補脾經(jīng)之氣的藥物陳皮,在補氣的基礎上調(diào)整氣亂,恢復氣本身的升降。讓清濁之氣當升則升,當降則降。還就是的升麻是升陽明胃氣,柴胡是升少陽之氣,別小看這兩味藥。二者可令脾胃的功能強健,脾胃強健自然可以生氣,而且通過升陽的藥,清陽之氣可以更好的上行,濁陰液自然就下降了。 2、氣滯也會引起血瘀的情況。 因為現(xiàn)在的很多人壓力都非常大,情緒得不到發(fā)泄導致情志郁結(jié)在體內(nèi),最受情志影響的臟腑就是肝臟,肝主管全身的氣機疏泄,只有肝功能正常才能使氣升降正常,情緒郁結(jié)在體內(nèi)會導致肝氣郁結(jié),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中醫(yī)上的“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就是這種情況,這個時候首先要恢復肝正常的疏泄功能,可以用柴胡舒肝丸來理氣活血開瘀。 ![]() 柴胡舒肝丸對于肝氣不舒,肝郁氣滯有很好的效果。功效主治:舒肝理氣,消脹止痛。用于肝氣不舒,胸脅痞悶,食滯不清,嘔吐酸水。臨床常用于痞證,嘔吐,脅痛。 方中柴胡、青皮、陳皮、防風、香附、枳殼、木香、烏藥合用,以舒肝理氣,消脹止痛。半夏、茯苓、桔梗、厚樸、紫蘇梗、豆蔻、甘草合用,以健脾調(diào)中,行氣消脹。山楂、檳榔、六神曲、大黃合用,以消食導滯,化積消脹。白芍、當歸養(yǎng)血和血,以柔肝體;氣滯邪結(jié)則血瘀,故以三棱、莪術(shù)行氣活血化瘀。黃芩、薄荷組成,以清解郁熱。氣郁日久則化熱,故以黃芩苦寒清熱、薄荷辛涼解郁以解之。諸藥合用,共奏舒肝理氣,消脹止痛之功。 3、瘀血和寒邪也離不開關(guān)系。 寒氣進入身體會引起血液凝滯,因為寒氣為陰邪,有收引的作用,而寒氣進入體內(nèi)會損傷身體的陽氣,導致身體失去陽氣的溫煦,人就會變得怕冷,陽氣虛弱也無法推動血液運行,寒邪還會導致身體內(nèi)的血管收縮,血液流通的通道變得窄了,就會加重瘀血的形成,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桂枝有溫陽散寒的作用,把寒邪散出去,瘀血自然流通。 ![]() 桂枝茯苓丸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本方是活血化淤、消包塊的名方。不僅為治療淤血腫塊提供了有效的方藥,而且在理論上給人們治療淤血塊以啟迪。 方中桂枝性溫味辛,能通血脈消淤血,又能利小便、助氣化而行津液。淤血內(nèi)停必伴有痰濕阻滯,用茯苓滲濕利尿,化痰行水,補脾安胎。桂苓合用以加強化淤消之力。丹皮、桃仁能活血化淤消。芍藥,緩急止痛,安胎。白蜜能緩和諸藥破泄之力。諸藥相合,共奏活血化淤,緩消塊之效。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血瘀了,可以發(fā)個舌象,我會幫你辯證,不要盲目吃藥,造成其他影響。 |
|
|
來自: 新用戶1448837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