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焦紅軍:北大三老的曠世愛情

 北疆文藝 2023-03-03 發(fā)布于黑龍江

北大三老的曠世愛情

文/焦紅軍

   張中行、季羨林、任繼愈是新世紀中國文化進程中當之無愧的北大三老。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或求學或授業(yè)于北大,更因為他們和北大的感情,魚水情深,罕世少有。張中行1931年考入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是三人中的老大哥,以寫北大舊聞而著稱;二老中的季羨林1946年5月回國,9月任職北大副教授,旋即轉為正教授,一生再也沒有離開過北大;三老中最小的任繼愈,1934年考入北大哲學系,1939年又考上西南聯(lián)大的研究生,1942年即在北大哲學系任教,直至1964年,在毛主席的欽點下,離開北大,負責籌建國內第一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即使這樣,他也非常關注北大,在他的親自主持下,1985年宗教所與北大合作,聯(lián)合培養(yǎng)宗教學本科生,開大學宗教教育之先河。三老無論是作為學子還是業(yè)師,他們的經(jīng)歷、學識、思想、風范,在中國當代文化中,當之無愧,罕有其匹。而北大三老的愛情,是其中尤為壯麗的華彩樂章。

張中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愛情是人生的一半兒,愛情的花,有敗有艷,愛情的果,有苦有甜。三老中最受世間爭議的是中行老的愛情,而這一切,都和一個女人有關,這就是當代著名的女作家楊沫。張中行與楊沫相識于1931年。那一年,張中行二十二歲,剛考入北大,在北大國文系讀書,恰是風華正茂,風流倜儻的年齡。而原名楊成業(yè)的楊沫,也是青春年少,在北京西山溫泉女中上高中,因家境衰落,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楊沫的母親打算把她嫁給一個有錢的軍官,楊沫堅決不從,遂放棄學業(yè),離家出走,尋找新的生活,在當時也是一個不小的轟動。有一個叫于大哥的因與張中行相識,便讓張中行為其表妹的同學(即楊沫)介紹一份小學教師的工作,于是二人相識了?!八邭q,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豐滿,眼睛明亮有神……有理想、不世俗……”你看,中行老晚年在寫憶舊的文章時,還是這樣癡情不減,文筆依然帶著火辣辣的情感。足以可見,楊沫在張中行一生情感中所占據(jù)的分量。見面后的結果是,中行老愉快地給在香河縣立小學當校長的兄長寫了一封推薦信,并且很快就得到回信,于是,楊沫去了香河當了一名小學教師。張、楊一個郎才,一個女貌,這不亞于干柴烈火,加之二人在讀書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有著共同的語言,他們很快就掉進了愛河,在北大沙灘附近,租了間民房,過起了浪漫的同居生活。楊沫因為年輕,接受外界新思想較快,喜歡閱讀新文學運動一類的作品。張中行人則比較老成,愛鉆研古書和外國哲學原著,故兩人的興趣愛好與閱讀趣味呈現(xiàn)出距離與差別,正因為這距離與差別,為他們以后的離異埋下了分手的種子。兩人的熱戀持續(xù)了四年。1936年,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張中行在《流年碎影》中說,主要是收到在香河教書的劉君一封信,說楊與在那里暫住的馬君來往過于親切,于是裂痕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但楊沫在寫作《青春之歌》的時候,把自己與張的主動分手,看作是革命青年打破小資產(chǎn)階級的牢籠,追求進步,追求自由的象征和寫照。并對張中行主張的書齋生活,小家庭生活,作了無情的否定。在書中,她又進一步把張中行當作了小資產(chǎn)階級人生態(tài)度的代表,寫進了原著,于是余永澤就是張中行,張中行就是余永澤,成了現(xiàn)代文學的一個公案,成為了建國后文學界批判的一個文學典型。今天,在回首這段愛情往事的時候,我們除了應尊重二人對天命與自由人權的選擇,也不應忽視當時二人分手的社會背景。1936年發(fā)生的西安事變,更是將全民族的抗日浪潮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許多年輕人和大學生,受此激勵,都紛紛沖出了書齋和家庭的圍城,走上了戰(zhàn)場,不惜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保家衛(wèi)國??梢韵胂筮@樣的一個事件,在北大,在北京,在全中國所激起的反響是多么強烈。抗日的硝煙彌漫了全中國,這無疑對年輕的楊沫來說是一種強烈的震撼。她渴望與有為的社會青年一樣,在浴血的抗日戰(zhàn)場上,去接受人生的洗禮。而老成古板的張中行,還待在象牙塔里,一心一意地營造他自己的書齋生活,小資生活。這是與社會,與抗日背道而馳,并為時人所不齒的。在當時年輕的楊沫眼里,政治大于生活,政治也幾可等同于愛情。當循規(guī)蹈矩的張中行,再也罩不住楊沫思想的羽翼時,愛情的滑稽劇,就不可避免地又一次上演了。依今天看來,這樣的愛情劇,歷朝歷代,都在不斷上演,情節(jié)大同小異,只是演員中的主角、配角不同而已。多少年以后,二人對當時的分手進行了各自的總結。楊沫在回憶文章中把這段經(jīng)歷,當成是一種抗日的選擇,至今看來,這種選擇在民族危難之際,是有民族氣節(jié)的,令人欽佩。而張中行,也肯定了二人的分手,這對楊沫個人的志向發(fā)展來說,也是有益的。
  但是事物的發(fā)展,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五十年代,楊沫發(fā)表了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一舉走紅中國文壇。楊沫在書中虛構的以張中行為原型的余永澤成了廣大讀者一致聲討的對象。受此牽連和影響,張中行被遣返河北香河老家務農(nóng)。對這一切的遭難,張中行都采取逆來順受,不置一詞的態(tài)度,始終隱忍不發(fā)。“文革”期間,有人讓張中行檢舉楊沫的言論,張中行也未跟著落井下石,說楊沫的壞話,而是說“她直爽、熱情,有濟世救難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實現(xiàn)的魄力?!痹俸髞?,楊沫在回憶錄《青藍園》中有對張中行不恰當?shù)拿枋?,張中行是抱著絕不發(fā)言的態(tài)度,一直沉默到底。到最后,楊沫去世,張中行拒絕了他與楊沫所生的親生女兒的請求,未去參加楊沫的遺體告別儀式。從這些情節(jié)上看來,張中行是很有骨頭和隱忍精神的。我想,這是與他早年從事佛教的研究,并主編以佛教為主題的雜志《世間解》有關,甚至解放以后一段時間,張中行還在佛教協(xié)會兼職編輯《現(xiàn)代佛學》月刊。也許,張中行對人世間的所有的苦,早已通過深研佛教,有了更高、更深層次的認識。他認識到,苦不僅是對過去世所帶來業(yè)的一種報復,更是一種因果和輪回。所以,他不再對抗苦,而是采取順生的態(tài)度,悲天憫人,安之若素地過天下小民的生活。他種種不平的遭際,業(yè)已被佛教這一偉大的哲學體系吸收和平復,他人生苦難的傷口,也因信奉了佛教思想,被佛教的繃帶緊緊地包住,這也許是對張中行苦難之中所呈現(xiàn)出的人性之美的一個更好的解釋吧!




 
 
    季羨林: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二老中的季羨林,在愛情方面,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的愛情花絮,也是緊隨張中行之后,有一種“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的朦朧之美。季羨林的愛情,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苦??!要說季羨林的愛情,不能不追根溯源季羨林的家世。季羨林祖籍山東臨清市大官莊,季羨林父親那一輩兒,只有他父親和叔叔兄弟二人,哥倆在老家實在混不下去了,跑到濟南城賣苦力。在最困難的時候,天上掉下了“餡餅”,季老的叔叔用兩塊大洋買了幾張彩票,結果中了頭獎,賺了四千塊明晃晃的“袁大頭”。據(jù)此,兄弟倆從赤貧變成了暴發(fā)戶,并由此完成了從無產(chǎn)者到有產(chǎn)者的轉變,蓋起了青磚瓦房,娶妻生子,過上了“貧民張大嘴”的幸福生活。舊社會,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兄弟二人盼星星盼月亮,一生再生,結果他們這一輩只生養(yǎng)了季羨林這么一個男孩。老兄弟倆一合計,就讓六歲的季羨林到了省城濟南的叔叔家,過起了離家求學的生活。那么,季羨林屬于過繼,還是助養(yǎng),老兄弟二人當時是怎么商量的,如今已無人知曉,就連季羨林自己也蒙在鼓里。反正季羨林在濟南,讀完了私塾,讀小學,初中考入正誼,高中轉入山東大學附中,又稱北園高中就讀。從初中到高中,季羨林的學習一路領先,國文習作很受老師推崇,古文功底尤甚,小小的年紀已經(jīng)有了超群的寫作天賦。但人生的不完美之處也在于此。季羨林固然跳出了農(nóng)村,改變了務農(nóng)的命運,但少小離家,投奔叔叔,缺少父母的關愛,家庭的親情,一個人孤單漂泊在外,寄人籬下,多愁善感的思鄉(xiāng)離緒是可見的。這對于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男孩來講,在性格發(fā)展上是欠缺的,也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季羨林的叔叔,平時不茍言笑,待人接物非常嚴厲,這讓季羨林望而生畏。季羨林的嬸母,生有一女,名曰秋妹。嬸母對女兒異常寵愛,這讓小季羨林看在眼里,不免心生羨慕與不平之感。種種人生遭際,讓季羨林幼小的心靈發(fā)展,有異于常人,其孤獨之苦無法為外人道也。高中畢業(yè),遵照叔父之命,季羨林報考濟南郵政局,也不知是季羨林有意考不中,還是老天爺成全,季羨林沒有考取。于是,再赴北京趕考,結果一鳴驚人,季羨林同時為北大、清華兩校錄取。從季羨林叔叔讓其報考濟南郵政局這一點看,其叔叔也沒有成全季羨林,助推其上學成長之意,至多就是把他當作一個傳宗接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季羨林高中一畢業(yè),即1929年18歲時,叔父就自代父命,親自為他選定了一門婚事,18歲上季羨林就結了婚。也許是叔父要用婚姻這條褲腿,縛住季羨林不知天高地厚,恃才傲物的青春性情,讓他從此熄火安身,順天認命,也未可知。新娘是誰呢?為季羨林叔父同事的三女兒,名曰彭德華。季彭兩家非常交好,交好到什么地步呢?彭德華的父親(即季羨林的岳父)之所以能夠得到當時濟南官場上的一大肥缺——黃河河務局的工作,就完全是拜其叔叔所賜。最有趣的是,季、彭兩家住的還是前后院,前院住的是季大科長,后院是彭德華一家。彭德華年長季羨林四歲,雖然算不上“青梅竹馬”、“一見鐘情”,但門里門外,抬頭不見低頭見,見面說話,東屋拿面,西屋借瓢,二人的接觸肯定也是有的。但世間事怪就怪在,失敗的愛情,往往都是錯點了鴛鴦譜。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語用到季羨林身上非常妥帖。季老看不中彭德華,他的丘比特之箭瞄準的卻是自己的小姨子——彭德華的四妹,小彭德華兩歲的“荷姐”。但時不我與,天不佑人,是季羨林自小就畏于叔父的嚴厲管教,不敢與命運抗爭?還是荷姐少不更事,畏于婦道尊嚴,不敢姐妹易嫁?到頭來二人的這段暗戀,都往事隨風,成為一場無言的結局。據(jù)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回憶,他的幾個姨長得都很俊,四姨氣質尤其出眾,是特別能干,性格開朗,愛開玩笑的那種女孩。季羨林1946年留德歸來,在濟南宴請親朋好友,沒想到一桌子請來的全是女性。季羨林小姨子荷姐在宴間,相伴左右,左一個“季大博士”,右一個“季大博士”,與季羨林說笑逗樂。如果從人類心理學的角度探尋之,是否有初戀情感壓抑多年而今一朝得到釋放之感呢?只可惜,桃花流水春去也,荷姐已為人婦,羨林已成教授?!白佑B(yǎng),而親不在;人欲愛,而時已移?!边@種人類愛情的傷感,也唯有季羨林與荷姐二人,在心底深處細細體味了。
  言歸正傳。再說1936年,季羨林去德國,適逢二戰(zhàn)爆發(fā),在德國一呆就是十年。1946年歸國,即入北大,出任北大教授。季羨林有著作《留德十年》,詳細描述了他在德國期間的經(jīng)歷。但是,很多人還是有疑問,季去德時25歲,回國時35歲,他在德國情感方面是怎么度過的?是否遭遇過艷遇?即使沒有,他這樣一個年輕時尚,一表人才,身體健康的男人是怎么解決其性欲的?即使從為尊者諱的角度,讀者也尚有一問,季羨林如何像佛教徒一樣,能身不染紅塵地化解掉自己的性欲?時光遷延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終于有報刊披露,季羨林留德十年,與他身邊的打字少女——德國姑娘伊姆加德的跨國之戀。在這場跨國之戀中,女主角德國少女伊姆加德為情所縛,終生未嫁。這又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也可以看作是中德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純潔友誼的象征。雖然沒有結果,但那份浪漫卻又飄渺,高雅而又圣潔的感情,還是給廣大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而這著實又是一場《廊橋遺夢》的中國版。實際上,旁觀者觀之,親歷者痛之。季羨林在《留德十年》中對此有所記錄,在離別的前一天,季一天之中,去了好幾次伊姆加德的老房子。那種離別前的悵惘、纏綿、優(yōu)柔寡斷、腳步遲疑、身不由己的感情,在季羨林本身,猶有切膚之痛。好在,季羨林在處理和伊姆加德的感情上,已經(jīng)是駕輕就熟了。因為季羨林生于山東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受孔子禮教的影響程度自然比一般人要大,中的毒比一般人要深,所以,孔孟理論在實踐中運用起來,就比一般人要熟練得多。因此,他又像前一次冷處理與荷姐的初戀一樣,舉起了封建禮教的利刃鋼刀,又一次砍向了自己的命根與痛處。結果,一個人間奇跡誕生了,季羨林以犧牲自己的感情,犧牲個人的私欲為代價,其實又何償不是以犧牲德國年輕少女伊姆加德的感情為代價,向中國的封建禮教傳統(tǒng)投降,向師道尊嚴繳械。他維護了封建禮教的“父為子綱”的古老傳統(tǒng),于是山東除了“孔圣人”之外,又多出了一個愛情方面的圣人——季羨林。爾后,季羨林沖破種種封鎖,轉道回國。
  本來歸國以后,關于季羨林的婚姻愛情故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婚姻在季老身上總是呈現(xiàn)出“一波三折,無果而終”之美。俗語說:情場失意,職場得意。建國后,季羨林職場上是一路順風,他不僅是北大文科僅有的7個“正一級”教授之一,是教授中最為年輕的一個,而且是社科院學部委員,月工資400多元。按當時齊白石的畫價10元一張計算,季羨林一月可買40張,且贈品不算。這在當時已是巨富,足以養(yǎng)家糊口,買田置地了。按說,全家分別這么多年,也該家人團聚,安享和美的世俗生活了。但一直到1962年,季老夫人彭德華才遷來北京,全家得以團聚。這樣算來從1936年季羨林去德至1962年全家團聚,夫妻分居長達26年。這段史實,直到2010年,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在《我和父親季羨林》中才有所披露。原來是季承姐弟偷偷給北大校長陸平寫了一封信,爾后由北大出面,上報北京市委書記彭真批準,彭德華才遷來北京的。那季羨林什么態(tài)度呢?季承文章中說,父親對此雖有不滿,也沒表露出什么?!皟捍蟛挥傻?,季羨林知道,自己的兒女已經(jīng)長大了。可家搬來了,兩顆不沾愛的心,卻始終彌合不到一起。于是季承寫道:“大床布置好以后,父親卻很不高興。他不愿意和母親睡在一起。他的想法是要和母親分開睡,他要獨睡一室。我們只好把雙人床退掉,換成單人床,讓母親一個人孤單地睡在客廳里。”看到這里,每個人都會為之心酸,這扭曲的愛情,無性的婚姻,走到今天,到底是誰之錯?
  但季老就是季老,兩人雖然沒有愛情,但是家庭生活中的感激之情還是有的。季老還專門為妻子德華寫過一篇文章《寸草心》。文中這樣寫道:“德華長我四歲。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輩子勤勤懇懇,有時候還要含辛茹苦?!睂ε淼氯A個人的無私行為,他在文章中進行了高度的禮贊。季羨林在一篇文章《我寫我》中寫道:“我只能承認自己是一個好人,我盡管有不少的私心雜念,但是,總起來看,我考慮別人的利益還是多于一半的?!边@正是季羨林人格的高尚和我們常人難以企及之處。因為季羨林所能夠做到的,我們世人不一定能夠做到;季羨林所能夠犧牲的,我們世人不一定能夠犧牲。這正像武俠小說中,武林高手獨孤求敗一樣,一生都在祈求一個能夠打敗自己的對手,而季老愛情中所呈現(xiàn)出的其獨有的凄慘之美、悲壯之美、人性之美,在這個人世間,除了一個季羨林,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嗟夫!斯人已去,如今人間已無季羨林。
 


任繼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三老之中,任繼愈的年齡最小,愛情也是這三人中最為順暢,最為恩愛的一個。任繼愈,原名任又之,1916年4月出生于山東平原縣的一個舊式軍官家庭。父親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與國民黨高級將領劉峙、顧祝同為同窗,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后銜至國民黨少將,因不善拍馬奉迎,最后在參議員的位置上退下來。任繼愈的母親出身于名門世家,更是一個本分慈善、勤儉持家,秉承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家庭婦女。任繼愈從小就沐浴著家庭的溫暖成長。他四歲入私塾讀書,在濟南讀完了小學,后因戰(zhàn)事爆發(fā),他又返回故鄉(xiāng)平原讀初中,后又到北平大學附屬高中就讀。因戰(zhàn)事頻仍,任繼愈讀高中時更換過五六位國文教員,其中就有任今才、張希之等諸業(yè)師,他們都是從北大中文系或者是哲學系畢業(yè)的。正是這些后來遇到的恩師,對任繼愈的一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引起了他對哲學研究的濃厚興趣。哲學,飽含著神秘理性之光的哲學,成為少年任繼愈心目中為之追求不已的女神。1934年,年僅18歲的任繼愈,如愿以償?shù)乜既肓吮本┐髮W哲學系,并受教于湯用彤、熊十力、錢穆等教授。在國難當頭,列強環(huán)伺的舊中國,學習一無用處的西方哲學,很多人不理解。因此三年下來,原來哲學系一同入學的十幾名同學,都紛紛走光,最后只剩下三人還在堅持,任繼愈便是其中之一。是什么在支撐著一個年輕人日夜不熄的思想爐火?后來,任繼愈在回憶文章中說:“哲學是研究真理的學問。我記得斯賓諾莎有句話,他說為真理而死不容易,為真理而活著就更難。這個我印象很深刻?!?/span>
  如果說哲學對此時的任繼愈,只是一種精神上的愿景和迷蒙中的希望的話,那么,1937年任繼愈大學三年級時,一次中華民族歷史上難忘的“北大南遷”的征程,更是將一種伴隨終生的憂國憂民、濟世蒼生的憂患意識扎根于他的思想與行動之中。時年21歲的任繼愈也報名參加了從長沙到昆明的“湘黔旅行團”,“旅行團”的領隊老師是著名詩人聞一多。正是這次難忘的徒步“小長征”,使得他對哲學從形而上的研究,回歸到對中國現(xiàn)實、苦難與人生層面的探索,完成了個人思想上的重大嬗變。他在帶自傳性質的《我的追求》一文中寫道:“我深信探究高深的學問,不能離開哺育我的這塊災難深重的中國土地?!边@段話也完全可以視作他本人在哲學研究上,從西方哲學轉到中國哲學的一個根本原因。
  1938年,任繼愈在隨校南遷的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1939年,他又一舉考取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專門研究中國哲學史和佛教史。1941年畢業(yè)后,即在西南聯(lián)大教書,當講師。生活對年輕的任繼愈來說,翻開了新的一頁,而美好的愛情也在緊張的工作中不期而至。任繼愈有一個北大哲學系畢業(yè),后來留學英國的同學王維澄,他是湯用彤先生的研究生,以一篇《老子化胡考》的畢業(yè)論文,享譽學術界。王維澄回國以后,在師范學院教哲學史,業(yè)務很繁忙,王維澄的愛人則在西南聯(lián)大附中教語文。有一次,王維澄愛人生病,不能上課,學校又找不著合適的替代人手。王維澄便來找任繼愈商量,讓他這個大講師屈尊就駕,到附中代幾天語文課。這讓任繼愈很犯難,一個大學講師去給初中的小孩子授課,這是哪和哪的事啊!但任繼愈經(jīng)不住王維澄的一說再說,便答應了去代幾天課。不成想,這一答應,竟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附中教另外一班語文的,是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年輕教師馮鐘蕓。因為是教同一年級的課,年輕人之間又沒有隔閡,一來二往,兩人就相熟了。馮鐘蕓出生于一個家世顯赫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馮景蘭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他的大伯馮友蘭是開宗立派的哲學家,姑姑馮沅君是知名的文學史家,更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女教授。馮氏三兄妹以“三馮”名貫當時的學術界。他們的家鄉(xiāng)河南唐河更是以“三馮”為榮,在他們的影響下,整個唐河地區(qū)都形成了家家送子女上學讀書求知的教育氛圍。
  也許老天爺要成心幫助這對人間男女。之后不久,馮鐘蕓就被聘到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任助教,成為了西南聯(lián)大歷史上第一位女教師。按說這樣兩人更有了接觸的機會,但兩人作為大齡青年,同時又有學問在身,在男女情愫方面,并沒有什么太多的主動,盡管身在一個學校,作為同事,他們誰也沒有主動挑破愛情這層窗戶紙。 
  這時,任繼愈的導師和恩師湯用彤先生卻坐不住了。湯先生看到自己年輕的弟子,不事婚姻,心里很著急。終于有一天,他鄭重地打扮了一下行裝,親自跑到馮鐘蕓家里去,因為任繼愈孤身一人在外,且家人都在山東平原,所以,他自代家長,為弟子上門提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恩師替弟子登門求婚,這在戰(zhàn)時不能說絕世少有,也是感人至深。師生情誼,溢于言表,如今已成一段佳話。
  1946年,二人在北京舉行了婚禮。從那時起一直到晚年,二人相濡以沫,再也沒有分開過。他的女兒和兒子任遠和任重在緬懷任繼愈的紀念文章《永遠珍藏的記憶》中寫道:“2005年媽媽不幸去世。爸爸在送別卡上這樣寫:'鐘蕓,你暫時離開了,可是我們永遠在一起,永不分離?!瘚寢尭鎰e儀式那天,爸爸早晨3點多就起來了,仔細地洗頭、洗澡、剃須、穿上干凈的白襯衫。在遺體告別儀式的兩個多小時內,他身后椅子也不曾坐一下。儀式結尾,家屬做最后的告別時,爸爸走到媽媽旁邊,伸出手去,輕輕地、輕輕地摸了一下她的頭發(fā)和臉龐,好像怕驚醒她的睡眠。眼淚順著爸爸的臉流下來。”這就是我們人世間一代大師感天動地、山高水長的芬芳愛情。而作為哲學大師,譽滿天下的任繼愈,不管是任中國社科院宗教所所長,還是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高職,他的一生都清正廉潔,嚴于律己,始終恪守著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節(jié)操,從來也沒有什么小道消息和緋聞,這也是一代哲學大師的感人情懷吧!
 

作者簡介:

焦紅軍 作家,評論家兼出版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當代散文》副主編、《膠東散文年選》主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智庫特聘專家。主要作品:長篇歷史人物傳記《馬鈺傳》、長篇散文《冰心與煙臺》、散文集《結廬在人境》、報告文學集《中年的船,沒有港灣》、文學評論集《寫作其實并不難》和《膠東地域散文寫作論稿》。作品被《散文選刊》《新世紀文學選刊》《海外文摘》《人民日報》《聯(lián)合日報》《齊魯周刊》等轉載和連載,在各級媒體刊物發(fā)表文藝作品評論文章達40余萬字。曾獲《人民日報》征文獎、劉勰散文獎、齊魯散文獎、山東省文化藝術優(yōu)秀成果獎、煙臺市第十二屆文藝創(chuàng)作獎、煙臺市第十四屆文藝創(chuàng)作獎、煙臺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獎項。主編并策劃出版《迷人的風景》(2016—2017年中國網(wǎng)絡作品選)、《膠東散文年選》(2018)(2019)(2020)(2021)《膠東作家親情散文選》《半島散文家文叢》《膠東散文十二家》散文卷系列、《膠東優(yōu)秀家風故事》等各種散文專著、文集四十多部。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