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歷史名地:夜郎國(云南、四川、貴州、湖南)

 zqbxi 2023-03-03 發(fā)布于江西

       其實夜郎國不小  后人無知隨人笑。

      夜郎國,是中國在西南地區(qū)由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夏商時屬百濮地,《國語·鄭語》云:"楚鼢冒始啟濮",又《史記正義》載: "濮在楚西南"。夜郎成名問世,大約是在戰(zhàn)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 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于戰(zhàn)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朝牂柯太守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前后約300年。

歷史淵源

      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發(fā)掘,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開了輝煌的一角。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志》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西南夷在歷史上泛指云貴高原的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民族的代表。據(jù)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fā)掘的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xiāng)發(fā)現(xiàn)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后進行了9次發(fā)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fā)掘。此次發(fā)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fā)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xù)的時代長。戰(zhàn)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xiàn);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文化。"可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榮獲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以史書記載及考古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后,夜郎國在貴州已成為不爭的史實,但夜郎國的都邑究竟在哪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古發(fā)掘,可樂"西南夷""墓群的發(fā)掘,對探究古夜郎族屬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神秘的柯洛倮姆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作"柯樂",后演變?yōu)?quot;可樂"。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shù)民族中,彝族人最多。當?shù)厝苏f,彝族最先進入可樂,他們將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墳"或"莕人洞"。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們,哪里想到他們撿回家去砌豬圈、蓋茅廁的磚瓦,竟是秦磚漢瓦;那些從"莕人洞(墳)"挖出來,認為帶有邪氣而隨手扔掉的壇壇罐罐,竟然是價值連城。

       據(jù)彝文古文獻記載,當時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qū)的著名城市。貴州考古專家宋世坤研究員分析,將歷史的發(fā)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可樂地區(qū)很可能是屬于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蓸返靥幍帷⑶吔?,交通發(fā)達。據(jù)文獻記載,這里曾是進入貴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地理位置

       夜郎古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jù)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shù)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在考古發(fā)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jù)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xù)下去。

地域范圍

      夜郎國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專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樂時,已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夜郎王為了擴展地域,先后在云南、貴州等地區(qū)多處建立城池,由于夜郎王在這些城池都有過短時間居住,便成了后人爭夜郎古國的理由。從可樂"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說明可樂當時的繁榮,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處,疆域有多大,發(fā)掘才剛剛開始。除了可樂遺址外,在周邊地區(qū)發(fā)掘的遺址中,還陸續(xù)出土一批夜郎時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但由于經費、人才緊缺等問題,使古夜郎文化的發(fā)掘、研究進展遲緩。

夜郎自大

      夜郎故事首見于司馬遷的《史記》:"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說的是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達今云南的滇國。期間,滇王問漢使:"漢與我誰大?"后來漢使途經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同樣問題。因而世人便以此喻指狂妄無知、自負自大的人。夜郎自大成語至清代已廣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

苗夷古文明中心

       據(jù)《后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這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夜郎文明中心,當然與"竹崇拜"有緊密的聯(lián)系。"貴州長順縣廣順鎮(zhèn)"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廣順坐落在天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時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于郎山、夜合山、擺脫山、金竹大坡懷抱中。當?shù)乩习傩辗Q古城池為夜郎王府、舊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貴州民族學院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現(xiàn)場還可看到殘墻斷壁舊址。古城池內為2平方公里,是發(fā)現(xiàn)以來最大的金家遺屯。周圍山峰環(huán)繞,僅有4個出口。內有2道城墻,分成內外城墻,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長期居住。郎山西側山下有被官兵殺害的全族人的萬人坑,東邊南湖有箭廠及營地等。解放后民間在耕地時挖出的金劍、方印、青銅匙等多種文物,曾為村民所目睹,杜鵑湖在基建時也挖出多處古夜郎的墳墓,保存完好,均是歷史的見證。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完整的族譜還保存著。除前幾年住鎮(zhèn)寧的金氏家族為寫延續(xù)的族譜取去一本外,現(xiàn)廣順還有金氏族譜。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據(jù)史書記載,永樂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后由長子金庸赴京承襲安撫使職,次子金鑒分襲后苑土司(今貴陽金筑鎮(zhèn)),三子金鐸分襲谷通土司(今羅甸)、四子金鈞分襲揚義司(今福泉)。著名學者莫友芝說,據(jù)清朝著名史學家鄭珍認為,夜郎縣在今府治左右。古都城外東面1公里處的九龜下灘處還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專家們認為整個古都城的布局與設置,都與史書記載的十分吻合。但此處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還有待進一步研考。據(jù)司馬遷《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牂柯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從各方面情況看,這一帶具有建立都邑的條件。

夜郎古都

          夜郎的國都好像到處都是,除了沅陵、廣順、茅口等3個地方,牽涉到貴州省境的還有安順、鎮(zhèn)寧、關嶺、貞豐、桐梓、貴陽、石阡、黃平、銅仁和云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陽等地方。夜郎國時期戰(zhàn)爭頻繁,疆域不斷變動,其國都不可能長久地固定于一地,而是不斷變遷,經常變化的。

      夜郎國都鱉邑,即遠古鱉人的中心,即原鱉國國都,即犍為郡初期的治所。犍為郡初治鱉邑,"使其(多同)子為令",證明夜郎人的中心在鱉邑。稍后犍為郡另起爐灶,移治南廣、僰道等地,亦證明夜郎人的中心在鱉邑。鱉邑一帶,婁山為屏障,烏江、赤水為池衛(wèi),天然自成王國,是上古數(shù)千年西南魚互部族的中樞所在。夜郎氏即鱉人應龍氏,其政治文化中心必在此無疑。而黔中郡鱉邑、鱉國國都鱉邑、夜郎國都鱉邑、犍為郡治所鱉邑,是否數(shù)千年均在同一個地方?它們共同或分別的所在何處?或已深埋地底,或已消失于歷史的烽火之中。即使毀于烽火,亦必有蛛絲馬跡的遺存。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夜郎城,縣東二十里?!吨尽吩?漢縣置于此,犍為郡都尉治焉。其東北有且同亭"。夜郎城,即漢武帝年間夜郎縣都尉駐地,在今桐梓縣東二十里。且同亭,在夜郎城東北芙蓉江一帶且同國內。明嘉靖《思南府志·拾遺》:"弘治初年,有漁人于地名暮溪得一銅鐘,約圍四尺,柄有孔可貫如鋒狀,四面告有乳數(shù)十,乳各長寸余,叩之音有清濁,重可百余斤,類南和鐘之制,篆文莫識……"

鱉部夜郎

       鱉部夜郎指以老鱉國為中心發(fā)展起來的多同夜郎、且蘭夜郎等鱉人君長國。多同夜郎國及附屬君長國包括:今遵義地區(qū)全部,銅仁地區(qū)西部,畢節(jié)地區(qū)東部,六盤水地區(qū)東部,安順地區(qū)大部,黔西南州北部,四川省宜賓、瀘州長江河段以南地區(qū),重慶市南部、云南東北部。鱉邑為中心。且蘭夜郎國,夜郎王近親或同宗。且蘭夜郎國及附屬君長國包括:今天銅仁地區(qū)南部、黔東南州大部、云南東南部。

       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仡佬族有人口58.9萬人。主要分布遵義地區(qū)務川縣、道真縣、及銅仁地區(qū)石阡縣等地,約占全國仡佬族總人口的80%。貴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萬人,占全國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銅仁地區(qū)的沿河、印江,黔東南自治州的鎮(zhèn)遠、岑鞏縣,遵義地區(qū)的道真縣。僰,音近鱉、苴,近魚互部。形從棘、從人,近灌柏部。僰人生活的地理空間也介于鱉部與彝部之間。僰人應為開明氏逼退杜宇氏之后鱉化的彝部,夜郎時代屬于鱉部,即為且同夜郎屬下下君長國之列。洞庭湖畔至大涼山麓之間的廣袤土地,都屬于比茲卡。當代納入規(guī)劃的常德--銅仁--遵義--畢節(jié)(宜賓)交通干線,可以譽為比茲卡文化通道。治蜀史應知蠶蟲、魚互、灌柏,治播史應知老鱉國,民國浙江大學譚其驤《播州楊??肌穼⒆窳x仡佬族視作僰人進行考證,第一道門就已經走錯了,且將二者的關系弄顛倒了。接下來中古類同上古,播州類同鱉國,播州地即鱉國地,播州實為鱉州之轉音。中古川南一帶孰輕孰重,《播州楊??肌芬嘤惺Р熘帯?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3/0310/261848480_8_20230303105502881.png' src="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03/0310/261848480_8_20230303105502881.png" width="660" height="278" style="width: 660px; height: 278.593px;">

苗部夜郎

      設定夜郎三部:鱉、彝、越。夜郎民族繞不開苗人,其規(guī)模之大、分布之廣,北有渝、鄂,南及粵、桂,顯示其與夜郎結合的深度不在布依、侗、壯之下,而又不能將其納入鱉、彝、越三部。細考之下,乃得夜郎四部。三苗者,吾知其誰也。《舜典》:"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號饕餮。","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揚也。"《六韜》:"堯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堯戰(zhàn)丹水以服南蠻"。漢代劉向《說苑》:當舜之時,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險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許,曰:'諭教猶未竭也,究諭教焉,而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之義,而歸舜之德。'"夜郎苗部,就是后世苗族、瑤族。作為承載這樣一個文化符號的族裔,歷代備受歧視,極端時候某些地方官甚至采取趕盡殺絕的辦法。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歷史的傷痕早已彌合,而這一史實對于今世我們這個星球之上。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穆斯林文明等文明載體之間的理性交流與和諧相處應有啟示。對中國西南歷史的影響,秦皇不及漢武,戰(zhàn)功不及治功。

彝部夜郎

      彝部夜郎是與鱉部姻結的談指、談稿等部。今云南曲靖西北漢代有銅瀨縣,銅瀨縣有談虜山,談虜山出談指、談稿、鐔封等部。談虜音轉銅瀨,故有銅瀨縣。彝部實際上居住在烏蒙山東西兩面,談虜山是更早期的一個中樞和源頭。夜郎時代彝部與鱉部聯(lián)姻,向南拓展至南、北盤江以南地域。彝部杜宇部族在鱉部開明氏之前主宰古蜀國,彝部與鱉部的聯(lián)姻應始于杜宇部族退回朱緹之時。杜鵑啼血之謂也。古彝文《指路經》:"邛都國為甥所居在左,夜郎國在右,且同亭為國都"。又"祖母住靡莫,父住螳螂地,孫住夜郎國。撐天立地建國家,多同天生子,管諸多小王國,管天又管地"。表明:戰(zhàn)國秦漢時代,婁山與涼山實為世代連襟,亦即挑擔關系,烏蒙山為老泰山。《史記》所記夜郎以西靡莫之族其實也是以彝部為大,西漢時代漢武帝扶持滇國為大,以分化西南夷,所以有"滇,小邑,最寵焉"一句。在夜郎強盛時代,邛都國、滇國一帶都屬于廣義的夜郎彝部,《后漢書》記載夜郎"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而不說"西連滇國,北臨邛都",就是這個原因。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主任王正賢《從彝文文獻記載探索古夜郎》:"根據(jù)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之名是以國君夜郎的名字命名的,分為武米、洛舉、撒罵、金竹4個歷史時期。武米歷史時期又分為夜郎、采默、多同、興和蘇阿納4個歷史階段。夜郎時期,夜郎國只是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君長國。從國王采默即位開始,以夜郎為首,四周的小國建立起聯(lián)盟,并與周朝建立了聯(lián)系。采默夜郎統(tǒng)治的聯(lián)盟有5個成員國;多同夜郎統(tǒng)治的聯(lián)盟有6個成員國;興夜郎統(tǒng)治的聯(lián)盟有10個成員國,其中有7個歸其直接統(tǒng)治;蘇阿納夜郎統(tǒng)治的聯(lián)盟有9個成員國;洛舉夜郎統(tǒng)治的聯(lián)盟有10個成員國。撒罵夜郎的盟國有6個,直接統(tǒng)治的邦國有4個;到金竹夜郎時,所統(tǒng)治的邦國達到了39個"。在中原文獻里,興就是末代夜郎王。在彝族文獻里,興和蘇阿納屬于同一個歷史階段。這反映:(1)多同以前很長時期至多同時代,鱉部、彝部都由鱉部夜郎王統(tǒng)屬;(2)由于漢朝的介入夜郎聯(lián)盟成員越來越分散,采默時代5個,多同時代6個,興和蘇阿納時代共19個;(3)末代夜郎王的時代,鱉部夜郎有10個成員國,彝部夜郎有9個成員國,且分屬兩個王。(4)鱉部夜郎完全覆滅之后,彝部夜郎延續(xù)了洛舉、撒罵、金竹3個歷史時期若干世紀。

越部夜郎

       王陽明《象祠記》記錄了明代貴州南部民族仍然祭祀象。秦代曾設置象郡,管轄五嶺以南至大海。過去人們認為象郡北境至烏江,而由早期民系的互動可知,象國、牂牁國、象郡都不過苗嶺,越系民族應該在牂牁郡時代進入苗嶺以北。牂牁國滅之后,越人余部有勾町、漏臥、漏江等尊夜郎為王,形成越部夜郎。隨著漢朝力量進入夜郎地區(qū)和郡縣制的推行,越部勢力得到恢復。公元前111年,漢朝斬頭蘭、置牂牁,早期牂牁郡治在紅水河流域越部的勢力范圍?!稘h書》:漢孝昭始元年間"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波為句町王"。公元前27年漢朝斬末代夜郎王苴興,"句町王禹、漏臥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漢朝進入夜郎地區(qū)之后,鱉部與越部之間存在競爭。越部夜郎是今天布依族、侗族、壯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

杜欽之謀

      公元前135年,設犍為郡于鱉邑及置都尉于婁山,多同夜郎實已受制。公元前111年,平且蘭,開牂柯郡,鱉系多同部、且蘭部均已失勢。漢朝隨后扶持句町、漏臥等部,夜郎國晚期依托彝系談指等部與漢朝作最后周旋。地方官故意挑撥夜郎鱉部、彝部,與越部之間的矛盾,扶持越部,以弱制強,所以鱉部、彝部不服。"孝昭始元元年,益州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牂柯、談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萬余人皆反。遣水衡都尉發(fā)蜀郡、犍為奔命萬余人擊牂柯,大破之。后三歲,姑繒、葉榆復反,遣水衡都尉呂辟胡將郡兵擊之。辟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勝與辟胡戰(zhàn),士戰(zhàn)及溺死者四千余人。明年,復遣軍正王平與大鴻臚田廣明等并進,大破益州,斬首捕虜五萬余級,獲畜產十余萬。上曰:"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波為句町王。大鴻臚廣明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后間歲,武都氐人反,遣執(zhí)金吾馬適建、龍額侯韓增與大鴻臚廣明將兵擊之。至城帝河平中,夜郎王興與句町王禹、漏臥侯俞更舉兵相攻。牂柯太守請發(fā)兵誅興等,議者以為道遠不可擊,乃遣太中大夫蜀郡張匡持節(jié)和解。興等不從命,刻木象漢吏,立道旁射之"。"杜欽說大將軍王鳳曰:宜因其罪惡未成,未疑漢家加誅,陰敕旁郡守尉練士馬,大司農豫調谷積要害處,選任職太守往,以秋涼時入,誅其王侯尤不軌者"。"罪惡未成,不懷疑漢家加誅"。杜欽此語記載于正史,證明當時夜郎王室并沒有直接介入部族間的沖突及與漢朝對抗。"刻木象漢吏,立道旁射之",或屬庶人為之,或屬史家移花接木。秋涼時入誅其王侯尤不軌者,待寒冬高原雪凝,草民難以集群。杜欽真謀士也。"大將軍鳳于是薦金城司馬陳立為牂柯太守。立者,臨邛人,前為連然長,不韋令,蠻夷畏這。及至牂柯,諭告夜郎王興,興不從命,立請誅之。未報,乃從吏數(shù)十人出行縣,至興國且同亭,召興。興將數(shù)千人往至亭,從邑君數(shù)十人入見立。立數(shù)責,因斷頭。邑君曰:"將軍誅亡狀,為民除害,愿出曉士眾。"以興頭示之,皆釋兵降。句町王禹、漏臥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公元前27年深秋,新任牂柯太守陳立一刀下去,夜郎國滅亡。

夜郎縣

       夜郎縣歷史上是戰(zhàn)國時期巴蜀西南最大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方國。夜郎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形成,漢武帝開通西南夷后,曾封夜郎君長為王,賜給王印。西漢末年,夜郎國滅,夜郎民族和夜郎文化不再見于史籍。

史記中的夜郎縣

      司馬遷是介紹夜郎國的第一人。據(jù)《史記》記載,漢武帝時唐蒙為解決征討越的問題尋訪夜郎先到滇,在滇國滇王問漢使:漢與滇誰大?漢使歸途經夜郎,夜郎君也提出相同問題。而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云,逐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本是一個不經意的誤解,后世文人卻引以為典,使夜郎不明不白地成為這一具有譏諷義成語的主角。不過,一個帶貶義的成語“夜郎自大”---“漢與我孰大?”,卻帶來了一個古國的后世揚名。

夜郎縣的位置

      古夜郎國只有一個。它最早出現(xiàn)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該書寫到:"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司馬遷所說的西南夷,指戰(zhàn)國時期巴蜀西邊,南邊的少數(shù)民族。地域大致包括今天四川的西部、南部、云南部分和貴州。這片地區(qū)有眾多方國,其中夜郎最大。

秦國夜郎縣

     《太平御覽》:"《十道志》曰:播州,播川郡。秦夜郎縣之西南隅"。表明:秦夜郎縣治所在唐初播州之東北;而唐代播州屬于秦夜郎縣之西南一角。公元前316年秦國滅蜀國、苴國、巴子國。公元前311年,秦國"欲得楚黔中地,以武關之外易之"。秦國夜郎縣設置于此時。秦國與夜郎氏并沒有進行戰(zhàn)爭,夜郎氏改對楚稱臣為對秦稱臣。貴州省博物館王海平等《務川大坪出土的秦國青銅器》:"務川大坪出土的這批青銅器,如矮蹄足附耳鼎、蒜頭細頸壺、鋪首提梁壺、束頸鼓腹鍪等都是秦國墓葬中的組合性器物","特別是蒜頭壺它起源于秦,為秦所創(chuàng)造,是這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據(jù)此,大坪出土這批青銅器,可能是秦軍遷入黔中地區(qū)后遺留下的文物。"今遵義務川大坪遺址就是秦國夜郎縣遺址。

漢朝夜郎縣

     漢以后,先后有幾朝中央政府曾以"夜郎"做郡縣地方命名。據(jù)《辭源》說,先是晉永嘉五年(311年)在北盤江上游設夜郎郡,轄境多屬古夜郎國范圍。南朝梁大寶年后廢,存在了200多年。后來唐朝天寶元年(742年)改珍州為夜郎,轄境在今貴州桐桎及正安一帶,已非晉夜郎郡位置。

      用于縣名,不算漢朝所設,有三次以上。先是晉夜郎郡治所。后來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設于今貴州石阡縣西南,6年后廢。唐朝貞觀五年(631年)設于今湖南新晃縣一帶,五代時廢。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重設,10余年后又廢。其中,唐朝貞觀年于今新晃所設夜郎縣的廢止時間可能有誤,因為貞觀后天寶年改珍州為夜郎時,作為治所的夜郎縣在今正安一帶。按常理,不能同時在今新晃還保留另一個夜郎縣。故新晃所設夜郎縣,在天寶年之前應已廢止。 .

      《史記》:"及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筑朔方以據(jù)河逐胡,弘因子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漢武帝建元年間,犍為郡只設南夷、夜郎兩縣,其余都為郡國。犍為郡治所及夜郎縣治所在鱉邑,南夷縣治所在且蘭邑,犍為郡都尉駐夜郎縣婁山關附近,后世誤指犍為郡都尉駐地為西漢早期的夜郎縣治所。南夷、夜郎兩縣,即原且蘭、且同兩國,各領郡國若干。此時的犍為郡雖然只有兩縣,實際為大夜郎國,包括西漢晚期犍為郡、牂柯郡、及武陵郡西部。諸史只記載西漢晚期的犍為郡12縣,造成后世學者忽略了這個認識夜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線索。

     《史記》:"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公元前111年,平且蘭國,以大南夷縣及附屬郡國地設置牂柯郡14縣。隨后逐漸將大夜郎縣及附屬郡國地改成15縣,仍屬犍為郡。又將犍為郡鱉縣、夜郎縣、平夷縣劃屬牂柯郡,所以西漢晚期犍為郡12縣,牂柯郡17縣。西漢晚期的夜郎縣,為西漢早期大夜郎縣的最南角,即今安順地區(qū)大部、六盤水地區(qū)東部一帶。為原鱉部多同夜郎國與彝部談指國交接地帶,是末代夜郎王子"邪務"依附其外公"談指"對漢朝作最后抗爭的地方。東漢基本沿襲西漢晚期的建制。

晉代夜郎縣

     《華陽國志》:"晉元帝世,太守建寧孟才以驕暴無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遜怒,分鄨半為平夷郡,夜郎以南為夜郎郡"。晉代夜郎郡領夜郎、談指兩縣。包括今北盤江上游六盤水地區(qū)、安順地區(qū)、黔西南州一帶,夜郎郡治和夜郎縣治在今安順地區(qū)?!端涀ⅰ返鹊浼涊d,夜郎臨牂牁江,通廣郁,通番禺,就是指的這個西晉所設置的夜郎縣。而且這一帶在漢朝勢力進入夜郎地區(qū)之前也屬于多同夜郎國的核心覆蓋范圍。

唐宋夜郎縣

      唐宋時代在今桐梓、石阡、新晃等處都曾設夜郎縣。這些地區(qū)都屬于漢朝勢力進入夜郎地區(qū)之前大夜郎國范圍。唐代設置的夜郎縣,在今貴州省桐梓縣境內?!短茣さ乩碇尽份d:"貞觀六年(公元624年)開山洞、置珍州、置夜郎、麗皋、樂源三縣。"《元和郡縣志》(公元813年成書)載:"珍州管縣三:夜郎、麗皋、樂源。"據(jù)史籍分析,夜郎縣轄地為今涼風埡梁子以北至松坎南,東臨正安、綏陽縣境,西鄰習水縣境;麗皋縣在夜郎縣西北與習水縣接壤處;樂源縣在夜郎縣西北與綦江縣西南部一帶。州治、縣治同置今夜郎壩。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廢夜郎縣,隸于南平軍。夜郎縣歷唐、五代、北宋、存在478年。夜郎縣治所在地夜郎壩地名沿用至今。今為夜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六年(公元1374年)縣治遷到夜郎壩東20里地的桐梓坡,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縣治再次搬遷到虎峰山麓的冬青坪,即今日的桐梓縣城--婁山關鎮(zhèn)。建置千多年的史實,證明了今桐梓與古夜郎有極為深厚的不解之緣。清代學者顧祖禹、田雯、臧勵酥、蔣攸鉆認為古代夜郎國在桐梓。唐、宋兩代史學家見到《史記》和《漢書》均稱"唐蒙從巴屬符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均認為漢初的夜郎國在桐梓。西漢中葉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至西漢末年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夜郎國首領多同臣服漢朝,予受封縣令可世襲,傳王興,邪務110年后,王興,邪務被漢朝誅除,夜郎國解體,不入史冊。而此次歷史事件670年后,唐代獨選桐梓縣境的夜郎縣治兼珍州治,這里必有深刻內在歷史原因及夜郎文明、文化的傳承與繼續(xù)。

夜郎王

       夜郎王興被誅殺,夜郎國被滅。但過了670年后,夜郎族人逐漸發(fā)展壯大成為頗有影響的居民群落,并在巴黔古道干線的集散點發(fā)揮作用及影響,即從經濟、文化、人口及物資等各方面為其后的建置準備了較充分的條件。這使得隋以后建立的盛唐不能無視夜郎部落在該地的存在,以及漢授王侯的史實。這時唐王朝總結了對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施"土流并治"的教訓,調整推行"以土官治民"統(tǒng)治政策,因此在夜郎壩設置縣治兼珍州州治,統(tǒng)率三個縣。此時的夜郎縣沒有固定的治所,"隨所畬種田移"。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在夜郎壩盆地臨溪臺地筑夜郎縣城。唐代張文昌《送蠻客》詩云:"借問炎州客,天南幾日程;江南惡溪路,山繞夜郎城。"說明夜郎縣城周圍是山,是山中一座城,反映了夜郎壩的地形特征。當時還明確了夜郎縣轄地范圍,約為今桐梓縣城的三分之一。據(jù)史籍分析,這時夜郎縣有800多夜郎人,200多土著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地廣人稀。至明代,著名學者楊升庵(楊慎,公元1488~年公元1599年)被謫滇南路過桐梓驛(今新站鎮(zhèn))曾去夜郎壩憑吊李白。在他的著作《丹鉛錄》中記載:"夜郎在桐梓驛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并作詩描述夜郎風情:"夜郎城桐梓,原來堞壘平。村民如野鹿。猶說翰林名。"

夜郎道

       夜郎道,是漢武帝規(guī)劃從今天四川南部通往云貴高原的一條高速馬路。這一地區(qū)過去只有肩挑背扛的崎嶇山道,沒有跑馬大道。一說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了從僰道通往朱提的驛道?!妒酚洝?"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太史公此處言常頞,而不言李冰。別處言李冰,而不言僰道??芍畋迌k道為后世附會。因路寬五尺,故名五尺道。秦制5尺,約合今3.5市尺,1.155米。也是人行山道,不是跑馬道。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國開犍為郡,轄二縣:夜郎、南夷。這個大夜郎縣就是公元前111年斬頭蘭之后的犍為郡加上鱉縣、平夷縣、小夜郎縣,包括南廣、朱提、堂瑯、漢陽等地。犍為郡初期的郡治和夜郎縣治都在鱉邑。這個大南夷縣就是公元前111年斬頭蘭之后的牂牁郡減去鱉縣、平夷縣、小夜郎縣。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為郡移治南廣,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遷治僰道城。僰道及南廣,是繼鱉邑之后漢朝在夜郎地區(qū)設置的第二個行政中樞區(qū)域。由于鱉邑是夜郎國的老巢,犍為郡移治南廣、僰道城一帶,標志著夜郎地區(qū)進入實質性的雙軌制時代。"發(fā)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漢朝的原規(guī)劃是修到牂柯江。

      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可見:對于該地區(qū)這條歷史上最早規(guī)劃的高速馬路,漢朝內部有兩種聲音。一是以唐蒙為代表的主修派,一是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反對派。而在西南地區(qū),巴蜀大姓認為勞民傷財、民力不堪,高原諸國在心理深處希望距離朝廷越遠越好。"相如為郎數(shù)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發(fā)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fā)轉漕萬余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司馬相如得寵,受命責罰唐蒙。"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為用,大臣亦以為然。相如欲諫,業(yè)已建之,不敢,乃著書,借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很多人認為通西南夷沒有意義,司馬相如不敢直諫,于是以巴蜀父老為借口,著書警寓天子。"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fā)巴、蜀、廣漢卒,作者數(shù)萬人。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億萬計。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漢朝調遣了大量人力物力,并沒有完成原規(guī)劃。"其后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失官"。太史公極贊相如文采,亦然不隱"借蜀父老為辭"一句、及失官一節(jié),相如確實難卸高原諸國說客之嫌。所謂"略通夜郎",就是僅僅通了初期的犍為郡治和夜郎縣治鱉邑(今遵義),及在秦五尺道基礎上通了后來的寧州治所建寧(今曲靖),基本屬于原規(guī)劃夜郎道的范圍。晉代設置寧州,統(tǒng)領南中七郡。寧州是大夜郎地區(qū)郡縣制進入比較成熟階段的行政中樞。漢朝原規(guī)劃到牂柯江的南夷道并沒有完成,牂柯江一帶才是真正犍為郡南夷縣范圍。貴州南部是在明朝奢香夫人時代才同意修通連接外部的龍場九驛,明末彝族土司還在烏江南岸楠木渡口設了一個"黔山蜀水古分疆"的摩崖石刻。何以分疆?路斷而分。一條沒有完全實現(xiàn)原規(guī)劃的夜郎道,深刻地影響了此后兩千年云貴高原的歷史。彝族土司的農奴制生產關系能夠維持到清代中期,與此有關。而司馬相如和唐蒙二人的文武進退顯示,無論規(guī)劃者、決策者、執(zhí)行者、建設者,都是歷史的塑造者。秦漢之際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是修建大工程的黃金時代,北方的長城、東南的驛道、嶺南的靈渠等等都是這個時候完成的。西南云貴高原的這條高速馬路本來可以修得更寬,修得更長,修得更好。

五尺道遺址

夜郎文化

      漢代以后的夜郎,與古夜郎國和夜郎文化已經無關。不過是一個地名符號而已。且不說夜郎國滅后,夜郎民族的遷徙、融合以及夜郎文化的衰變趨勢,只看看后來所設郡縣的一再立廢和地點的不斷轉換,便知其名稱符號是否還有實際意義了。

      戰(zhàn)國至西漢,中國南方至西南最主要的幾種文化,包括楚、南越、巴蜀、三星堆、滇及夜郎,還有西邊的藏文化?,F(xiàn)在,除夜郎以外,其它幾種文化都有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基本弄清了文化面貌和大致范圍。有意思的是,這幾種文化正好形成對一塊空缺地帶的包圍圈,這塊地帶包括今貴州全境,以及四川南部的部分地區(qū)、云南東部的部分地區(qū)和廣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區(qū)。其實,這已經在提示我們,夜郎文化就分布在這個地帶內。 這塊地帶至今最主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集中在貴州,更準確地說,在貴州西部。

夜郎國竹文化產生于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由于夜郎王出生于竹子,以竹為姓,叫做多同。所以夜郎人就特別崇拜竹,就有了竹圖騰的傳說。在王德塤的論文里也提到過養(yǎng)育竹王的那名女子,之后被世人稱為是遁水圣母,西南邊境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也跟著相信竹王是由圣母非血氣所生得來的,并且還把她當成了他們自己共同的祖先。這個就反映了當時的古夜郎國還正處于一個母系氏族,代表古時候百姓的封建迷信或者是一種文化的精神寄托之處。在三大竹節(jié)成為夜郎竹王的出生地時說明夜郎國開始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中的地位慢慢變高了,而女子的地位下降。這個也是絕大部分封建國家的社會現(xiàn)象。

竹子

那時候西南夷各國都因為有著共同的竹圖騰崇拜文化,所以所有的部落一起聯(lián)盟結成大夜郎國。那夜郎的民族是構成主要分為鰲部夜郎﹑彝部夜郎﹑苗部夜郎和越部夜郎這四個部落。夜郎國滅亡后,它的竹文化多多少少也被保留下來了一點,至今也還有地方在繼承者。就比如:湖南新晃侗族村落現(xiàn)在還有關于夜郎國竹的習俗,在貴州也有陪竹、祭竹和葬竹以及吞竹等之類的習俗。這個也可以說明,當時夜郎國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又或者有過人口遷移。

新建的夜郎國


貴州夜郎

      近年考古學在貴州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夜郎文化文物,細心的人常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把這些考古遺存認作夜郎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這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考古學通常以發(fā)掘出土的物質文化來劃分文化體系,多以遺存的出土地點來作命名,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但也有以某民族來命名的,這時就必須拿出該民族可靠的實物證據(jù)。比如滇文化,就是因為在發(fā)掘的大墓中出土了滇王金印才予確認的。而據(jù)貴州都市報報道,對于湖南方面的"爭搶", 貴州的文化學者紛紛發(fā)文反擊。貴州一直將夜郎當作他們當仁不讓的文化品牌。據(jù)貴州夜郎文化研究會研究員、貴州民族學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開發(fā)利用研究所所長王德塤指出:歷史表明,夜郎國首府在黔北。王德塤說,夜郎從春秋至漢昭帝國滅,立國有600余年,在西漢初年夜郎王被誅后不久即逐漸消亡,夜郎國首府究竟在哪里?由于史料有限,才導致今天"眾說紛紜"的場面。王德塤說,夜郎國首府到底在哪里?其實證明很簡單:一是漢朝唐蒙出使夜郎;二是地區(qū)發(fā)達程度。漢武帝建元(前140-前135)年中,政府曾派郎中將唐蒙出使夜郎。史料記載表明,唐蒙到夜郎,是從今天的四川合江進入夜郎國,只能是進入到今黔北的赤水、習水、桐梓(遵義市)等夜郎故地。在桐梓境內,尚有蒙渡橋的歷史遺跡。歷史上,黔北和貴州其它地州相比,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是最為發(fā)達的,夜郎王不可能去選擇別的貧窮落后地區(qū)安營扎寨,最主要的是,黔北大地上,特別是桐梓境內擁有大量夜郎遺址。

湖南夜郎

     處于湖南人頭版圖"鼻尖"上的懷化新晃縣人文歷史悠久,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為重現(xiàn)夜郎文明,新晃決定斥巨資打造"夜郎古國"項目,建設夜郎古國、夜郎大峽谷、燕來寺、舞水長廊4大景觀共20個分主題景區(qū)。其中包含宮廷文化、民俗風情、萬國使館、雀巢農耕、創(chuàng)意集中營區(qū)等主題景區(qū)的"夜郎古國",將重點體現(xiàn)夜郎文化和侗族風情,打造成獨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閑度假區(qū)。據(jù)介紹,該項目規(guī)劃用地30平方公里,在策劃中充分考慮了新晃特有的峽谷地貌和濃郁的宗教氛圍,最早明年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完工。項目投資方表示,希望通過項目建設能讓更多人分享神秘的夜郎文化,預計建成后每年來當?shù)氐挠慰蛯⑦_500萬人次。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guī)司政研處處長曾博偉表示,即將開工的滬昆高鐵,為沿線的新晃迎來發(fā)展旅游業(yè)的絕佳機會。盡管夜郎古國屬地之爭至今未果,"但有了豐富的旅游產品和夜郎文化為支撐,這里自然會得到游客的認同。"   

新晃侗族自治縣處于湖南省最西部,與貴州省毗鄰。全縣居住著侗族、漢族、苗族、回族等26個民族

新晃境內10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秦漢時期屬于夜郎國,到了唐宋還曾置夜郎縣,歷時287年。因此,這里的夜郎文化濃厚。圖為夜郎谷。

湘黔"夜郎之爭"

      渝黔高速鐵路在途經的貴州桐梓縣夜郎鎮(zhèn)小站,冠名引發(fā)"夜郎之爭"。該工程冠名"夜郎站",但湖南方面提出異議,認為夜郎在湖南,貴州境內不能以此命名,鐵道部經綜合考慮,初定此站冠名"夜郎鎮(zhèn)站"。消息傳到桐梓,引起各方不滿。

夜郎國遺址之內,考古專家曾發(fā)現(xiàn)一件銅釜,其外形十分特別,并且考古專家還稱,此物絕非是用來盛裝食品的,而是一種獨特的葬具。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在古代時候,存在一種特殊的食物盛裝器皿,其名字為銅釜。史書中記載稱,銅釜,炊器。斂口、圜底、或有兩耳,其用如鬲,置于灶口,上置甑以蒸煮。大致意思是,銅釜是一種炊具,為斂口圜底的形狀,可以架在火上蒸煮,是加熱食物一種必不可少的廚房用具。其實換句話說,作為一種廚房用具,銅釜是古代貴族家庭中常被的廚具,也是當時階級之間頗具代表性的東西,其流行時間大致是在漢代時期。


      并非所有的銅釜都是用來盛裝食物的,可能還另有他用。比如,在貴州省羅鍋寨地區(qū)一座墓葬之內,考古專家就發(fā)現(xiàn)了非同尋常的銅釜,而它恰恰就不是用來盛裝食物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976年的一天,貴州省畢節(jié)市赫章縣可樂區(qū)西南側輔處羅鍋寨的一位農民,背著一個特別大的土筐來到博物館內,向館方人員展示了自己最新挖掘出的一件怪異物品。館內專家們發(fā)現(xiàn),老農民從筐中拿出來的物品,是一件全身布滿花紋的青銅器,該青銅器全身上下布滿了綠色的銹跡,但是從專業(yè)的角度來看,它的外形做工極為精細,甚至可以說是毫無瑕疵。不過專家們也都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青銅器的造型十分迥異,雖然可以確定是銅釜,但絕對與中原漢人使用額銅釜不同。


       為了能更好的研究青銅器,特意帶著農民老漢做了筆錄,并將其發(fā)現(xiàn)文物的過程全部記錄下來。原來,老漢發(fā)現(xiàn)青銅器的地方,正是羅鍋寨內的一處水利興修現(xiàn)場,他作為被征調的民工,是在不經意間找到的。但老農民也提到了一個詭異且恐怖的細節(jié),就是在發(fā)現(xiàn)銅釜的時候,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一顆骷髏頭。根據(jù)老農提供的信息,館方立即組織了考古隊,并于1977年9至11月間,前往水利興修現(xiàn)場前去探查。結果在探查之后才發(fā)現(xiàn),此處的確存在一個墓葬,而該墓葬由于地處可樂坡附近,故此被稱作是“可樂漢墓”。此次發(fā)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與此同時,考古專家們也在墓中尋找到大量的文物,包括各類陶、銅、鐵等各類文物300余件,最終確定,此墓葬正是古代夜郎國遺址。


      都聽過“夜郎自大”的成語,沒錯,此夜郎正是彼夜郎。當時的夜郎國,正是大漢王朝疆土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位于云貴高原地區(qū),是一處極小的國家,在當時被稱作是“西南蠻夷”。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在這座夜郎古墓遺址之內,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了一處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墓內二十多個骷髏頭骨上,竟各自都有一個青銅的銅釜。銅釜內放置頭顱,絕對不是一種侮辱性的殺伐,而是當?shù)貙λ勒甙苍岬钠嫣亓曀祝數(shù)厝朔Q其為套頭葬。


      套頭葬的出現(xiàn),源自于當時西南人民對于人類身體神秘之處的理解。當時的夜郎人認為,人體全身上下最重要的就是頭部,即使是死去,其靈魂也會被留在頭部,故此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于是,將銅釜套在死者頭部的習慣,便悄然的成為了當?shù)刈罹哂刑厣脑崴住T谝估扇说男闹?,還堅持的認為,人之所以會死去,就是因為其要進入天堂成為神仙,而亡者又該如何與天神溝通呢?其中肯定需要一定的介質,于是,銅釜自然而然的就充當了這種角色。最后一點,源自于夜郎國的習俗,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極度匱乏,加之死者為大的理念深入人心,故此而言,親人們都在極力的想要逝者能夠帶著財富去往天堂。久而久之,銅釜作為貴重的器物,也就成為了人們陪葬的首選。


牂柯江 (北盤江)

牂柯江又叫做北盤江,主要指北盤江上游一帶,得名于貴州古代有名的牂柯國,位于貴州省六枝特區(qū)西部,距離六枝特區(qū)中心區(qū)67公里,距六盤水市中心50公里,沿水黃(水城到黃果樹)高等級公路至阿志河大橋處,轉長興公路7公里到達牂牁江,屬北盤江上游,系珠江流域。

干流概況

北盤江,珠江流域西江上源紅水河的大支流,發(fā)源于云南省沾益縣烏蒙山脈馬雄山西北麓,東北流經宣威市,至雙壩河口上折東南流,至紅巖河口折東北流,至都格岔河口注入拖長江,進入貴州省境為滇黔界河,至可渡河口兩岸均進入貴州省境,西北流至龍場又折東北流,至烏都河口折東流,至月亮河口折東南流,經盤江鎮(zhèn)、白層,至望漠河口折向西南而轉東南,再轉向東北至雙江口注入紅水河左岸。

北盤江全長449公里,總落差1985米,平均比降4.4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9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積26557平方公里,在滇境河段稱革香河,習慣上稱北盤江上源。貴州省部分河段長327公里,流域面積為21288平方公里。

北盤江于流入貴州省境的岔河至茅口河段長125.5公里,河道蜿蜒穿行于群山之中河谷大多為V形狹谷,河面狹小,兩岸坡陡,多懸?guī)r絕壁,人煙稀少,僅在一些河段河名較寬,除都格、石灰田、茅口、河塘、發(fā)耳、龍場等處傍河有小臺地外,其余河段田生村寨均在兩岸高坡上。龍頭寨以上沿岸無通道,漁樵絕跡。上段在都格、渡口、石參田、獺貓河設有渡船,下段龍頭寨至茅口可通行小木船,龍頭寨以上的80公里河段灘險林立,間有跌差,共有險灘50余處,落差達135米。兩岸多為荒山,水土流失嚴重。龍竣附近有鐵索橋一座,虎跳石有竹細式便橋一座及下段的單索橋一座。

茅口至百層河段長116.5公里,河谷深切束放相間,多為V形谷,基巖裸露者多,左松上至虎跳石段呈U形谷。沿河有茅口、河塘、左格、半坡、光照、茅草坪、小盤江、規(guī)模、大盤江等10余處村寨,傍河臺地較小,茅口段有較大河谷盆地,河塘次之,河谷屬亞熱帶氣候,沿河多光山禿嶺,左格附近有煤田,盤江橋至貞豐董崗段河長50公里,削壁較多,灘險林立,水流湍急;董崗至百層段長25公里,河谷為V形谷,董牛以下多陡峻土坡,有小片雜木林,沿江有董崗、董牛等村寨10余處。打幫河口至百層段曾于1937年通行小木船。

百層至雙河口段長85.5公里,河谷V型,沿江常見雜木林,百層小河口沿江有釋道至望漠樂園,河流比降放緩,有灘險44處,主要險灘有壩坊灘、賴油灘、三灘、石板灘等,清代已通行木船,得航運之利,為流域下游貞豐、望漠一帶的主要通道。

主要支流

北盤江在貴州境內,北岸支流有可渡河、巴朗河、月亮河、打幫河、清水河、望漠河等6條;南岸支流有拖長江、烏都河、麻布河、西泌河、麻沙河、大田河、者樓河等7條。

巴朗河,源于水城德塢鄉(xiāng),全長50公里,落差1453.7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96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積432平方公里。

西泌河,源子普安老廠,河長54公里,落差1023米,流域面積566.5平方公里,河口流量8.3立方米每秒。

望漠河,源于望漠打易,河長 75公里,流域面積565.1平方公里,落差1037.2米,·河口流量8.9立方米每秒。

者樓河,源于冊亨巧馬,河長70.5公里,流域面積408.6平方公里,落差1115.2米。河口流量7.52立方米每秒。

麻布河,源于晴隆碧痕,河長27公里,流域面積148.9平方公里。

拖長江,是北盤江南岸支流,發(fā)源于盤縣沙陀大田,東北流經亦資孔、沙坡、盤關,至土城下行約10公里為滇黔界河,至四格下岔河口注入北盤江。流域位于東經104025} -104030},北緯25035}-26017}。流域在省內部份都在盤縣特區(qū)內。河流全長85.6公里,界河段長25公里,流域面積1276平方公里,省內河長54公里,流域面積1096平方里,落差646.3米,平均比降4.6%0,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7.5立方米每秒。流域自河源至巖腳段兩岸為山地,人煙稀少;巖腳至土城段長28公里,河谷較開闊,傍河有臺地和盆地,耕地較集中,人煙稠密,有村寨20余處,盤江和土城已形成盤縣特區(qū)的衛(wèi)星工礦城鎮(zhèn);土城以下2公里,河流進入深切峽谷,坡陡流急。流域地勢南高北低,最高點2078米,最低為岔河口1303.7米。流域出露地層有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老第三系等,以二、三迭系地層為主,巖溶發(fā)育。主要礦產有煤。流域內交通便利,富源至土城鐵路從河谷經過,并形成公路網(wǎng)。

可渡河,亦稱楊柳河、夸都河,是北盤扛北岸支流,發(fā)源于宣威縣觀音山坪子樹烏蒙山脈東麓,東北經杉木坪至鐵廠下2公里即為云貴界河,至黑石河口后折東南流轉東北流,至小寨折東北流,至天生橋伏流一段,出露后東北流,至都格注入北盤江。流域位于東經103050}-104040},北緯26023}-26045}。跨滇黔兩省的宣威、威寧、水城3縣、特區(qū)。全河流域面積3076平方公里,貴州省內面積1969.2平方公里。河流全長154.6公里,界河段長105公里,總落差986米,平均比降6.8編,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每秒??啥梢陨隙螢樯钋歇M谷,人煙稀少,傍河耕地有限,河床多坍巖堆積,河流峻急,有多處跌差,可渡至天生橋段左岸為懸?guī)r和陡坡,右岸坡度較緩,有可渡、楊柳、大麥寨等g個村寨,文昌閣小河口下有夸都小盆地,河谷大多為v形谷,水流較平緩,傍河有夸都、蔡家灣等14余個村寨,耕地多集中在夸都附近,其余均為小塊臺地;天生橋以下,兩岸山勢陡峻,河谷深切狹窄,比降陡,多險灘,泥豬河至岔河段河床多珊巖亂石,河邊不能通行,有跌水和巖盤石脊多處。流域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最高點257。米,最低點為河口932.4米。流域內出露地層有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等,以二、三迭系地層為主,石灰?guī)r分布廣泛,巖溶發(fā)育。流域在貴州境有人口98萬人,以農業(yè)為主,農業(yè)人口45.84萬人。有耕地46.43萬畝,早地多于水田,水田僅15.5萬畝。有效灌概面積12.19萬畝,保證灌溉面積9.68萬畝'交通以公路為主,川滇東路于線從流域西部邊緣通過,西南部滇境有內昆鐵路伸入。干流設有小寨水文站,有21年實測資料。

烏都河,為北盤江南岸支流,發(fā)源于盤縣營盤山,伏流出于銅果洞,東北流經水塘鎮(zhèn),至高屯河口折東南流,至三板橋折東北流,至罐子窯伏流一段,至花戛鄉(xiāng)下注入北盤江。

月亮河,亦稱水果河,是北盤江北岸支流,發(fā)源于水城峽溝鄉(xiāng)煤炭山,東南流經蟠龍,至猴場下與六枝流來的小月亮河相會,經涼風洞下注入北盤江。

麻沙河,又名興仁河,是北盤江南岸支流,發(fā)源于興仁潘家莊區(qū)陳家寨,東北流經高武至天生橋入洞,經二段伏流出洞后與來自巴鈴的泥漿河相匯,西南流至達布河口折東北流,至茅草坪渡口注入北盤江。

打幫河,是北盤江下游北岸大支流,有東西二源。西源稱可布河,發(fā)源六枝二塘,東源稱王二河,發(fā)源于安順林哨,經扁擔山至桂家河口折南流,兩源交匯,至坡蟬折西南流,注入北盤江。

清水河,是北盤江北岸支流,發(fā)源于鎮(zhèn)寧江龍區(qū)格利鄉(xiāng)等口,西南流至大樹腳入洞,至關山出洞,在江龍河口下折東南流,經發(fā)艾至板田河口轉西南流,至東遠折東南流,至豈懷河道彎曲度較大,至播東河口下折西南流,注入北盤江。

大田河,為北盤江南岸支流。發(fā)源于興仁雨樟區(qū)鐵廠海子,東北流至雨樟經伏流一段,至李官折東南流,至路河下經伏流一段入安龍縣境,折西南流轉東南流,至梨樹伏流一段,至坡平河段稱筏子河,匯入挽斕河后稱大田河,至這年海子入洞,伏流至洛凡出洞,折東北流注入北盤江。

格香河(革香河),為北盤江干流,發(fā)源于沾益馬雄山北麓,全長157.3公里, 徑流面積4703.1平方公里。其中宣威市境內徑流面積2747.3平方公里。主河道由南向北,經熱水、板橋、榕城、來賓穿越東山背斜經東山、龍場、格宜、寶山向東、向北與可渡河交匯,主要支流有龍場河、馬場河、東河、西河、盤龍河、清水河、落水河等。

流域地理

北盤江流域位于東經103°50′-106°20′,北緯24°51′-26°45′。流域范圍包括滇黔兩省的沾益、宣威、富源、威寧、水城、六枝、盤縣、普安、晴隆、興仁、安龍、貞豐、冊亨、望漠、紫云、鎮(zhèn)寧、關嶺、普定、安順縣、安順市等20個縣市、特區(qū)的全部或一部分。傍河主要城鎮(zhèn)有宣威、盤江鎮(zhèn)、百層。貴州省境部份位于東經104°00′-106°20′,北緯24°50′--26°45′。流域西部和東南部與烏江水系的分水嶺為苗嶺山脈,西部以界河可渡河、拖長江和干流岔河口至都格段與云南相望,東南與檬江為鄰,南部與南盤江相接。流域范圍包括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除興義外的7個縣和安順地區(qū)的安順市縣、鎮(zhèn)寧、關嶺、普定、紫云等6縣市和畢節(jié)地區(qū)的威寧縣共17個縣市的全部和一部。

北盤江流域位于云貴高原斜坡地帶,東接黔中山原丘陵盆地。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省內最高點為2570米,最低點為河口的298米,北部地面高程1400-2000米,南部地面1000-1800米,北部可渡河河谷高1300米,南部雙江口河谷低于300米。分水嶺地區(qū)殘存的高原面起伏和緩,相對高差小于300米,其余地區(qū)則河谷深切狹窄,山勢陡峻,相對高差達400-700米。地貌類型東北角屬基座丘陵洼地區(qū),向西漸呈緩丘山原地貌,而河。間地塊則具有石灰?guī)r峰叢山地、丘陵洼地、巖溶盆地、河谷盆地、玄武巖方山臺地等類型,東南角有砂頁巖組成的侵蝕山地與山間小盆地。

北盤江流域主要位于云貴高原斜坡上的普安山字型構造和黔西地區(qū)北西向構造帶,出露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老第三系、第四系等,以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層為主,其余均在局部地區(qū)出露,并有前寒武系輝綠巖和二迭系玄武巖出露。石灰?guī)r的分布面廣,巖溶發(fā)育,井泉洞穴、巖溶洼地,地下伏流河段、跌差瀑布都較多,全流域有大小瀑布165處,以打幫河上源可布河(又稱白水河)上的黃果樹瀑布最大,著名于國內外。地下礦藏有煤、鐵、汞、銻、銅、鉛、鋅、鎳、石膏、石棉、水晶等。

北盤江流域的氣候復雜多變。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黔西南為多雨區(qū),多雨中心在冊亨、興仁與普安間,僅上游威寧、水城一帶為少雨區(qū)。流域內平均氣溫16℃,西北部較低為14℃,東南部較高為20℃左右。

據(jù)《史記·西南夷列傳》:"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余步,足以行船"及"平南夷置牂柯郡"等記載,漢代牂柯郡的范圍,即巴蜀以南、滇以東、南越之北、武陵之西一帶,大體上應是夜郎故地。作為江水名稱的"牂柯"二字,在不同典籍中又被寫作"牂牁"、"牂牱"、"樁牱"等;對這條江的考證,自明清以來有30多家,計7種說法;今學術界則有牂江說、都柳江說、盤江說、左右江說、北盤江說等不同的看法,但"該江屬于珠江水系"這一點,卻是各家的共識。目前,多數(shù)研究人員認為,夜郎古國應地處南北盤江流域。其王城應當接近滇、蜀,在且蘭的西邊,面臨牂柯江,而且應有較多操控著軍、政大權的漢人居住。

 與珠江共同走進貴州,不僅能領略到黃果樹瀑布、馬嶺河大峽谷、萬峰林、大小七孔等喀斯特地貌與珠江水共舞下呈現(xiàn)出的獨特風景,更能體驗到多姿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  荔波大小七孔碧綠河水

  你可以坐在布依族村落里聽老人彈奏那古老的八音,也可以在肇興侗寨里尋找唱著侗族大歌的少女,更可以在千戶苗寨的燈火下品嘗美味的酸湯魚。

 

肇興侗寨

  山林與江河成風景,眾生與江河成繪色,流動的大江大河,永遠是貴州不可或缺的角色,如同流浪詩人一般,流動到哪里,就將故事說到哪里。

北盤江

  這個千里如畫的省份地處我國西南腹地,它西可連川滇,東可接湖廣,是西南地區(qū)重要的交通樞紐。千百年來,這個扼要之地誕生了諸如夜郎、牂牁等文明,也為苗、布依、侗等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形成提供沃土。

少數(shù)民族演員在表演舞龍(楊代富/攝)

  江河多情,在貴州“詩情畫意”的背后,是貴州地貌復雜,高原山地居多,與外界交流諸多不便的實際情況。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就曾以“不是夜郎真自大,只是無路去中原”一語道出貴州與外界的重重阻隔。因此在陸路交通欠發(fā)達的漫長歷史中,內河水運成為了貴州通向外界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都勻風雨橋

   縱觀古今,貴州的內河水運,乃是一段沉寂與歡騰相互交織的滄桑歷程。據(jù)史料記載,貴州水運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古時的夜郎國就是通過其疆域內的南北盤江與當時的滇國、南越國及西漢王朝開展貿易和人文交流活動。

早期的紅水河船隊

  歷史上著名的“川鹽入黔”,也是借助運輸量大且成本低的烏江、赤水河水道運輸?shù)?。此外,民國時期,貴州的第一輛汽車就是“舶來品”,是由船運經柳江上溯到貴州都柳江上岸的。

  然而隨著公路、鐵路和航空的飛速發(fā)展,水運這一古老的運輸方式逐漸式微。河道疏于治理,閘壩礙航等情況致使貴州水運陷入相對的沉寂。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貴州省內 6 條主要的水運通道中僅長江支流的赤水河得以通航,其余均被水電閘壩攔住。

  西南交通數(shù)貴州起步最晚,直到民國初年,全省竟然沒有一段公路。1926年,時任貴州省主席周西成下令修建貴陽環(huán)城公路,并于次年春天,托人在香港購買了一輛美國制造的福特敞篷汽車。

  當時的公路只能通到廣西梧州,車到梧州后開始走了水路,從梧州用船將車載到柳州再轉到榕江縣,在車即將運抵三都時,突然天降暴雨,河水暴漲,小船沉入了河底。等到兩天后河水下降,車才由當?shù)卮ご驌粕蟻聿④嚥鹕ⅲ蛡蛎窆け持悴考竭_貴陽再進行組裝。

  盡管南北盤江與紅水河已相繼建立了高等級航道,然而龍灘樞紐依舊制約著紅水河的航運潛力,直接影響著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等地區(qū)的水運和經濟發(fā)展,僅黔東南州能依托都柳江南下廣西,但也因水源枯竭、暗礁較多等問題難成規(guī)模。

 

龍灘水利樞紐

桐梓縣(鱉邑) 


桐梓縣,貴州省遵義市轄縣。位于貴州省北部,與重慶市接壤,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鎖鑰"。是"中國方竹筍之鄉(xiāng)"。地理坐標北緯27°57′-28°54′,東經106°26′-107°17′,南北最長處81公里,東西最寬處52公里。國土總面積3202平方公里,川黔鐵路、210國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縱貫縣境,人口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有苗族。

今桐梓縣境內,在唐代以前無縣級及其以上行政建置,僅先后隸屬于蜀、巴、鱉、犍為、鄨、牂牁、平夷、平蠻、柯盈、播州、帶水等。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縣境始有縣、州建置及治所?,F(xiàn)桐梓縣蒙山以南屬帶水縣隸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為夜郎縣隸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獅溪分屬扶歡、榮懿兩縣范圍,隸于溱州。夜郎縣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縣夜郎壩。唐元和二年(807年),廢珍州,所屬夜郎等縣改屬溱州,蒙山以南仍屬帶水縣隸于播州。并隸于江南道黔中采訪使。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攻占播州。收復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鄉(xiāng)人八族收復播州,自此播州為楊氏勢力范圍,桐梓蒙山以南地區(qū)遂為楊氏世有。唐乾寧三年(896年),武泰節(jié)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滅唐,是時王建于成都稱帝建前蜀,桐梓隨之屬前蜀,境內建置不變,隸武泰軍節(jié)度使。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滅前蜀,縣境乃歸后唐。后唐長興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屬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區(qū)為路,中級為府(州、監(jiān)、軍),三級為縣。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蠻酋"田景遷以其地內附,賜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領夜郎等縣。開寶元年(968年),改珍州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領屬不變,隸夔州路。桐梓境內建置不變。宋慶歷八年(1048年),以黔州羈縻南、溱2州隸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領榮懿、扶歡兩縣(今桐梓縣松坎以北地區(qū))。宋治平三年(1066年),榮懿、扶歡為"熟夷"割據(jù)。熙寧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兩縣為榮懿、扶歡兩砦。宋熙寧八年(1075年),以南川縣(今綦江縣)銅佛壩地,置南平軍,領隆化、南川縣并榮懿、扶歡、開邊、通安、安穩(wěn)、歸正5砦及溱州1堡,是時,松坎以北地區(qū)屬南川縣隸南平軍。宋大觀二年(1108年),木攀首領趙泰以地內附,別建溱州領溱溪、夜郎兩縣。播州楊光榮以地內附,詔建播州,領播川、瑯川、帶水3縣。兩州均隸夔州路。是時,桐梓地仍一分為三:蒙山以南屬播州帶水縣,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屬溱州夜郎縣,松坎以北屬溱溪縣。宣和二年(1120年),廢溱州及溱溪、夜郎兩縣,改為溱溪砦,隸南平軍,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縣境內設夜郎縣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廢播州為城隸于南平軍(并廢瑯川、播川、帶水3縣),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馬鞍山南側之舊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為播川縣,治所仍為播州城,隸于南平軍,蒙山以南屬播川縣領域。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縣移治白錦堡(不在今桐梓縣境內),仍屬南平軍。嘉熙三年(1239年),復置播州,置安撫使,播川縣為州治,仍隸于夔州路南平軍。寶佑六年(1258年),復以宣和中所置播川縣地為鼎山縣,隸于南平軍,移治于鼎山城。宋咸淳九年(1273年),改珍州及所屬樂源、綏陽兩縣隸于播州。鼎山縣和溱溪砦仍隸于夔州路南平軍。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占重慶,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撫使司,隸于湖廣行省。桐梓地遂屬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從楊邦憲請,以鼎山縣仍隸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地方建制設行中書省,省下為路,置總管府,下為府,府領州,州領縣。在西南少數(shù)地區(qū),設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縣名播川縣,仍治鼎山城,隸于播州安撫司。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區(qū)稱帝,建號為夏,思、播等州為其據(jù),桐梓遂屬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撫使及同知率地歸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隸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屬播州宣慰使司。六年,縣境置播川驛(今魁巖棧)、桐梓驛(今新站)、松坎驛(今松坎),后增夜郎驛(今夜郎棧)。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布政使司,桐梓地屬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隸于貴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復隸于四川布政使司。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于松坎設安邊同知,不久即廢。明洪武元年至萬歷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內,因襲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別委土官約分8片治理。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楊應龍,改土設流,廢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義兩軍民府。置桐梓縣,隸于四川布政使司遵義軍民府。首任知縣何珩始立縣衙署于榮德山東南麓的冬青坪(今縣委工作區(qū)地段,清代襲用明代縣衙舊址)。崇禎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為四川省,桐梓隸屬仍舊。

清順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屬明朝殘余勢力南明政權遵義府。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驛道,縣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驛乃廢。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縣隨遵義府改隸于貴州省。此后未變。清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九壩楊龍喜起義,初六日占領桐梓,改桐梓為興州,重慶提督萬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復原縣名。

民國2年(1913年),廢府州建置,桐梓縣隸于黔中道。民國9年(1920年),廢黔中道,桐梓縣直隸于省。1949年11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桐梓縣城,是月29日,桐梓縣人民政府成立。隸于西南行政區(qū)(1954年6月19日撤銷)貴州省人民政府遵義專員公署。

     夜郎鎮(zhèn)

     隸屬于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地處桐梓縣中部,東、北抵新站鎮(zhèn),南接楚米鎮(zhèn),西鄰習水縣仙源鎮(zhèn), 行政區(qū)域面積142.65平方千米。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當時朝廷開山洞,置播川鎮(zhèn),不久即改名珍州,稱夜郎郡,領轄夜郎、麗皋、樂源、榮懿四縣,改名珍州,夜郎鎮(zhèn)為夜郎縣轄地。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撤夜郎縣后。明、清代,屬夜郎里。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屬第四區(qū)。民國期間,屬松坎區(qū)署。

       桐梓縣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涼風埡森林公園、新站花壩、馬鬃苗族風情、環(huán)縣城風景區(qū)、官倉釣魚臺、九壩黃河溝、柏箐自然保護區(qū)、羊磴河峽谷漂流(銅鼓灘漂流)、木瓜水銀河、黃蓮自然保護區(qū)、堯龍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館、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國海軍學校、周公館系列、馬鞍山古人類遺址、"桐梓人"遺址-九壩巖灰洞、西湖、婁山關等。

  

  

  

  

  

  

  赫章縣       隸屬貴州畢節(jié)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沖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度的烏蒙山區(qū)傾斜地帶,地處東經104°10′28"~105°01'23",北緯26°46′ 12″~27°28'18″,東西長85.276公里,南北寬77.696公里,東鄰畢節(jié)、納雍,西連威寧,南接六盤水,北界云南省鎮(zhèn)雄、彝良。國土面積3250平方公里,總人口79.87萬(2013年),政府駐地城關鎮(zhèn)。境內著名景點有赫章夜郎國家森林公園,有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樂遺址。

建置沿革

       赫章縣新石器時期屬"赤水"部落。夏時,縣境為梁州之南荒服地。商周為鬼方。春秋為牂牁國西北徼外。戰(zhàn)國時屬夜郎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屬漢陽縣。漢初漢陽縣被廢,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復置,隸犍為郡。漢永初二年(108),將犍為南部改置犍為屬國,治朱提,漢陽屬之。蜀漢時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領漢陽等5縣。晉至南齊,隸南寧州朱提郡。梁太清二年(548),地方豪族爨瓚占據(jù)寧州,所屬郡縣俱廢,漢陽縣行政建制解體。唐代置羈縻小州,今縣境屬寶州。天寶十年(751),附南詔。宋屬烏撒部。元至元十年(1273),烏撒部附元,十三年(1276),置烏撒路,十五年(1278),設烏撒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為烏撒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1287),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隸云南行省,今縣境屬烏撒轄地。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改隸四川行省。明代,今縣境一直為烏撒所轄。洪武十四年(1381),烏撒附明,置烏撒土知府,隸云南布政司;十五年(1382)置烏撒衛(wèi)指揮司,隸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改隸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隸貴州都司。清康熙四年(1665),裁烏撒衛(wèi),置安寧府;五年改稱威寧府,今赫章屬之。雍正八年(1730),降威寧府為州,今縣境屬之,至清末。民國二年(1913),威寧改州為縣;七年(1918),威寧縣得勝坡分縣移治赫章,改稱赫章分縣;三十一年(1942),隸屬貴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民風民情

赫章彝族的賽馬和鈴鐺舞、敬酒舞、慶蕎豐收舞、采杜鵑花舞、月琴舞等舞蹈多姿多彩,苗族的蘆笙舞場面壯觀;民族服飾精美鮮艷,璀燦奪目。

鈴鐺舞

       赫章彝族鈴鐺舞,俗稱跳腳,彝語稱作"懇合貝",意為靈體告別之舞。這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場中演跳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舞蹈。赫章"彝族鈴鐺舞"具有載歌載舞的顯著特色,舞蹈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通過祭祀活動,跳懇合貝,唱祭祀禮儀之歌,以盡子孫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所表現(xiàn)的內容,是彝族人民傳統(tǒng)的生產生活場景,經過藝術化處理,內容健康,風格樸實。由于彝族有婚嫁、喪葬皆歌舞的習俗,鈴鐺舞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因而得以世代相傳,并保存著完好的原生狀態(tài)。

敬酒舞

       敬酒舞,彝語稱"盲齒",有五個以上兒媳或侄媳的老人去世后,為表示對死者的崇敬和對客人、親屬的祝愿與安慰,主人家一男子與眾兒媳(侄媳)們在屋內跳的以敬酒為內容的舞蹈。舞者衣著講究,儀表莊重。

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qū),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jié)、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愛的民間舞蹈。蘆笙舞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群眾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

苗族大遷徙舞

大遷徙舞苗語稱作"夠嘎底嘎且",意思是"尋找居住的地方"。此舞流傳于中國貴州赫章大花苗支系,分布于該縣可樂、河鎮(zhèn)、德卓等鄉(xiāng)鎮(zhèn),在苗民中世代自發(fā)相傳。苗族大遷徙舞以史詩般的舞蹈動態(tài)敘述了苗族人民大遷徙的苦難歷程,藝術地再現(xiàn)了苗族大遷徙的歷史畫卷。此舞氣氛壯烈,舞步沉穩(wěn)凝重,動作輕捷古樸,舞曲歡悅活潑,蘆笙曲伴隨古老歌謠,追思苗族先民英勇善戰(zhàn)歷盡艱辛終于找到理想家園的漫長歷程。

旅游

        赫章縣境內有小韭菜坪、大韭菜坪、阿西里西大草原和平山、水塘夜郎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貴州屋脊"赫章韭菜坪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2001年可樂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樂古夜郎時期的墓葬發(fā)掘被評為2001年度中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被譽為"貴州考古發(fā)掘的圣地、夜郎青銅文化的殷墟",2010年可樂遺址被確定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

可樂遺址

        可樂遺址位于中國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xiāng),夜郎古都可樂洛姆的所在地,是夜郎國遺址。19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掘出漢墓7座,出土文物3百余件,引起了考古界、史學界的轟動。2000年,研究人員在可樂發(fā)掘出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入選中國2000―-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01年,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國家確定為國家大遺址公園。

  

  

  

  

  

  

  

  森林公園

       赫章國家級森林公園由相距40公里的水塘林場和平山林場兩個景區(qū)組成,總面積4733公傾。公園具有十分鮮明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特征,屬典型的森林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是黔西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旅游瑰寶。

       公園內森林壯闊、季相鮮明,地質年代久遠,地貌類型多樣;奇峰高聳,峽谷雄奇;溪瀑多姿,平塘瀲滟;民族風情濃郁,古夜郎文化悠久,具有十分鮮明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特征,是黔西北地區(qū)的生態(tài)旅游瑰寶。

      公園森林資源豐富,華山松、杉木、柳杉等組成的人工林林相整齊,樹齡多在二三十年以上,還有面積約500公頃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 25公頃的天然山茶林和1000多畝的草場。杉木、杜仲、板栗、柳杉及種子園等6個專類園圃連接成片,總面積近100公頃。園內有植物2000余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植物有珙桐、水杉等18種,森林覆蓋率88.8%。野生動物有117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雕、林麝、獼猴等32種。

       公園處于高原峽谷區(qū),地表景觀豐富,具有雄、奇、險、秀的特點。夜郎三峽、七星劍峽、銅鼓峽、斧劈峽等峽谷,高山重重,奇峰疊翠,奇巖怪石,風光無限。七星大河上由溶洞發(fā)育而成的三座天生橋,橫跨在河流之上,橋面寬闊,跨度在100~120米。站在橋上,仿佛置身縹緲的仙境中,云在飛,林在動。變化無窮的山景,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景區(qū)里10多個幽深神秘的溶洞,是探險科考的好去處。

      到森林公園不能不去看金鳳湖。在小路的盡頭,金鳳湖正以它的粼粼波光迎接著來到身邊的人們。這是一個天然的湖泊,塘中的水四季清澈見底,無論春夏秋冬都不會增加和減少。湖的四周全是靈秀小山。山上的樹木也是一年四季綠油油的。每到春天,山上還開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朵。遠遠看去,金鳳湖仿佛一個多情的女子,正依偎在情郎的懷中酣睡;而垂釣的人們也總是顯得輕輕巧巧的,似乎怕把女子的美夢驚醒。

      放眼望去,幾棟竹樓俏生生地躲藏在叢林深處。獨特的設計,精致的做工,詩情畫意的命名,使這些小樓成為了風景中的風景。在竹樓前,一泓小溪水緩緩地流淌著,不遠處木制的小橋靜靜地佇立著,小橋兩旁的青草在微風的吹拂下正迎風擺動……這一切讓人仿佛走進了人間仙境。正在欣賞小橋的你往往會在不經意間,聽到峭崖邊清泉跌落散發(fā)出的清脆聲音,那種如大珠小珠濺落玉盤的觸動,會讓你收不住自己的腳步,急急尋聲而去。走不多遠,頓感眼前一亮,一股清澈見底的小溪水從山上傾瀉而下,飛濺的水花清清涼涼地滋潤著你的臉頰。行走帶來的酷熱和汗水瞬間沒有了蹤影,剩下的是無比的愜意和舒坦。

在水塘森林公園,人與自然相視一笑,內心的溪流嘩嘩地響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逸興雅句,“碧塘映樹留清韻”的感觸,不知為什么忽然就會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

峽谷溶洞

       峽谷溶洞景觀位于赫章縣東部的平山鄉(xiāng),距縣城26公里,326國道由東至西穿境而過。景觀由"奇秀天驕"的大天橋、小天橋和七星關三個峽谷組成。整個峽谷長約10公里,以優(yōu)美的原生態(tài)山水風光、神奇的溶洞景觀和浩翰多姿的原始灌木為主體;以暗河峽谷群及山、水、林、藤、洞、石為看點,形成集雄、秀、奇、險、幽、野為一體的景觀特色。

  

  

  

  

  

  

  

  

  

  

  

  

大草原

       二臺坡大草原是阿西里西大草原的主體,位于赫章縣東南面,距縣城40多公里,平均海拔2500多米,綿延數(shù)百里,鋪展百萬畝。這里蒼莽逶迤,群峰疊翠,山高林密,河谷深切,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qū)內包括奢香古驛道、發(fā)河溶洞、佳娃黑塘、營盤月亮洞、大寨山水畫、石板河小溪瀑布群等多處景觀。

天坑

       赫章古達天坑被譽為地質明珠的天坑、化石群景觀位于赫章縣東南部古達鄉(xiāng),是一個神秘多姿的境地。在這片以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為主的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布滿神奇深邃的伏流天坑溶洞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古達鄉(xiāng)境內分布著大大小小20余個天坑,而地下暗河又把這些天坑連為一個整體,渾然天成。天坑四周散布著形態(tài)萬千的化石群,行如龜蛇、貝殼、魚類等眾多海洋生物的圖紋清晰可見。據(jù)地質專家考察得知,這些古海洋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二億七千多萬年前。它們分布廣泛,種類繁多,保存完好,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的重要遺跡。

洛布石林

       在赫章境內的韭菜坪下分布著千畝石林,曲徑通幽,宛若迷宮,堪與云南路南石林比美。因所處位置之高,又因其云遮霧繞,因此被人們稱為"天上石林"。彝族人稱之為洛布石林,彝族語即"落布惹",大意是滑竹與石頭構成的森林,也可以說成是像古代民族一樣的石林。

小韭菜坪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有著俊奇獨特的石林奇觀,其主峰韭菜坪為貴州最高峰,素有“貴州屋脊”之稱。

 洛布石林,相傳夜郎王令布摩師施法,向天神求助天兵增援。施法時夜郎王隱約看到一位彝族少女的身影而分心,天兵降臨瞬間化為石頭,洛布石林因此得來。石林內奇石密布,造型各異,移步換景,曲徑通幽,需要多繞幾次才能找到正確的出口。我在洛布石林里險些迷了路,你也可以來走一趟這座天然的迷宮。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