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觀古今醫(yī)家,對疲軟的治療常責于腎,以溫補腎陽,填精補腎而立法,雖不無道理,而脾胃一層,每多忽略。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攝取輸布水谷精微,化生氣血,充養(yǎng)宗筋。飲食不節(jié),痰濕內(nèi)生,瘀阻下焦,宗筋氣血不暢而成萎。 今日講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歸脾湯」,原載于嚴用和的《濟生方》,是由白術、茯苓、黃芪、龍眼、酸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組成,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之癥。 在日常的男科門診中,往往會遇到些許因為心脾兩傷而導致宗筋馳縱的患者,我予以此方加減,均取得了滿意療效。 崔某某,男,39歲,主訴:宗筋不振,不堅不久半年。 癥見: 1、面色少華,精神不振,四肢倦??; 2、陽常不舉,行事疲軟; 3、腹脹、大便溏?。?/p> 4、食少納呆; 5、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屬心脾不足,腎陽虧虛,治擬健脾養(yǎng)心,益腎振陽。 據(jù)了解,患者因為面臨升職,飲食常不規(guī)律,傷及脾胃,導致心脾不足,脾胃失于運化,不能化生氣血,因而不能上承于心,致使心神失養(yǎng),思慮再三,故擬下此方: 黨參、柴胡、當歸、炒白術、茯神、酸棗仁、遠志、木香、補骨脂、生黃芪、炙甘草 7劑后再診,自覺精神振作,胃納改善,行事有力,前方加菟絲子、仙靈脾,續(xù)服14劑后,電話告知如今房事滿意。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心氣虛則面色無華、精神不振;脾主運化,脾陽不振,運化失司則腎陽難舉。心脾不足、精氣虧虛則舌淡、苔薄,脈細弱。 本案雖屬心脾兩虛,卻是以脾虛為核心,脾為營衛(wèi)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故方中以黨參、黃芪、白術、甘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甘溫補血養(yǎng)心,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 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 柴胡疏肝條達、理氣解郁;補骨脂溫補腎陽、益精填髓,共奏養(yǎng)心健脾、溫腎振陽之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