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6月,鄧小平深思熟慮后,決定不再兼任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職務。 其實鄧小平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在情理之中,當時他身上的職務有: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在這種情況下,總參的工作他確實顧不過來,所以只能選擇不再兼任,將這一重擔交到其他同志的手里。
但是到底由誰來接替呢?中央軍委對此十分重視,專門安排了時任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元帥,由他來負責統(tǒng)籌總參謀長的接替人選。 接到這項工作后,聶榮臻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一個人:開國上將楊成武。 此時的楊成武65歲,在福建擔任軍區(qū)司令員職務,同時兼任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 聶帥之所以第一時間想到他,正是看中了他的工作經(jīng)歷:從朝鮮戰(zhàn)場歸來以后,楊成武就被黨中央委以重任,先后擔任了軍區(qū)參謀長兼副司令員、副總參謀長兼軍區(qū)司令員、常務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等職務。
從以上的工作經(jīng)歷中我們能看出,楊成武有長期在總參謀部做領導的工作經(jīng)驗,同時對軍隊情況也很熟悉。所以,讓他重回總參謀部主持工作,從專業(yè)角度來說,確實稱得上得心應手。 但遺憾的是,當聶榮臻元帥將這一人選向中央軍委匯報后,有些同志有不同看法。無奈之下,鄧小平只能親自處理此事。在廣泛征求黨內(nèi)、軍中老同志的意見后,鄧小平確定了一個合適的人選:開國上將楊勇。 楊勇和楊成武的工作經(jīng)歷很像。從朝鮮戰(zhàn)場歸來后,他也先后擔任軍區(qū)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區(qū)司令員等職務。
鄧小平兼任總參謀長的時候,由于公務繁忙,主要是在一些大事上做決策,主持常務工作的卻是副總參謀長楊勇。所以,楊勇和楊成武一樣,對總參的工作是很熟悉的。 甚至,當時為了讓楊勇上任后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鄧小平還給他安排了得力幫手:開國中將張震。在《張震回憶錄》里有關于這件往事的記載:
可以說,當時讓楊勇接任總參謀長這件事,幾近成為定局,差的就是宣布任命。 但讓誰都沒想到的是,由于楊勇性格直爽,在工作中堅持原則,這也讓他在總參謀部工作的時候被一些同志誤解。在這種情況下,軍委思慮再三,只能再次重新考慮總參謀長人選。 由于這兩次變故,鄧小平也對總參謀長人選的變更十分慎重。為此,他專門派了時任中央軍委常委的耿飚親赴廣州,找在那里休假的葉劍英元帥匯報此事。耿飚在廣州整整逗留了6天,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總參謀長人選有多難抉擇。
除了征求葉劍英元帥的意見,鄧小平還冒著嚴寒,親自趕到身在北京的徐向前、聶榮臻兩位元帥家中,就此事和他們交換了意見。 最終,經(jīng)過鄧小平和幾位老帥的反復磋商,新的總參謀長的人選終于落定:開國上將楊得志。 楊得志和楊成武、楊勇一樣,都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役。在解放軍開國將帥中,他們并稱為“三楊”。 比起楊成武和楊勇,楊得志雖然沒有總參謀部的工作經(jīng)歷,但他同樣是我軍有名的戰(zhàn)將。從一名普通戰(zhàn)士成長為大軍區(qū)司令員,楊得志將軍既有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又能夠團結同志,善于聯(lián)系群眾。由他來接任總參謀長人選,顯然也是很合適的。
就這樣,在1980年2月總參謀部召開的領導干部大會上,宣布鄧小平免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一書記;楊得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一書記。 楊得志在總參謀長的職位上,一干就是7年。直到1987年年底,已經(jīng)76歲的楊得志才卸任總參謀長,他也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后任期最長的總參謀長,也是最后一位擔任總參謀長的開國將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