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物產(chǎn)豐富,氣候宜人,景色美麗,生活安閑舒適,讓人流連忘返。

在唐朝時期,成都以其繁華富庶,被稱為“揚一益二”,是僅次于西安、洛陽和揚州的第四大城市。詩圣杜甫在這里度過了四年多的悠閑生活,詩仙李白曾多次在這里漫游,盧照鄰、岑參、白居易、劉禹錫、元稹等一些著名詩人都在成都留下了足跡。

在武侯祠、在杜甫草堂、在青羊?qū)m、在升仙橋、在散花樓這些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名勝古跡,詩人們都寫出了不朽的篇章。跟著詩人去旅行,筆者精心選取了六首著名的唐詩,讓我們跟隨著杜甫等六位著名詩人的足跡,一起來欣賞唐朝時期美麗富饒的成都吧:
一、《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漢丞相諸葛亮是杜甫的崇拜偶像,他為諸葛亮寫過好幾首詩,在《八陣圖》里,杜甫寫道:“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在《詠懷古跡》中,杜甫寫道:“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在《武侯廟》里,杜甫寫道:“猶聞辭后主,不復(fù)臥南陽?!?/p>
這次到了成都,杜甫怎能不去祭祀諸葛亮呢?760年的春天,杜甫一路打聽著,從草堂來到了錦官城外的武侯祠,他滿含淚水地祭祀諸葛亮之后,寫下這首千古名作。
在這首詩里,杜甫所懷者大,所感者深,用雄渾悲壯的語氣,沉郁頓挫的手法,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崇敬之心,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而身先死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讀后讓人深感震撼,不禁潸然淚下。

讓我們了解一下武侯祠的歷史吧: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丞相率領(lǐng)大軍六出祁山,卻因積勞成疾,在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市岐山境內(nèi))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依照他的遺言,部下們將諸葛亮安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今陜西漢中市勉縣),墓穴非常狹小,僅能容納下一具棺槨。
丞相去世后,后主劉禪拒絕為他立廟。但是,百姓心中有桿秤,他們享受著諸葛亮的恩澤,被他“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所感動,就在每年四時的節(jié)日,自發(fā)在道路上私祭諸葛亮。
見到這種情況,蜀漢的步兵校尉習(xí)隆、中書郎向充向后主劉禪進諫,請他順從民心,為丞相建廟。劉禪無奈之下就同意了,但是,他怕諸葛亮搶了劉備昭烈廟的香火,就提出不能在成都建廟。
于是,就在定軍山諸葛亮墓的附近建了廟,因為諸葛亮的爵位是武鄉(xiāng)侯,人們尊稱他為“武侯”,所以,這座廟就叫武侯祠,這是歷史上最早的武侯祠。

西晉統(tǒng)一之后,自認為正統(tǒng),不承認蜀漢政權(quán)的合法性,就把成都劉備的昭烈廟給推平了。
到了西晉后期,"成漢"政權(quán)的建立者李雄感到武侯祠遠在漢中,祭祀頗為不便,就在成都的少城新建了一座武侯祠,這是成都武侯祠的最早來歷。
在南北朝時期,齊高帝蕭道成認為,有臣子的祠,卻沒有主公的廟,這很不合適,就命人在成都的南郊劉備惠陵的東側(cè),為劉備新修了一座昭烈廟。然后,把位于少城的武侯祠,挪到了昭烈廟的西側(cè),讓這君臣兩人的廟靠的近了一些。只不過這兩座廟是各自獨立的存在,各有各的香火供奉。
也就是說,杜甫是專門來祭祀諸葛亮的,至于說他有沒有去祭祀劉備,就不得而知了。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被封為蜀王的朱椿來到自己的封地成都,他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昭烈廟內(nèi)人煙稀少,而武侯祠內(nèi)卻是人來人往、香火鼎盛,他很不是滋味。
朱椿是皇室子弟,當(dāng)然要維護皇家的權(quán)威。他以“君臣一體為由”,取消了武侯祠,將諸葛亮的塑像和牌位移入到昭烈廟中,按照文東武西的排列,把諸葛亮的塑像置于劉備塑像的東側(cè),將關(guān)羽、張飛的塑像置于西側(cè)。

明朝末期,昭烈廟因戰(zhàn)亂被毀。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四川按察使宋可法主持了武侯祠的重新修復(fù)工程。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他特意將劉備的塑像置于前殿,將諸葛亮的塑像置于后面的主殿,由此確定了諸葛亮的主祀地位。
盡管正式的名字是叫昭烈廟,但老百姓們不稱昭烈廟,而是習(xí)慣地稱武侯祠,祭拜的主要對象依然還是諸葛亮,可見民心之所向啊!
二、《登錦城散花樓》
唐:李白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李白是在四川江油長大,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妥妥的一位天才神童,不但學(xué)習(xí)好,身體也倍棒,十五歲時,他好劍書,喜任俠,是一位劍術(shù)高手。
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四川的首府成都增長見識。當(dāng)時社會上有著“揚一益二的說法”,意思是除了首都長安、東都洛陽之外,論繁華富庶程度,揚州排名第一,成都(益州)排名第二,類似于現(xiàn)在的北上廣深這四個超一線大都市。
大城市的繁華和家鄉(xiāng)比就是不一樣,李白是大開眼界,他登上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散花樓,被樓內(nèi)奢華的裝修驚呆了,被周邊的風(fēng)景吸引了,他用華麗的言辭寫下這首詩,記錄了他的游蹤,抒發(fā)了他積極探索的蓬勃朝氣。

三、《經(jīng)杜甫舊宅》
唐: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處,為憶先生在蜀時。
萬古只應(yīng)留舊宅,千金無復(fù)換新詩。
沙崩水檻鷗飛盡,樹壓村橋馬過遲。
山月不知人事變,夜來江上與誰期。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詩人雍陶由國子博士升任簡州(今四川簡陽市)刺史,在從西安到簡州的途中,經(jīng)過成都,雍陶特意來到杜甫的故居,憑吊這位前輩。此時,杜甫早已去世,距離他離開成都也有六十年之久,杜甫在浣花溪的草堂還依然存在。
雍陶確實很有長遠眼光,他在詩中明確指出,杜甫草堂要萬古留存。果然,唐末時期,著名詩人韋莊入蜀為相,他發(fā)現(xiàn)杜甫草堂已經(jīng)不存在了,他就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茅屋。以后的歷朝歷代,對杜甫草堂都有修建,以至于1200多年之后的現(xiàn)在,杜甫草堂已經(jīng)成為成都的一個著名景點。
四、《文翁講堂》
唐:盧照鄰
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
空梁無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猶疑市,苔深不辨銘。
良哉二千石,江漢表遺靈。

文翁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漢景帝時期,文翁來到蜀郡擔(dān)任郡守。他是一位善于治理政事的循吏,他在成都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非常卓著。尤其是在教育上,文翁用石頭修建了一所學(xué)宮,稱為“石室”,招選好學(xué)子弟,“從者數(shù)千人”,全部免費上學(xué)。在他的教化下,成都的文化教育發(fā)展很快,“蜀地學(xué)于京師者比齊魯焉”。東漢著名的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中稱贊他:“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盧照鄰是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63年,他來到益州新都(今成都新都區(qū))擔(dān)任縣尉,他來到文翁講堂參觀,這下這首詩,表達了他對文翁由衷的贊美和敬意。

五、《成都曲》
唐:張籍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
萬里橋是成都一座著名的古橋,傳說最早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專家李冰所建。到了三國時期,深得諸葛丞相器重的大臣費祎奉命要出使東吳,諸葛丞相在橋頭親自設(shè)宴送行,費祎嘆曰:“萬里之行,始于此橋?!庇纱嗽摌虻妹叭f里橋”。

著名詩人張籍在游成都時,來到了萬里橋。他欣賞著萬里橋附近錦江的秀麗風(fēng)光,品嘗著雨后山坡上成熟的新鮮荔枝。他看到萬里橋邊有許多酒家,不禁好奇地詢問:“游客喜歡向哪一家投宿?”
全詩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描繪了萬里橋的優(yōu)美風(fēng)景和繁華熱鬧景象,抒發(fā)了張籍對成都的眷戀之情。
六、《升仙橋》
唐:岑參
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
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
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

古時在成都的北門有一座升仙橋,離城門十里,是出成都北上長安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人們送別的分手之地。升仙橋名字的來歷與漢朝的大才子司馬相如有關(guān):
司馬相如是成都人,年輕時,司馬相如和臨邛縣令王吉是好朋友,臨邛縣有一個大富豪卓王孫,他有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兒卓文君,在卓王孫家的一次宴會上,司馬相如憑借一曲《鳳求凰》贏了了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連夜與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兩人以當(dāng)壚賣酒為生。
漢武帝劉徹看到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后,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就派人召司馬相如進京。司馬相如在離開成都時,從北門的一座石橋經(jīng)過,他面對前來送別的卓文君和送行的成都官員,指天發(fā)誓,在橋邊的石柱上寫道:“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意思是,這次我進京,不當(dāng)上大官,不乘坐高車駟馬,決不回來經(jīng)過這個地方。古時候高官貴族乘坐的車是套了四匹馬,所以稱為駟馬高車。

進京后,司馬相如的才華得到了劉徹的賞識和信任。過了一段時間,劉徹任命司馬相如為中郎將,讓他作為欽差大臣出使蜀郡,攏絡(luò)西南各地的民心。
為了迎接司馬相如的車馬,成都的官員特意把原來的那座石橋加寬為五丈五孔的大橋,當(dāng)司馬相如到達成都時,“蜀人以為寵”,蜀郡太守以下官吏都前往北門外的那座石橋迎接。司馬相如不負誓言,終于駟馬高車、衣錦還鄉(xiāng),從此這座橋就被人們稱作“升遷橋”。后來,由于諧音,升遷橋就被傳成了升仙橋。
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這首詩,就描寫了這個歷史故事,表達了他對司馬相如的懷念和仰慕之情。

跟著詩人去旅行,以上就是筆者精心選取的六首著名唐詩,讓我們跟隨著杜甫等六位著名詩人的足跡,一起來欣賞唐朝時期美麗富饒的成都。
我是行健不息,一位古典文化的愛好者、傳播者,請關(guān)注我,讓我們攜手在古典文化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