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同醫(yī)院的頭CT或MRI報告上,我們經常看到腦白質病變、腦白質疏松、腦缺血灶、腦白質脫髓鞘等名詞。
其實,除了少部分炎癥和代謝引起的腦白質脫髓鞘外,上述名字指代的都是上圖中的影像學表現(xiàn)。 這些病變的典型特點為:T2加權圖像上(包括FLAIR)上表現(xiàn)為高信號,T1加權像表現(xiàn)為等信號或低信號。CT上表現(xiàn)為等密度或低密度,無腔隙或空洞(信號不同于CSF)。 針對上面這樣的影像學表現(xiàn),其實目前國際規(guī)范的命名是腦白質高信號(推測血管源性),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英文縮寫WMH。 WMH分級
198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yī)院的Franz Fazekas等人在一項研究中將WMH分為室周腦白質和深部腦白質,并分別評分,以區(qū)分其嚴重程度(PMID: 3496763)。 進而沿用至今,后人稱為Fazekas視覺評分。用以評價MRI T2/FLAIR上顯示的腦白質病變嚴重程度。
室周腦白質(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PVWM) 0:無。 1:帽狀或細的薄層病變。 2:光滑的暈圈 3:擴展至深部白質的不規(guī)則的室周高信號
深部腦白質(deep white matter ,DWM) 0:無。 1:點狀。 2:開始融合。 3:大片融合。 臨床中為了方便,目前常用改良Fazekas分級,而不分別對室周和深部腦白質進行評分。
吳川杰說
WMH在老年人群是十分常見,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75歲以上人群,95%以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腦白質病變。 并且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我相信現(xiàn)在真實世界中,WMH的比例比上述比例更高。我的個人臨床經驗是,60歲以上的人群中,沒有WMH的很少…… 而在很多醫(yī)院的影像報告中,習慣于把WMH報告為腔隙性腦梗死,從而使很多人診斷為腦梗死,造成恐慌。這種不規(guī)范的診斷需要避免。 |
|
|
來自: 誌wl7jkgsehpzs > 《腦小血管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