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隨成心而師.自以為是 原文: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白話文義:人依照自己心的意識觀念為依據(jù)準(zhǔn)則,那誰沒有自己的依據(jù)準(zhǔn)則?都用自己的知見為依據(jù)準(zhǔn)則?愚蠢的人也是一樣??!沒有心的意識觀念而有是非對錯,就像今天去越國昨天已經(jīng)到達(dá)。就是把沒有認(rèn)為有,把沒有認(rèn)為有,即使神人大禹也無可奈何,我又能怎么辦呢! 想法:人的心念成見不可不畏,因其導(dǎo)致“無有為有”的混亂。具體到人世間,任何事都有其客觀主觀,這是理解世間事物的邏輯,而非道的角度的世間萬態(tài);理性思維可確認(rèn)形而下的器,對形而上的道,就同下面對言語的論述一般,沒有定論,唯有矛盾。 原文: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鷇[kòu]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白話文義:人說話就像風(fēng)吹萬物,說話的人有所表達(dá)的意義。說話的人所講的意義卻無法確定,言說真有意義嗎?還是沒有過言說呢?都以為和小鳥破殼啼鳴聲有不同,有分別嗎?沒有分別嗎?道不隱藏怎么會有真?zhèn)危垦哉f不隱藏怎么有是非?道到哪里都無所不在?言說完就不存在了?道隱沒在小的成就,言說隱沒與華美辭藻。所以有了儒家墨家的是非爭辯,各自以對方的“非”為是(自以為是),如果要肯定對方的“非”,并否定對方的“是”,只有心里明道。 想法:接上一段人的心念,從言論上“自以為是”,“儒墨”的矛盾也由此而出,莊子立于道的角度感嘆“則莫若以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傳統(tǒng)的真?zhèn)鳌⒌諅?,偽學(xué)、邪門歪道等等,歷史中經(jīng)久不衰,其原由之一是“言”的問題。 古代有一寓言:“一個瞎子想知道太陽。有人告訴他太陽像銅鑼,于是他敲銅鑼聽到了聲音,日后他聽到鑼聲就認(rèn)為是太陽。后來有人告訴他不對,太陽會發(fā)光,跟蠟燭一樣,于是他摸了摸蠟燭,知道蠟燭的形狀。一天,他摸到了一支短笛,認(rèn)為那就是太陽?!?/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