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是天地萬物的奧妙所在,他是善人的寶貝,不善人依靠保全,美麗的言詞可以受到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輔養(yǎng)他人。雖然人有不善“道”者,而道怎會有棄之不顧的人?所以立天子治天下,設(shè)三公輔佐天子,雖然先捧著寶玉后獻上寶駒,不如坐行與“道”。古時貴重道的人為了什么?難道是為了“德”,有罪過錯誤可避免遠離?所以道比天下貴重。 天地萬物源自道,所以至精至微,萬物為一,心物一元,這就是萬物的深奧妙理,就是萬物的構(gòu)成,萬物的由來。子思子“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字面理解:“道”,不可片刻離開,如果能離開,那就不是“道”。所以,君子在獨處的地方也是謹慎,在沒人聽見的地方也有所戒懼;依此而言,生在道中,死不在道外,道為一。 善人指有道悟道者,善人視道最寶貴,貴賤是通常的價值觀念,其內(nèi)是有為的分別,道無分別以“貴”為稱;而不善人因道無廢人、無棄人,所以保全他。為了天下有序,設(shè)立天子(天之子),還有輔佐的太師、太保、太公,然后用寶玉、寶駒呈獻,對天子的尊重不如天子王公都行道、修道,因為,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有道圣的人治理天下,是老子的目標目的,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返璞歸真教化人民,天子三公學(xué)道體道,以道治天下。 本章是道的應(yīng)用,德發(fā)揮在治理天下,而又勸人學(xué)道修道的“不如坐進此道”的表達;修道對現(xiàn)代社會而言,附與宗教色彩、遁世消極觀念,以及玄學(xué)不科學(xué)的否定,如道德經(jīng)所言“信念不足的,有不相信的”,但終歸千年間薪火相傳從未斷絕,從道醫(yī)、占卜、祭祀、功法修身等方面,中國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很多的積極作用,同時蓄養(yǎng)文化傳播不息,對此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對道,用現(xiàn)代科學(xué)解釋理解,內(nèi)在到底有多少真?zhèn)?,只能在科學(xué)進步中驗證,但用否定觀念只能是認知判定,非究竟。
|
|
|
來自: 磐桓子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