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為主體,主要形式有穿斗式、抬梁式、抬梁穿斗結合式、干欄式和井干式等,其中抬梁式最為常見。 一、初識木構架的構件 柱是指垂直方向的構件,多為木造,也有石柱。 梁是指進深方向連貫兩柱間的橫木。 檁是指與梁架正交,搭于梁柱上的水平構件。 椽是指排列在檁上,與檁正交的圓形木條。 枋是指連貫兩柱間的橫木。
木構架 由柱、梁、枋、檁等構成的一種木制建筑結構,是木構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時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體外觀的重要決定因素,屬“大木作”。木構架 - 建筑屋檐下最外一列支撐屋檐的柱子,叫做檐柱,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帶平坐的建筑,支撐挑出較長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建筑物四角的柱子叫做角柱,對結構的薄弱部位給予加強,在計算、抗震構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規(guī)定。 在檐柱以內(nèi),中線以外的柱子叫做金柱。 在硬山或懸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墻內(nèi),正中支撐屋頂?shù)闹咏凶?/span>山柱。 
柱礎又稱磉盤,或者柱礎石,古代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腳下添了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防潮作用。 柱礎
- 柱櫍又稱柱珠,是柱身與柱礎的過渡部分。由于柱子多為木制,水分易順著豎向的木紋上升而影響木柱的耐久質量,“?!钡募y理為橫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順紋上升,起到保護柱身的作用。
柱櫍(木櫍) 梁也叫做“柁”,宋代稱之為“栿”。梁的截面形狀主要為圓形或者矩形。根據(jù)梁的外觀可將其分為直梁和月梁。 在清式建筑中,梁的稱謂多由每榀梁架所承托的檁數(shù)來決定,如上承九檁者為九架梁,依次還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
三架梁和五架梁 額枋宋代稱闌額,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與承重聯(lián)絡的水平構件。當兩根并用時,上面的一根叫大額枋,下面的一根叫小額枋,兩者之間使用墊板連接。 大額枋與小額枋 雀替又叫“角替”,在宋代稱“綽幕枋”,置于坊下與柱交接處,加固梁坊與柱的銜接,分擔柱頭承重壓力,借以減少梁枋的跨距,并起加固構架和裝飾的作用。 雀替 穿斗式構架的柱子比較細密,沿開間進深方向的每列柱子與柱子之間用枋木串接成一個整體。 穿斗式構架以豎向的木柱來代替橫向的木梁,簡化了屋面用料和檐的懸挑構造,提高了構架空間的整體性,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由于密柱導致的小跨度特征,穿斗式構架不能適應大空間的需要,更不能承受較重荷載的作用。 穿斗式構架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畫像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構架示意圖 三、抬梁式構架 抬梁式構架則是在屋內(nèi)立柱子,柱子上架梁,然后在梁上又架枋,接著在枋上又架梁,如此層疊而上,收尾的時候在最中間立起矮柱,最終形成立體三角形的框架結構,支撐起整個屋面。 抬梁式構架因為舉架的重量全部集中在一根橫梁和兩根木柱上,因此需要十分結實的大梁和木柱。我們常說的“棟梁之材”說的就是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常用作比喻能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才,出自《世說新語·賞譽》。 梁式構架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目前所見最早的圖像是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東漢庭院畫像磚。東漢庭院畫像磚 由于大梁的重要性,建房時安裝屋頂最高一根中梁的過程稱為“上梁”,要挑好日子進行,還要從房頂拋撒糖果、紅包和大家分享。上梁儀式 四、無梁殿 既然大梁這么重要,那么中國古代沒有大梁的建筑存在么?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無梁殿。 無梁殿由于沒有大梁,給人的感覺是不太吉利的,所以活人一般不住,通常用作祭祀鬼神、敬天或者禮佛的場所。 南京靈谷寺無梁殿,現(xiàn)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祭堂 無梁殿不是用木頭而是用磚石砌成,內(nèi)部采用的是拱券式結構,來支撐整個屋頂?shù)闹亓?。這也是中西文化最典型的差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