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學界普遍認為,古代的中原通語更接近現代的粵語,或閩語或吳語,也就是說,現在廣東話、福建話、江浙話更像古代人的語言。理由主要是古詩詞用粵語之類朗讀更和諧,更押韻。依據是古代的韻書。 但我認為古代的通語其實更接近今天的陜西話和河南話,與廣東話差得很遠。 一、古代中原人聽不懂南方話他們多認為,古代南方沒有人類存在,更沒有漢語,現在的南方話是由古代的中原人南渡后直接傳播下來的。其實不是那樣,在遠古,南方就有人類居住了,他們主要是百越和苗蠻,他們有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但他們在春秋之前就已經從北方人那里學會了漢語,只不過各學各的,閩越人學的漢語與吳越人學的漢語差別很大,各自都帶有自己原來的方言味道,相互之間聽不懂。更為當時的中原人聽不懂,被譏為“鳥語”。孟子曾說“南蠻鴂舌”,認為他們說話聽不懂,是舌頭的問題。 《新唐書·柳宗元傳》:“ 楚、越間聲音特異,鴂舌啅噪,今聽之恬然不怪,已與為類矣。” 唐朝韓愈被貶廣東陽山時,寫過《送區(qū)冊序》一文描寫當地人的語言:“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蘇東坡就曾說過廣東人'面似猿,聲如鳥’?!睋朔N學,嶺南人屬于黃種人中的馬來亞種,與中原人面貌相差較大,在蘇東坡的眼中,幾乎就成了猿猴。而他們的語言更如鳥語一般難懂。 宋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到惠州,深受語言障礙之苦。跟隨他去惠州的兒子蘇過為此寫了二首反映聽不懂惠州方言的詩,收在其《斜川集》 中,有幾句曰:“茅茨誰氏居,雞鳴隔林丘,……但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薄拔粗^交書,已嘆交游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因語言不通而無法交流。 如果南方話真的更像中原語,怎么當時的中原人會聽不懂呢? 以上都說明,在古代,南方話已與中原話差別甚遠,不可能更像中原話。 二、現代的陜西話、河南話其實更接近古語。現代陜西話把“吃”叫做“垤”(die),“好”叫做“嫽”,比如:“俄垤了一碗油潑面,嫽的太!”其實“垤”和“嫽”都是古漢語,《易·履》:“履虎尾,不垤人?!薄啊皨?,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謂之嫽?!薄对娊洝り愶L·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嫽兮”。還有“鄉(xiāng)黨”?!班l(xiāng)”和“黨”,都是我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彼杂袑W者認為,古漢語、古詩詞,需要用陜西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匯,理解當時的味道。 河南話中同樣有許多古漢語,比如“扁食”(餃子)、鱉孫(罵人的話)、枯絀(衣服皺)、“噫!”(驚嘆詞)如“噫!天喪予!”“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至于說到北人南渡,莫過西晉末的永嘉南渡,大量河南人遷入到南京,把本來屬于吳語區(qū)的南京話徹底改變?yōu)榻裉斓奶K北方言,與離得很近的蘇州話相差甚遠?;蛘哒f,蘇北方言其實就是河南話與吳語的結合。 ![]()
北宋末的靖康南渡,大量河南人遷入杭州,致使今天的杭州話也與周圍的吳語不大一樣。 三、河南話從古至今一直是正音不管河南話如何變化,從古至今,唐宋元明清,文人們一直把河南話、中州話尊為“正音”“雅語”,從來沒有把某種南方話尊為“正音”。 [唐]李涪《刊誤》:“凡中華音切,莫過東都,蓋居天地之中,稟氣特正。”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p> [元]范德機《木天禁-語》:“四方偏氣之語,不相通曉,惟中原漢語,四方可以通行。” [明]王伯良《方諸館曲律·論須識字》:“識字之法,須先習反切。蓋四方土音不同,故須本之中州?!?/p> [清]潘耒《類音·南北音論》:“河洛天地之中,雅音聲韻之正?!?/p> 這說明以河南話為正音為標準,這個觀念一直沒有變過?,F在學界所說以南方話為古代正音,只是從清末辛亥革命以來,南方革命黨人章太炎、黃侃等人的宣傳所致。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宣揚反滿,有意把粵語抬高為漢語的正根,其實并不符合史實。 三、地方戲曲也能證明古代中原通語與現代中原語更接近中國最古老的戲曲秦腔,起于西周,源于西府(寶雞歧山),成熟于秦,秦腔的腔調實際上就是陜西方言的延展。一般來說,即使方言隨歷史有變化,戲曲的腔調大多會傳下來,形成固定的唱腔,我們從秦腔中聽到的更多的是古代陜西話,很明顯,它與今天相比并無多大變化。它跟粵語、閩語之間毫無相象之處。 河南戲也是這樣,從唱腔中我們可以推想,古代的河南話與今天差別不會很大。 四、韻書這個依據并不可靠他們以韻書為依據,其實這個依據也靠不住。韻書產生于三國和魏晉時代,韻書產生之后,從來也沒有任何一本韻書說它的標準音是洛陽音,甚至也沒有一本韻書的作者是洛陽人。洛陽音與韻書作者自己的方言的區(qū)別在韻書中根本體現不出來。韻書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認字和作詩,并非用來學習方言。 ![]()
魏晉時代的南北分裂,定都南京使得文化中心南移,雅言的音韻摻雜了過多的吳語成份,歷代文人都批評前代留下來的韻書吳音太重,這也難免,畢竟韻書主要都是在南方誕生的。雅言的正音在韻書中就變得有些不倫不類,但總體上還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其中以文人所看重的中州即河南話元素最多。 五、其實南方話更接近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方言南方話并非如章太炎所說,更接近古代中原漢語,因為南方人源自南方少數民族,而他們與東南亞各民族有著千絲萬屢的聯系。 語言學家潘悟云先生說:“古代越人說的什么話,有很多意見,大多數人認為屬于古侗臺語?!?/p> 據《百度》:“古越語屬于侗臺語,是今日侗語、水語、壯語、傣語、黎語、泰國泰語、越南京語、緬甸撣語等共同祖語的兄弟語?!?/p> 這樣,從語言學方面證明南方人、南方話,與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民族之間的密切關系。 廣東話中有一些獨有的漢字,如:冧、喺、冚、嗰、乜、啲、鎅、焫、嘅、揾、嘢、咗、嚟,這可以說是百越語的孓遺文字,也充分證明粵語等南方話起源于少數民族語言。 據《維基百科》: “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干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駱越等演變?yōu)楝F代的漢族及中國國內外的一些少數民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 等民族?!?/p> 其實這很好理解,南方人尤其粵人、閩人與東南亞諸國山水相連,人民多有往來,無論人種還是語言都很接近,這是很自然的事。 總之,因為古代沒有錄音機,我們無法直接聽到古代人的語音,無法確知古代漢語的原始面貌,但我們可以通過上述分析得知,起碼古代的河南話,陜西話,應該更接近今天的河南話、陜西話,決不可能更像今天的粵語、閩語、吳語。 2023年2月12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