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別名】柿錢、柿丁、柿子把 。
【性味歸經(jīng)】苦、澀,平。歸胃經(jīng)。
【功能主治】降逆止呃,下氣。屬理氣藥。用治呃逆、噫氣、反胃。
【用法用量】5~10克,煎服,或入散劑。
【性狀鑒別】干燥宿萼呈蓋狀,頂端中央有1果柄,或脫落而留下圓孔,萼的中部較厚,邊緣4裂,裂片常向上反卷,易碎裂,基部連合呈皿狀,直徑1.5~2.5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紅棕色,仔細(xì)觀察時(shí),上有稀疏短毛,內(nèi)表面有細(xì)密的黃棕色短絨毛,放射狀排列,具光澤,中央有1果實(shí)脫落所遺留的圓形凸起的疤痕。質(zhì)薄而體輕。氣無,味澀。以紅棕色、質(zhì)厚、味澀、表面帶柿霜者為佳。
【臨床配伍】
1.配丁香,用于胃寒呃逆,胸滿脘脹之候。
2.配旋復(fù)花,諸花皆升,惟旋復(fù)花獨(dú)降。其體輕性降,有降逆止呃之用,可用于脾胃氣虛,痰濕上逆之嘔吐噫氣之癥。二者合用,降逆止嘔之力更著,用于胃寒挾濕之嘔惡、噫氣、心下痞滿之候。
3.配蘇子, 蘇子辛溫,專入肺經(jīng),有下氣止咳平喘之功。二者相合,用于痰壅氣逆,喘咳上氣之癥。
4.配枇杷葉,枇杷葉苦平,入肺胃二經(jīng),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二藥合用,性味歸經(jīng)相近,枇杷葉助柿蒂降逆止呃,柿蒂助枇杷葉下氣止咳,相須為用,用于胃熱呃逆及氣逆咳喘之候。
【古籍記載】
1.《本草綱目》:“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濟(jì)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熱,以開痰散郁,蓋從治之法,而昔人常用之收效矣。”
2.《本草求真》:“柿蒂味苦性平,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然一辛熱一苦平,合用兼得寒熱兼濟(jì)之妙。”
【藥膳食療】
丁香柿蒂湯
用料:柿蒂10克,丁香3克,生姜5片。
制作:將柿蒂、丁香、生姜洗凈,放入砂鍋內(nèi)。鍋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取汁,每日早晚,空腹乘熱食用。
功效:此湯溫中降逆,下氣止呃,能預(yù)防胃癌。
玉米柿蒂粥
用料:柿蒂10克,玉竹15克,粳米50克。
制作:柿蒂、玉竹加清水300克煎至150克.取汁。粳米加水400克煮熟.加入藥汁再煮一會(huì)即可,早晚食用。
功效:養(yǎng)陰清熱.和胃止嘔:適用于胃陰虛口干嘔逆者。
生姜柿蒂茶
用料:生姜5克,柿蒂5枚,紅糖10克。
制作:將上藥放入杯中,以沸水沖泡,燜10分鐘,代茶頻飲。
功效:溫中和胃,散寒止嘔。適用于胃寒嘔吐,癥見不思飲食,嘔吐泄瀉,舌苔白、小兒嘔吐。
柿蒂竹茹茶
用料:柿蒂3個(gè),竹茹3克,茶葉10克。將柿蒂、竹茹加工成粗末。
制作:將上藥,放入保溫杯內(nèi),以沸水沖泡,蓋悶20分鐘后即可飲用。1日內(nèi)服飲完,不拘次數(shù)。
功效:降氣和胃止呃,主治呃逆,見呃聲沉緩有力,胸宇滿悶,厭食冷物,飲食減少,嘔吐痰涎。
【溫馨提醒】
柿子不宜與酸菜、黑棗同食;柿子不宜與鵝肉、螃蟹、甘薯、雞蛋共同食用,否則會(huì)引起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食柿子前后不可食醋。此外,柿子雖好吃,但也不要多吃。柿子富含鞣質(zhì),容易在胃部形成結(jié)石,嚴(yán)重時(shí)還會(huì)造成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