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脾胃居于中焦,為后天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胃氣機不順,就會出現(xiàn)脅肋脹滿、腹脹腹痛、惡心厭食、大便黏膩等癥狀。 中成藥木香順氣丸正為此而設,在調(diào)理中焦氣機方面頗有效果。 ![]() ![]() 木香順氣丸源于明·葉文齡《醫(yī)學統(tǒng)旨》中的木香順氣散。 之后,明代《證治準繩·類方》和《景岳全書》、清代《沈氏尊生書》均對本方有收錄。 原書載:“木香順氣散,治氣滯腹痛。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醋炒)、陳皮、厚樸(姜汁炒)、蒼術(米泔浸一宿,炒)、枳殼(麩炒)、砂仁各一錢,甘草(炙)五分,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可見最初為湯劑,治療氣滯腹痛。 中成藥木香順氣丸選用木香順氣散原方制成,有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之功。常用于治療濕濁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大便不爽、舌淡紅、苔白膩等癥,對氣機郁滯、肝氣犯胃的胃痛走竄、呃逆等也有佳效,以胸悶脘脹、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現(xiàn)代研究表明,本品具有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調(diào)節(jié)胃液分泌、抑菌、護肝等作用,因此還用于治療消化不良、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術后腸脹氣等。 方中木香氣芳香而辛散溫通,擅長調(diào)中宣滯,行氣止痛;香附辛香甚烈,善于消氣結,疏肝解郁,理氣寬中,共為君藥。 青皮、陳皮、蒼術、厚樸皆為辛甘溫之品,理氣疏肝,散結破積,為臣藥。 枳殼、檳榔苦泄辛散,破氣除脹,消積導滯;砂仁化濕行氣,醒脾和胃;生姜降氣和胃,共為佐藥。 甘草益氣補中,且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全方配伍,辛散苦燥溫化,行氣祛濕和胃,并突出理氣順氣,而氣順則中焦安,諸癥除,故以順氣為名。 需要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中成藥與本品名稱相近,如開胸順氣丸、沉香順氣丸等,其成分及功用與本品有差異,應區(qū)別選用。 ![]() ![]() 木香順氣丸為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苦。每100丸重6g,每次服6~9g,每日2~3次,空腹用溫開水送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因本品偏于香燥,如遇口干舌燥、手足心發(fā)熱的陰液虧損者慎用。孕婦慎用。長期服用時,或小兒、婦女、老人等體質(zhì)虛弱者服用,應咨詢醫(yī)師。 服用本品3天,癥狀未改善或出現(xiàn)其他癥狀,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