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前半段收集,后半段分發(fā)。 ——陳海賢
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說到:“生命總是會為自己尋找出路”,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我們的前面遇到的阻力看起來有多大,我們終究會學會如何克服和習慣他。 越是復雜艱難的環(huán)境,越是逼著你發(fā)展出特別的能力和智慧來適應他。挫折的背后是禮物,禮物不是來自挫折本身,而是我們對他的適應。 我們面臨的生活紛繁復雜,不管是誰都不可能每天信心滿滿、激情彭拜,我們總會有低潮的時候,就算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在某一時刻懷疑是否一切都值得。 在我們瓶頸期的時候也許我們會一直困頓,走不出來;也許也會有那么一瞬間看到一兩句話就會豁然開朗。 而像這樣的警醒時刻,要么是高人在旁邊指引著我們,要不是某本書無意之中帶領我們走出來了,不要試圖高估自我的能量,有的時候讓靈魂照進來一束光,或許那一剎那我們整個人生將會更通透。
圖:尼采 人生的意義感 目標感指引著我們?nèi)松饬x感。脫離目標也許意味著失敗,但是獲得了一個機會,去重新思考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其實沒這么重要,我們可以重新尋找一個更有價值、讓我們快樂的目標。 很多時候我們想維持,維持一段固有熟悉的關系,我們害怕結(jié)束,不僅僅是結(jié)束帶來的損失,而是害怕結(jié)束后那一段空虛和迷茫的時期。 人生有很多轉(zhuǎn)變的時刻,在轉(zhuǎn)變的時期會經(jīng)歷失落和迷茫。轉(zhuǎn)變有自己的節(jié)奏,就像沒法忽略經(jīng)歷冬天才有春天那樣。如果著急讓自己更積極、更充滿自信,反而會打破轉(zhuǎn)變的節(jié)奏。 在新舊交替的階段,在人生的轉(zhuǎn)變期,我們獲得了一種空間,跟一個更深更廣的精神領域建立起聯(lián)系。能從本質(zhì)的視角來審視生活。迷茫期在積蓄重生的力量,舊的意義被清理掉、新的意義慢慢長出來。 我們做選擇最大的風險,不是原來的機會,而是老想著如果有損失就要把它掙回來。 當你凝視深淵時候,其實深淵也在凝望著你,當你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如果一個人和惡龍的斗爭中戰(zhàn)勝了自我,那他就會發(fā)展出新的自我、新的資源、新的技能和新的思考方式。 佛教認為:人痛苦的根源是把自我看成一個實在的東西,因此產(chǎn)生了對自我的執(zhí)著,覺得自己的快樂、痛苦、需要欲望都是重要的,實際上只是一種幻覺,自我是因緣際會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一個過程。 人的意義感一個是目標感,另一個是親密關系。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很孤獨、缺少親密關系,我們同樣會覺得空虛和無聊。親密關系允許我們暴露自己的脆弱,并能把自己的脆弱托付給對方。當脆弱能在親密關系中被接納時,他們就不再是我們藏著掖著的秘密,不再是我們需要從自我排斥的部分了。這是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深化,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照顧,這比身體上的照顧更重要。 虛無和存在就在一念之間,太早知道某些道理就會來不急展開探索它的過程。當走的歪路不夠多,沒有足夠的內(nèi)容來支撐時,或許有點虛無。比起一些道理,知道道理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是從失去中得到。 人不會為自己要走的路后悔,只會為自己沒有響應召喚而后悔,這就是我要走的路。不要緊張,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新的心理上的危機。人都有需要面對矛盾和需要完成的人生課題。如果我們順利完成這一階段的課題,就會獲得一種寶貴的品質(zhì)。
圖:康德 結(jié)語 人隨時都在編制自己的故事,生活的意義感源自我們對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因為故事讓我們簡單的身體軀殼變得更有意義,而人是用故事思考的動物。 到人生旅程的最后階段,我們會回憶這些故事,而當只有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過去的所作所為才顯示出意義。 |
|
|
來自: 昵稱815720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