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支紅軍長征:開始時哪支紅軍人數(shù)最多?到陜北后分別剩多少人? ![]() 徐海東 首先要說明的是,當年參加長征的紅軍隊伍有多支,并非只有我們熟悉的紅軍三大主力,另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部隊,即紅25軍。 紅25軍和其它的三大主力不同,首先她不能算是主力紅軍,只是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蘇區(qū)后留在當?shù)氐牟筷牐m曾屬紅四方面軍,但兩支軍隊的長征完全是兩回事;其次,紅軍三大主力在長征中路線有一定重合,也先后有過會師,只有紅25軍走的是一條完全獨立的路線;最后,紅25軍就是一個軍,規(guī)模遠小于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 紅25軍作為一支偏師,能獨立走完長征路,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而且,她比任何一支紅軍主力到達陜北的時間都短;雖然一路披荊斬棘、歷經(jīng)大大小小數(shù)十仗,但總體減員并不明顯;而且,紅25軍所立的功勛在歷史上大大書寫了一筆。 紅25軍到達西蘭公路的時候,進入甘肅和寧夏交界的回民區(qū),這里離陜北已經(jīng)不遠了。不過,部隊領導人徐海東、程子華和吳煥先并沒有急著趕路,他們一反常態(tài)地在這個極端危險的地方轉(zhuǎn)戰(zhàn)了半個月,為什么?就因為他們相信中央紅軍也會從這里過,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軍事行動牽制敵軍,迎接中央的到來! 當然,徐海東他們不可能知道, 中央紅軍此時還遠在松潘附近的班佑,剛剛到達大草地的北邊! 后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陜北時,徐海東二話沒說,拿了5000塊錢給中央,當時紅15軍團(由紅25軍和陜北當?shù)丶t軍改編)的全部家底一共才7000塊錢! 紅25軍很傳奇,長征前,程子華本來是中央派去當參謀長的,徐海東當即決定由程子華擔任軍長,自己甘當副軍長;長征中,政委吳煥先戰(zhàn)死,徐海東也曾因傷昏迷好幾天;紅25軍歷屆軍長中,曠繼勛和吳煥先成為名垂千古的烈士,徐海東是排名第二的大將,程子華也是傳奇人物。 全是忠烈! ![]() 中央紅軍長征路線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從瑞金出發(fā)時,共有8.6萬人馬,血戰(zhàn)湘江后只剩3萬多人,到達陜北后,全軍共余7000多人。從地圖上看,中央紅軍長征的地理跨度最大,先是從江西一路向西,經(jīng)廣東北部、湖南南部、廣西北部,再在貴州和敵軍兜圈子,又入云南,從金沙江進入川西,爬雪山過草地,最后到達陜北,行軍路線像是從中國的南部和西部畫了一個巨大的反向問號。 中央紅軍是從1934年10月開始長征的,在此之前,全國紅軍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高潮,全國共有紅軍部隊30萬人左右,中央紅軍一度突破10萬,不過,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準備長征前,中央紅軍共有紅1、紅3、紅8、紅9以及仍在陣地上的紅5共5大軍團,全軍共計86859人。 10月10日,中央紅軍離開紅都瑞金,渡過于都河向西進發(fā),踏上了長征之路。 關于紅軍長征前半段的損失,傳統(tǒng)的說法是突破前三道封鎖線時戰(zhàn)損并不大,主要是湘江戰(zhàn)役損失嚴重——甚至說是紅軍出發(fā)時8.6萬人,湘江戰(zhàn)役后剩了3萬人,所以得出結論,湘江戰(zhàn)役一共損失了5萬多人——這是很多人的看法,包括一些資深軍迷朋友。 實際這是不嚴謹?shù)模f突破前三道封鎖線損失不大,這只是個相對概念,事實上在從開始長征到湘江戰(zhàn)役前,已經(jīng)損失了2.2萬人了,也就是說,在湘江戰(zhàn)役前,中央紅軍只剩6萬多人。 湘江戰(zhàn)役確實是非常慘烈,戰(zhàn)損高達3萬多,有超過一半的紅軍戰(zhàn)士長眠在這個寒冬里——在我軍歷史上,一戰(zhàn)損失3萬人的例子這是唯一一個。幾個軍團都損失過半,特別是紅8軍團,共1.1萬人,最后只剩不到1000人,無奈之下只好撤銷建制,從成立到撤銷,紅8軍團在歷史上一共存在了3個月的時間! 到最后,也就是徐海東他們在陜北終于接到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他們時,中央紅軍還有7000多人,這其中包括了一路的擴紅,以及在陜北新補充的人馬,至于說全程從瑞金一直走到陜北的“老人”,恐怕不到5000人! 這支部隊在長征后期曾改編為陜甘支隊,彭老總為司令員,毛主席親任政委,林總為副司令員。在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中央紅軍再加陜北部分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師長林總、副師長聶帥,也包括后來的政委羅帥以及代師長陳光。 ![]() 前排聶、羅、林三帥是115師三巨頭,后排是黃克誠、譚政、蕭華、劉亞樓和高崗 紅二方面軍:實力并不突出,而且成立時間最晚,是唯一一支成立于長征途中的主力紅軍,但總體戰(zhàn)損并不大。估計在1934年夏天的時候,無論是賀龍還是蕭克,都不可能想到他們即將開始難忘的多年共同戰(zhàn)斗,更不會想到將來有一天他們會成為連襟。 這一年的7月13日,任弼時、蕭克、王震和李達領導的紅6軍團離開井岡山突圍而去,當時全軍有7700多人。歷經(jīng)近4個月的戰(zhàn)斗之后,在優(yōu)勢敵軍的包圍下幾乎被打散,終于在湘西和賀龍的紅3軍(紅2軍團)會師。 兩軍會師是在10月24日,這時距離中央紅軍離開瑞金開始長達剛剛過去半個月。會師后,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兩支軍團建立統(tǒng)一指揮機構,由任弼時、賀龍、關向應和蕭克統(tǒng)一指揮——這就是后來的紅二方面軍的雛形。 此時的兩個軍團規(guī)模都不大,加起來才7000多人。特別是蕭克的紅6軍團經(jīng)歷數(shù)月轉(zhuǎn)戰(zhàn),戰(zhàn)損很大,敵軍報紙甚至發(fā)出“捷報”:《流竄數(shù)月之蕭匪近昌覆滅于黔東》。當時賀龍的紅2軍團有4000多人,蕭克的紅6軍團3000多人。 兩軍匯合后隨即發(fā)動湘西攻勢,兵鋒直指吸引了敵軍至少10個師的中央軍精銳,這對中央紅軍的長征是非常有效的配合。 紅2、6軍團從次年11月19日開始長征(此時紅一方面軍已經(jīng)勝利到達陜北),經(jīng)過一年多的轉(zhuǎn)戰(zhàn),這支部隊人數(shù)不降反增,共計有1.7萬余人。在1936年6月30日與紅四方向軍會師,隨后奉中央命令成立紅二方面軍,賀龍和蕭克分任正副總指揮,此時全軍上下共約1.4萬人——也就是說,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下,經(jīng)過大半年的奮戰(zhàn),賀龍和蕭克的部隊損失只有4000人。 最后到陜北時,紅二方面軍全軍共有1萬多人。在抗日戰(zhàn)爭中,紅二方面軍以及陜北部分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賀龍和蕭克分任正副師長,關向應擔任政委。 ![]() 蕭克和賀龍 紅四方面軍:曾是人數(shù)最多的主力,長征中折返四川使部隊蒙受巨大損失。1937年7月是紅四方面軍的巔峰時刻,當時徐向前指揮部隊打破川軍劉湘的三路圍攻,全軍發(fā)展為5個軍,正規(guī)軍兵力達8萬余人,再加上地方部隊和民兵武裝,共計超過10萬人。 不過,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戰(zhàn)斗中,雖然紅四方面軍打破了川軍的六路圍攻,但自身也有較大傷亡,戰(zhàn)損約在2萬人左右。 客觀地說,這段時間,地處川陜的紅四方面軍對于即將長征渡江的中央紅軍的策應,無論從態(tài)度上還是實際行動上,都是相當給力的。1935年5月,根據(jù)中央命令“令紅四方面軍全力西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離開川陜蘇區(qū),踏上長征之路。 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的前半段還是相對順利的,1936年6月,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在阿壩懋功會師,這時兩軍實力很懸殊,但隨后紅四方面軍卻回軍向南,又準備打到成都平原,在經(jīng)歷一系列挫折之后,才重新踏上北上之路。 到結束長征、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之時,紅四方面軍共計5個軍、近4萬人。 不過,不久之后,紅四方面軍主力中的2.18萬人就奉命組成西路軍,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這一戰(zhàn)損失極大,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李先念率400多人到達新疆,而總指揮徐向前幾乎是只身返回延安的。 抗戰(zhàn)爆發(fā)后,紅四方面軍和部分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師長由劉伯承擔任,劉帥在長征期間,有一年左右時間是和紅四方面軍一起行軍。副師長由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擔任。 ![]() 賀龍、徐向前和朱德 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之后,共有多少人?為何說八路軍是由5部分的紅軍改編而成的?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最后結束——事實上,幾支紅軍結束長征的時間并不相同,而且差異很大。如前文提到的紅25軍最早到達陜北,不久中央紅軍也結束了長征,三大主力會師的時候,紅25軍到達陜北已經(jīng)過去一年多了! 這段時間里,各支紅軍數(shù)量也有了很大變化。 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經(jīng)過一系列發(fā)展,此時已經(jīng)有3萬多人,這其中包括了徐海東紅25軍的3700人和劉志丹陜北紅軍的3300人)。 紅二方面軍約有1.3萬人。 紅四方面軍人數(shù)最多,約有3.8萬人,除去西路軍的2.18萬人,還余1.6萬人。 所有紅軍加起來的總數(shù)是6萬人左右,不含西路軍人數(shù)。這6萬人來自5大部隊: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25軍以及陜北紅軍。 其實,除了上述5支紅軍力量外,還有一股不可小視的紅軍,后來也在歷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紅軍主力長征走后留在蘇區(qū)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這些游擊隊十分分散,遍及南方八省,每支游擊隊人數(shù)都不多,小的只有幾百人甚至幾十人,他們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改編為新四軍,在項英、陳毅和葉挺的率領下,走出深山老林,踏上抗日的征途,和八路軍一南一北,共同構成了打擊日寇、保家衛(wèi)國的中流砥柱。 ![]() 紅軍三大主力會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