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易經(jīng)?序卦》曰:“屯者,物之始生也。”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如初生嬰孩般天真無邪、頑皮純真的孩童形象,不僅體現(xiàn)“大圭不琢,美其質也”的稚拙之美,也蘊含著“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般圓融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我國民俗文化歷來趨吉求福、喜慶熱鬧,常將稚拙天真、嬉戲玩耍的孩童形象置于萬物始更、熱鬧非凡的年節(jié)圖景中,借以表達豐富美好的祝愿。 以嬰孩題材為主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最早可追溯至山東臨沂金雀山出土的漢代帛畫。晚唐時期,表現(xiàn)兒童嬉戲玩耍的嬰戲紋開始出現(xiàn)。出土于遼耶律羽之墓的方勝紋奔兔嬰戲牡丹紋綾(方勝紋是由兩個菱形壓角相交的紋樣)是目前所知最早、最為清晰的絲織嬰戲圖案<1>。該紋樣中,同時出現(xiàn)纏枝中的奔兔和手攀牡丹花枝的嬰孩,條格中的嬰孩上衣下褲,圍系肚兜,左右兩手各攀一枝牡丹,身體微傾仿佛正用勁攀枝,盡顯孩童的活潑淘氣。奔兔四腳離地,兩兩相對,與孩童遙相呼應,富有動感。 ![]() 遼 嬰戲牡丹方勝兔紋綾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藏 ![]() 嬰戲牡丹方勝兔紋復原圖 (局部) 自宋代起,絲綢織錦上的花卉嬰戲紋樣逐漸流行,常將含有吉祥寓意的各種花卉、果實紋樣與嬰童組合在一起,表達傳統(tǒng)民俗愿景中多子多福、吉祥昌盛的美好祝愿。如“嬰戲石榴”以石榴多子寓意“多子多?!保皨霊蚰档ぁ币阅档じ毁F寓意后代富貴昌盛。而“蓮花童子”的寓意也逐漸從佛教凈土宗“化生童子”的意義中脫離出來,借“蓮”、“連”諧音,寓意“連生貴子”,祈盼人丁興旺、子孫昌盛。 現(xiàn)藏于湖南博物院的“金黃色牡丹蓮花童子紋綾”,是北宋時期服裝面料殘片??椉y中圓頭圓腦的嬰童坐于蓮花、牡丹纏枝之間,手扶花枝轉頭望向蓮心,神態(tài)稚拙天真。蓮花童子寓意“連生貴子”,牡丹象征“富貴吉祥”。童子嬉戲于花卉、纏枝之間,布局疏密得當,富有韻律之美。 ![]() 宋 金黃色牡丹蓮花童子紋綾 湖南博物院藏 宋代是嬰戲題材繪畫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以蘇漢臣為代表的兩宋宮廷畫家,將具有院體畫細膩、工整的畫風融入民間習俗及藝術審美中,使得嬰戲畫同時受到宮廷貴族和民間百姓的喜愛。描繪兒童游戲玩耍生活情節(jié)的嬰戲圖,常作為節(jié)令畫中的年畫,張貼于屏壁,增添年節(jié)的喜慶氣氛。<2> ![]() 北宋 蘇漢臣 百子歡歌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嬰戲畫的影響下,宋代絲綢織錦上嬰戲紋樣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紋樣風格漸趨嚴謹寫實,注重細節(jié)描摹刻畫。自北宋晚期開始,出現(xiàn)了以宮廷院畫為母本,以“通經(jīng)斷緯”法織制的緙絲畫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緙絲上元嬰戲圖軸》,整幅圖軸設色典雅,布局得當,以祥云、亭臺、山石為背景,結合孩童讀書、賞畫、玩繡球、擊鼓吹樂、放風箏等民俗游戲,展現(xiàn)了豐富的吉慶內涵。圖中配以鹿與仙鶴各一對,間有梅花松柏,以“鹿”取“陸”之音,以“鶴”取“合”之音,寓意“六合同春”(六合:上下東南西北),烘托出冬去春來、喜慶祥和的元宵節(jié)氛圍。 ![]() 宋 佚名 緙絲上元嬰戲圖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繼宋代之后,“童子攀花”、“童子擎蓮”、“童子戲耍”等嬰戲紋樣頻繁出現(xiàn)在明代絲綢上。而將嬰戲紋樣發(fā)揮到極致的“百子圖”,也開始顯現(xiàn)于明代的女性服飾中,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灑線繡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就是一例。女夾衣通身用紅色絲線繡出滿地菱形紋,領肩周圍則有六條五爪金龍盤繞。兩袖及前后襟處共繡近百名童子,或兩兩一組、或三五成群,正興致勃勃地玩著抽陀螺、騎木馬、觀魚、摔跤、蹴踘、跳繩、放爆竹、捉迷藏等游戲,濟濟一堂,熱鬧非凡,喻示皇室子嗣延綿、永世興旺。 ![]() 紅地灑線繡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 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復制 明代成都的蜀錦織造由蜀王府壟斷,王府內織造規(guī)模不小,蜀錦品種可觀。取材于宋元《嬰戲圖》的太子綿羊紋首次出現(xiàn)在織錦中,成為明代蜀錦的代表紋樣。據(jù)明代宦官劉若愚撰《酌中志》載:“冬至節(jié),宮眷內臣皆穿陽生補子蟒衣,室中多畫綿羊太子畫貼。”陽生補子蟒衣的紋樣為:童子騎綿羊,肩抗梅枝,梅枝上掛鳥籠,亦稱太子綿羊圖。<3> ![]() 元 佚名 嬰戲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蜀錦《太子綿羊錦》,其紋飾為孩童樣貌的太子頭戴韃帽,身著毛皮出鋒的罩甲,內穿窄袖衣。他身騎大羊,肩挑掛一鳥籠的梅枝?;\中喜鵲掛于梅枝之上,寓意“喜上眉梢”,戎裝太子寓意“榮華富貴”,綿羊之“羊”通“祥”, 寓意“吉祥如意”。相鄰行間的綿羊太子紋方向相反,兩兩交錯。太子或悠然驅羊前行,或回望籠中喜鵲,神形兼?zhèn)洌堄幸馊???楀\空隙處又添飾折枝挑梅花及雜寶紋,渲染祥瑞喜慶、欣欣向榮的氣氛。 ![]() 明 太子綿羊錦(局部) ![]() 太子綿羊錦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復制 清代是嬰戲紋樣應用的高峰期,嬰戲紋樣內容日趨宏大飽滿,細節(jié)刻畫也更為寫實立體,蘊含更為多重的吉祥寓意。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由清乾隆年間蘇州織錦藝人運用緙絲、刺繡技藝織繡而成,是清宮每逢新年前后懸掛宮中的裝飾畫,以供消寒迎春。圖軸上方有乾隆皇帝親筆題御制詩一首,圖軸中三名嬰童樣貌的太子,寓意“三陽開泰”;九只小羊,比喻“九陽消寒”,高聳祥云間的蒼松傲然挺立,間有寒梅、山茶、月季次地盛開,極為隆重地點出“九九消寒,春回啟泰”的主題,表達春回大地、萬物始更的寓意。 ![]() 清 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 故宮博物院藏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館藏《蜀繡九陽消寒圖》,以清《緙絲加繡九陽消寒圖》為藍本,著重展現(xiàn)以物象質感為長的蜀繡技法。繡品中太子、羊群、花草樹木均以蜀繡特有的“暈針”、“齊針”順著物象線條刺繡,絲光與色彩相輔相成,凸顯繡像的立體美感。細微之處輔以“滾針”、“栓針”、“點籽針”、“施毛針”、“錦紋針”等技法,通過變換絲線走向、針腳長短疏密,力求惟妙惟肖、毫發(fā)無遺。繡品上金絲鳥籠里抬頭望梅的喜鵲、山石間迎風奔跑翻滾的山羊以及太子服裝的紋理、罩甲的皮毛等等,無不毫厘畢現(xiàn)、栩栩如生。繁花瑞草的色彩明快艷麗,又以金絲滾針勾邊,呈現(xiàn)掐絲琺瑯般尊貴、精美的效果。 ![]() 蜀繡九陽消寒圖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刺繡 ![]() ![]() ![]() ![]() ![]() 左滑查看更多 蜀繡九陽消寒圖 細節(jié) 清代民間嬰戲紋樣的運用深入日常生活,常見于衣服配飾、居室寢用等絲綢品中,紋樣的內容和風格更加豐富靈動、不受拘束。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藏清代黑緞地打籽盤金平針刺繡《月下麒麟送子》肚兜,采用平針、打子針繡制,紋飾內容豐富,涵蓋多重吉祥寓意。麒麟腳踏繁花瑞草,寓意麒麟出沒必有祥瑞??罩泻?、錦雞飛舞于祥云間,寓意“福從天降”、“前程似錦”。主題紋飾中麒麟背馱手持蓮花和如意的童子,行走于圓月之下,右側騰云駕霧、手持拂塵的天仙為其保駕護航?!镑梓胨妥印被脰|漢王充撰《論衡·定賢》中孔子誕生前麒麟吐玉書的傳說,祝福初生男童必為經(jīng)世良才。繡品紋飾以明月祥云、繁花瑞草,祈盼闔家團圓、太平盛世。 ![]() 麒麟送子肚兜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視子孫滿堂為家族人丁興旺的表現(xiàn),相傳清光緒帝大婚用過的門簾和窗簾,其圖案正是“百子圖”。 “百子圖”又名“百子迎福”,是將祝福、恭賀的良好祝愿發(fā)揮到極致,故婚嫁寢用錦緞常用“百子圖”紋樣。清代蜀錦“百子圖”被面被褥,因其設色華麗、裝飾性強,成為民間婚慶嫁娶必備賀禮,常借童稚歡快嬉戲的吉祥寓意,恭賀新婚夫婦連生貴子,福壽康寧;祈祝國泰民安,生活美滿。 ![]() 緙絲百子圖(局部)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藏 ![]() 紅緞地百子圖錦片(局部)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藏 嬰戲紋中所表現(xiàn)的童真雉趣,在滿足傳統(tǒng)民俗祈愿的同時,也呼喚著返璞歸真、重拾人生旨趣的精神內涵。中華文明之所以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與崇尚“致中和”的精神內涵相關,也與《道德經(jīng)》中“復歸于嬰兒”,推崇嬰孩般不偏不倚、天真無邪的精深狀態(tài)遙相呼應。新春伊始,萬物始更,在癸卯兔年初始,以精神圓融飽滿、身心和諧安康的嬰孩為題,祈愿世界和平穩(wěn)定,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和順安康! 參考文獻: <1>趙豐.中國歷代絲綢藝術·遼金[M]. 浙江:浙江大學,2021:166. <2>薄松年.中國藝術史圖集[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120. <3>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49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