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 但這會讓我們內心不安,一旦被發(fā)現(xiàn),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時候我們被教育得最多的,就是誠實和不能偷東西。 路邊停著一輛藍色的保時捷,你非常喜歡,但不能偷,否則會坐牢,那是別人的私有財產(chǎn)。 別人公司的手機設計精美、技術先進,你很羨慕,但也不能偷,因為有專利法。 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你不能抄襲過來,用自己的名義發(fā)表,否則網(wǎng)絡維權騎士很快就會找到你。 這些都是別人的勞動成果,被偷走后,會對他們造成損失。 有沒有什么東西,我們可以光明正大地偷呢? 還真有。 這就是偷的最高境界:偷思想和觀念。 我們從達爾文那里偷走了進化論,知道了自己的過去;從佛祖那里偷走了五蘊皆空,活在了當下;從愛因斯坦那里偷走了相對論,看見了未來。 當然,你可能不同意,說這不是偷,這是學習。 有本質的不同嗎?所謂的學習,不過是將別人的勞動成果,光明正大地據(jù)為己有。 思想和觀念,之所以允許被光明正大地偷,是因為,你偷走了,別人的并沒有因此而減少。 而且不同的思想和觀念,相互碰撞,還會產(chǎn)生新的思想和觀念,產(chǎn)生1 1>4的效果:你腦海中有一個觀念,我腦海中有一個觀念,我們交流碰撞后,可能會產(chǎn)生一個新的觀念,于是你我都擁有了3個觀念,總共6個觀念。 偷竊思想和觀念,是人類獨有的,也是人類最擅長的。整個經(jīng)濟發(fā)展史,不過是思想和觀念的碰撞史。 既然可以正大光明地偷思想和觀念,那一定要偷最有用的。 對我們普通大眾來說,哪些思想和觀念是最有用的呢? 我認為有兩個:吸引力法則和復利效應。 吸引力法則,簡單說就是:當我們的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時,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也就是說,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被我們的思想吸引過來的。 吸引力法則,聽上去有點玄乎,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比如說,當我們想跑步時,就會發(fā)現(xiàn)周圍跑步的人變多了;當我們心情不好時,就會發(fā)現(xiàn)糟心的事一個接著一個。 社交媒體也深諳此道,當我們想換一輛新車時,在抖音或小紅書上,你就會看到車型點評視頻,而且會越來越多。 看到這里,是不是非常震驚呢? 既然生活的一切,都是被我們的思想吸引過來的,那最佳的策略,就是讓積極的思維占據(jù)我們的大腦。 對吸引力法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The Secret》和《Law of Attraction》,中文版《秘密》和《吸引力法則》。 另外一個思想就是復利效應,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復利效應究竟有多神奇呢? 我們不妨看一個小問題:每天進步1%,1年后,你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嗎? 答案是37.4倍,是不是相當震撼啊!每天只要進步1%,1年后是原來的37.4倍: ![]() 這就是復利效應的魔力,就像一句話所說的: 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在每個月看來差異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來的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來看的時候,可能已經(jīng)是財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后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對復利效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The Compound Effect》,目前沒有中文版。 滿懷積極的思維,行動起來,發(fā)揮復利效應,美好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當然,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精彩,與其被動地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不如主動地去偷最優(yōu)秀的思想和觀念。 今天,你偷了嗎? |
|
|
來自: 吾上善若水 > 《實戰(zhàn)真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