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有人說天津博物館的玉沒看頭?我笑了!

 劉修強 2023-01-23 發(fā)布于山東

古玉的研究,始自宋代,迄今已歷經(jīng)千秋。20世紀80年代起,科學的考古發(fā)掘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使多年惑于標準器的匱乏而成就不卓的古玉研究不斷深入,跨進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從而使人們對玉文化在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和詮釋。

圖片

故宮博物院藏

玉具有溫潤堅硬、色澤美觀的特質(zhì),自古以來為中國人所喜愛。而玉器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道德、宗教、祭祀、文化、藝術等方面,無時無處不在彰顯其價值。

圖片

故宮博物院藏

華夏民族之所以對玉情有獨鐘,就是源于對玉的審美認知。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成熟的玉雕藝術品,其線刻、浮雕、圓雕、鏤雕技法均已得到廣泛運用,是中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玉雕業(yè)的先導。

圖片

故宮博物院藏

從距今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玦起,歷史就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色彩繽紛的玉文化長卷。新石器時代的簡樸神奇、商周時期的稚拙古雅、戰(zhàn)國時期的奔放流暢、兩漢時期的浪漫鮮活、唐宋時期的律動雋秀以及明清時期的繁縟華麗,各時代玉器的風格非常明顯。

天津博物館富藏玉器萬余件,縱貫古今,獨具特色,其品類之豐富,器物之精美,在國內(nèi)外文博界享有盛譽。

圖片

Childish, quaint and ancient jade

稚拙古雅·高古篇

圖片

分布在內(nèi)蒙古東部和遼寧西部的紅山文化遺址,距今6000至5000年,因出土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玉器而蜚聲海內(nèi)外。其琢玉工藝,堪稱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琢玉水平的最高代表。

圖片

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天津博物館藏

王襄捐獻

紅山文化玉器是天津博物館的收藏亮點,以其收藏的完整性、系列性位居國內(nèi)博物館前列。幾近囊括勾云形佩、玉豬龍、玉三孔器、鸮形玉佩、馬蹄形玉佩器等紅山文化的各種典型器,基本反映了紅山文化玉器的風格和面貌。

圖片

玉鸮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高5.7、寬2.5厘米

玉質(zhì)黃綠色,溫潤。圓雕正視展翅立鸮,頭部渾圓,兩眼凸出,鉤形嘴,聳肩,背面頸部有兩對對鉆孔,應做佩戴之用。

圖片獸面形玉佩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高5.4、寬16.5厘米

玉質(zhì)青綠色,邊緣帶褐色沁。整體呈長方狀,片雕,雙面紋飾,邊緣磨薄,整體均飾瓦溝紋。上部中間對鉆一圓孔,中部眉眼鏤空,雕琢技法具紅山文化玉器典型特征,整體造型獨特,與同時期的勾云佩差別較大,應列入獸面佩系統(tǒng),極為珍罕。

圖片

玉豬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高14.1、寬10.4厘米

玉質(zhì)黃綠色,溫潤。體型肥碩,頭部豎立大耳,大圓眼,鼻梁有多道皺紋,嘴部緊閉前凸,與尾相對,頭尾間留有缺口,頸部有一對鉆孔。整體打磨光潤,線條流暢,工藝精美。

商代玉器無論是禮儀用玉還是裝飾用玉,都帶有濃厚的“尊神”、“事神”意味,故表達出渾厚深沉、莊嚴奇美的氣勢與神采。在西周,玉器仍然是理性化、象征化的神物和道德觀念的載體,或已成為維系宗族權、等級權及祭祀權的重要工具。

圖片弦紋玉璧 商

直徑12.1厘米

玉質(zhì)青色,帶有黃灰色沁色。璧體薄勻,孔緣起唇,兩面各陰刻四組弦紋。類似器物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亦有出土。

圖片鳳形玉珮 商

長10.2、寬4.4厘米

玉質(zhì)黃褐色,純潔瑩潤。方形冠,陰刻長羽紋,淺浮雕圓眼,喙略外翹,線條粗細兼施,刀法剛勁。

圖片玉螳螂 商

長9.7、寬2.2厘米

玉質(zhì)青色,厚片狀,圓眼及前爪刻劃凸出。身上刻勾云紋,且省去了雙翅,尾部似觿狀。這件玉螳螂,體型厚大,紋飾精美。

圖片蟠虺紋玉管 西周

高5.7、寬2.3厘米

玉質(zhì)白色,溫潤無暇。器形呈扁圓柱體,寬窄不一。管面飾一條螺旋式行龍,眼角出鉤形線,翹唇,龍身飾卷云紋、鱗紋,可能為玉組佩中的組件。

圖片

人形玉佩 西周

長8.6、寬1.6厘米

玉質(zhì)淡白色,多褐色沁。片狀,瘦長方形,頭戴高冠,面無五官,手臂處陰線刻龍首紋,冠及肩各對鉆一孔。人物紋飾簡單形象,是西周典型玉器。

春秋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傳統(tǒng)與變革之間的過渡同樣體現(xiàn)在玉文化中。戰(zhàn)國是新思想和新文化極其活躍和興盛的時期。佩玉在戰(zhàn)國時期被賦予人格化的理性觀和道德觀,人們借玉的溫潤雅潔比附君子的高尚品德。

在形式創(chuàng)作上,戰(zhàn)國玉器講求造型美和紋飾美,即在完整的造型中融入了裝飾性,使均衡的造型有了變化,突破了以往肅穆單調(diào)的格局,開創(chuàng)了裝飾美的新風尚。龍鳳瑞獸去掉了威嚴之象,變得生動優(yōu)美。崇尚道家思想、浪漫與神話相融合是漢代藝術的一種特色,將神學觀念融入現(xiàn)世形成天人同構意念,是漢代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圖片云紋龍首紋玉璜 春秋

高4.6、寬10.9厘米

玉質(zhì)青色,表面因埋藏年久而產(chǎn)生色變,局部有黃褐色。器體扁平,似扇面形,中間有一橢圓形璧。玉璜的兩側為龍首形,兩面飾淺浮雕勾云紋。

圖片云龍紋玉玦 春秋

高2.5、直徑2.2厘米

玉質(zhì)灰白色,有少量土痕和朱砂痕。柱體,一側有缺口。通體淺浮雕及陰刻云紋、龍首紋,紋飾疏朗,屬于春秋早中期裝飾特征。

圖片玉獸 春秋

高2.1、長3.2厘米

玉質(zhì)青黃色。圓雕一回首臥獸,吐舌,弓背,屈腿,卷尾,全身分別以卷云紋、鱗紋及陰刻線裝飾。玉獸小巧精致,其俏皮淘氣的動感被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

圖片雙龍首云紋玉珮 戰(zhàn)國

長5.2、寬3.9厘米

玉質(zhì)白色,溫潤。主體璧呈扁圓狀,璧身陰刻龍首紋及卷云紋,出廓部雕相背的兩龍首及爪,造型獨特,設計巧妙,紋飾精美,是戰(zhàn)國玉珮中的精品。

圖片雙龍雙螭紋玉珮 戰(zhàn)國

長11.4、寬5.3厘米

玉質(zhì)黃綠色,部分受沁顏色泛白。片狀,鏤雕。以雙龍雙螭對稱分布為主體紋飾,雙龍回首向外,龍身呈S形,雙螭亦對稱分布,是戰(zhàn)國時期龍螭珮的難得佳作。

圖片

谷紋管形玉飾 戰(zhàn)國

高4.2、寬1.3厘米

玉質(zhì)青白色,有黑褐色沁。形似棗核,中間自兩端對穿一孔。表面三周弦紋將器物分為四節(jié),并浮雕谷紋,谷紋顆粒飽滿,疏密得當,做工精致,風格樸實。

圖片

谷紋出戟玉璧 戰(zhàn)國

直徑18厘米

玉質(zhì)青綠色,有白褐色沁。雙面浮雕谷紋,孔緣、璧緣飾戟齒,戟齒的造型別致,在戰(zhàn)國玉璧中少見。

圖片

云紋龍首玉帶鉤 西漢

長5.9、寬1.3厘米

白玉,有深褐色沁,光潤。方形鉤體,鉤首為龍頭,彎角,上挑眼眉,直鼻,有須,鉤身淺浮雕勾連云紋,邊側為倒S形,為西漢早期風格。

圖片

蟠螭紋玉劍格 西漢

高2.3、寬5.8厘米

白玉,有褐色沁。高浮雕并線刻正面螭紋,背面有對卷云紋。從中間保存的部分殘劍,可以判斷器物的功能。紋飾精美,工藝精湛,是同類器物中的精品。

圖片

玉握豬 漢

長11.8、寬2.6厘米

玉質(zhì)灰青色,玻璃光澤。圓雕臥式,無眼,四肢前屈,嘴部、尾部各有一穿孔,平底,典型的“漢八刀”技法。

圖片

谷紋雙螭紋出廓璧 東漢

高15.7、直徑13.9厘米

玉質(zhì)淡黃色,有黃褐色沁斑。璧上部出廓鏤雕對稱雙螭,螭眉眼上挑,身飾短陰線、小圓圈紋及細毛紋。璧身兩面浮雕乳釘紋,琢制精細,造型奇特,在漢代玉璧中極為少見,十分珍貴。

圖片

Prosperity true interest medieval chapters

繁華真趣·中古篇

圖片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佛學的盛行,引發(fā)和促進了社會審美意識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清遠、虛靜、風骨是當時藝術追求的風格和靈魂。魏晉雕刻藝術以其不朽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據(jù)了重要一席。此時玉石神獸造型十分豐富,形體上都很健壯,昂首挺胸,或靜臥,或站立,氣勢卓爾不凡。

圖片

青玉瑞獸 魏晉

高6.2、寬7.5厘米

玉獸呈臥姿,頭向前視,小頭寬頸,圓圈眼,嘴稍尖。作者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瑞獸渾圓的輪廓以及四腿彎曲的姿態(tài),拙重敦厚,肉豐骨勁。

圖片

青玉駱駝 南北朝

高5.6、長8、寬2.9厘米

青玉、圓雕,駱駝呈臥姿,雙峰、頸部及尾部用細陰刻線表示毛發(fā),兩肋用三條陰刻線表示骨骼與肌肉,神態(tài)平和安詳,雕琢細膩生動。

盛唐時期,經(jīng)濟繁榮,國泰民安,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藝術發(fā)展達到鼎盛時期。唐代玉器藝術的內(nèi)容、形式均以其精致獨特而有別于其他時代玉器。

唐代的裝飾用玉,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由于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與審美意識的改變,一改過去那種神話瑞獸、幾何形紋飾為主的舊格式,轉(zhuǎn)向崇尚自然的藝術追求,開始出現(xiàn)花卉造型,開創(chuàng)了古代玉器品類的新天地。

玉飛天,是唐代玉雕的新品種,唐代玉飛天一般體態(tài)豐腴,上體袒露,下身著緊貼于腿股的長裙,身下還有幾條細長的透雕云紋或卷草紋。姿態(tài)曼妙輕盈,氣韻清純。佛教題材中的乾達婆與緊那羅,即天歌神與天樂神,為飛天形象的原型,因為飛天在佛教中被描繪成專采百花香露,能歌善舞,并向人間散花灑香,所以備受人們的喜愛。

圖片青白玉飛天 唐

高2.9、寬3.6厘米

青白色玉質(zhì),局部有黃色沁斑。陰刻兼鏤雕側視的凌空飛天,面頰豐潤,頭戴蓮瓣形帽,雙手呈半托狀,著長裙飄帶,身下有流云數(shù)朵,體態(tài)輕盈如輕歌曼舞般遨游天際。

圖片白玉蓮花瓣紋玉環(huán) 唐

高2.6、直徑8厘米

白玉,質(zhì)地潤潔,環(huán)是束腰形狀,雕成蓮花輪廓,光素,精巧,白蓮花瓣紋玉環(huán)和白蓮花一樣,是佛國崇尚的圣潔象征。

玉帶板是唐代玉器中極富特色的品種。唐代玉帶板常采用減地、鏤雕與圓雕技法,細部大量使用繁密的陰線來表現(xiàn)輪廓、裝飾、陰陽凹凸面等,以突出主體紋飾,增強立體效果。玉帶板琢刻的紋飾多以胡人、龍、獅形象為主,反映了唐代與西域一帶文化藝術交往的頻繁,再現(xiàn)了當年大唐霓裳羽衣、歌舞升平的繁盛景象。

圖片

青白玉龍紋玉帶板 唐

長6.7、寬7.7厘米

青灰色玉質(zhì),正面浮雕一條粗壯巨龍,獨角,橄欖形眼,張口翹唇,腦后毛發(fā)飄蕩,龍身陰刻細密的鱗紋,四足,足分三爪。整體氣勢蓬發(fā),奔騰兇悍。

圖片

白玉胡人 唐

高5.2、寬2厘米

白玉質(zhì)地,溫潤。胡人呈站立姿態(tài),巧雕圓帽,瞠目寬鼻,一副憨態(tài)。身著至胯長衫,袖手束腿。屬于唐代巧雕人物作品中的精彩之作。

宋代,士大夫集團擔當了政治精英,因而整個社會的藝術風格與唐代的豪放、張揚、凸顯個性不同,更多追求的是尚清、自然、內(nèi)斂。在玉器制作上則比較講求細膩純真、真境深邃的文人格調(diào),充滿高雅閑適的情趣。無論刻畫的是人物還是動物,都體現(xiàn)出自然恬靜的含蓄之美。

玉雕童子是宋代崇尚自然,追求“不事雕琢、天然成趣”的審美意境的又一種題材。兩宋時期,玉雕童子非常盛行,造型豐富,生動寫實,他們有的持蓮,有的嬉戲,天真爛漫,生動活潑,其形態(tài)顯示出民間清新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時代風貌,充滿了世俗生活的歡樂情趣。

圖片繩紋玉飾 宋

長11.7、寬4.5厘米

玉質(zhì)潔白,溫潤。圓雕兩個繩結盤疊,其上刻陰線細繩紋,工藝細膩傳神,具有典型宋代風格,造型十分別致,此類玉器存世較少見。

圖片青玉持蓮童子 宋

高5.7、寬4厘米

青玉質(zhì),厚片狀。童子頭較大、發(fā)絲刻畫疏密整齊,雙眼用短陰線琢刻,直鼻小口,手持蓮花,上身著米字紋對襟小衫,下身著格紋筒褲。

圖片墨玉云龍紋玉嵌飾 宋

長7.1、寬6.1、厚1厘米

墨玉,玉質(zhì)溫潤,片狀鏤雕。龍作穿云狀,嘴大張露齒,毛發(fā)向后飄揚,龍身粗壯,上琢脊骨紋。品字云紋及如意云紋環(huán)繞四邊,背面光素。器體厚重,工藝精湛,代表了當時工藝的較高水平。

契丹和女真兩族,先后建立了遼國和金國,他們逐水草而居,都以狩獵、放牧為主要經(jīng)濟活動,因而創(chuàng)作出特有的以鶻捕天鵝為主題紋飾的“春水玉”和以虎鹿山林為主題紋飾的“秋山玉”,雕琢精致,構圖巧妙,內(nèi)容充滿了耐人尋味的山林野趣,純樸自然,意境幽遠,真實地反映了契丹、女真兩個民族的游牧射獵生活。

圖片

青白玉鶻啄天鵝紋玉帶穿 遼金

長5.9、寬3厘米

玉質(zhì)灰白色,鏤雕。長方形,一端有一扁環(huán)可懸掛物件,側端有長方形穿帶孔,主體紋飾雕琢鶻啄天鵝,風格粗放。造型構圖均為典型的遼金風格,所飾圖案頗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正是北方游牧民族春天縱鷹捕鵝的場景。

圖片青玉雙鹿紋玉飾 遼金

高3.7、長7.1、厚0.8厘米

青玉質(zhì),玉質(zhì)溫潤,帶有黃色沁斑。厚片雕同身雙鹿,頭琢花形角,做回首相望狀,背面有四對穿孔,做鑲嵌之用。雙鹿造型構思巧妙,展現(xiàn)出北方游牧民族鮮明的特色。

圖片

青白玉迦樓羅 遼金

高6.3、寬6.6厘米

玉質(zhì)青白色,有黃褐色沁,正面陰刻兼鏤雕迦樓羅,冠上陰刻一坐佛,眼呈圓凹狀,應是鑲嵌寶石之用,兩爪抓腮,雙翼及尾用陰線刻劃得十分逼真。

圖片白玉嘎拉哈 金

長4.1、寬3.3厘米

白玉質(zhì),羊距骨造型,碾琢細膩圓潤,一側有一對穿孔,可穿系佩戴,屬于金代獨有的裝飾品。玉嘎拉哈在金代貴族墓中出土很多,是金代貴族兒童使用的一種玩具。

元代玉器吸收了宋、金以來高超的鏤雕、浮雕技藝,器物上的紋飾以花鳥、山水、龍鳳、瑞獸、蟠螭為主,其海獸題材的玉器也別有特色和意韻。元代玉雕中的馬、龍、鹿等動物,刀工粗放強勁,氣勢渾厚浩大,展現(xiàn)了草原民族豪放不羈的性情和銳不可當?shù)臍鈩?,以及草原文化的粗獷之美。

圖片

白玉龍紋爐頂 元

高5.7、寬5.4厘米

白玉質(zhì),正面中部有一塊黃褐色玉皮。通體呈圓柱體狀,多層鏤雕一龍穿番蓮花枝,枝葉繁茂,龍游動于花葉之中,是元代典型的巧色作品。

圖片

青玉龍紋圓形玉飾 元

直徑13.6、厚2.4厘米

青灰色玉質(zhì)。近圓形,正面圓凸,鏤雕團龍搏擊于湍急的漩渦之中,龍首細長,尖耳,長眼。陰刻長發(fā)及尖爪,四肢健碩,背面光素。氣勢磅礴。

圖片青玉翼龍紋雙耳玉壺 元

高15.5、口徑5.9、底徑8.3厘米

青玉,有黑色斑塊。橢圓扁體,直口,半環(huán)耳,橢圓圈足。頸部淺浮雕花卉紋,腹部浮雕翼龍,龍頭瘦長,長嘴上翹,張口露齒,圓身,三爪,氣勢磅礴,極具動感。龍下為海水,下部是蓮瓣紋,其粗獷之美正是元代玉雕的典型風格。

圖片

Gold and jade·MingQing jade

金玉輝煌·明清篇

圖片

明代皇室貴族推崇金玉結合工藝,另外,受元明以來文人畫風的影響,表現(xiàn)自然景物、流露文人思想及情趣內(nèi)容的玉雕作品也大受青睞。明代的宮廷玉器,普遍使用鑲嵌金銀和寶石工藝,如金托玉爵、金托金蓋玉碗,雍容華美,熠熠生輝,充分體現(xiàn)了皇權的神圣崇高和皇家用玉的審美風范。

玉杯、玉壺造型在明代是反復多樣,其上紋飾多以花鳥、山水、人物為題,有的還配以詩文,以景應情,清幽雅致,彰顯了文人追求詩情畫意的意境之美。

圖片瑪瑙云紋龍首帶鉤 明

高3.1、長16.8、寬2.5厘米

瑪瑙質(zhì),鉤首呈回首龍頭形狀,獨角后抿,嘴微張露牙,鉤身上部和鉤鈕的底部淺浮雕勾云紋,尾部淺浮雕一瑞獸。此帶鉤形體碩大,做工精細。

圖片青白玉松鶴人物雙耳杯 明

高6.8、寬16.7、口徑8.6厘米

青白玉質(zhì)。外腹一側刻行書五言律詩一首。杯身及雙耳雕松鶴、老人、童子。雙耳采用鏤雕工藝,表現(xiàn)出玉匠高超的雕刻技巧。松鶴是明清常用的裝飾紋樣之一,表現(xiàn)的是“松鶴延年”的主題,是明清時期非常流行的藝術題材。

圖片青玉龍紋直線紋獸耳簋 明

高10.6、寬19.4、口徑11.5厘米

灰黑色玉質(zhì),多黑斑。器形仿西周青銅簋造型,腹飾直線紋,雙耳飾獸頭,頸及圈足飾夔龍紋。器形大氣莊重、紋飾細致精美,乃明代仿古玉雕佳作。

圖片黃玉瑞獸 明

高8.2、寬6.3厘米

黃綠色玉質(zhì),有淺褐色沁。尖耳、凸眼、勾云形眉、有須。腮飾勾云紋,獠牙外露,毛發(fā)披散,挺胸抬首,脊背骨節(jié)凸起,尾翹卷。底部為六角平臺,并對穿三孔。

圖片白玉三獅 明

高3.6、寬7厘米

灰白色玉質(zhì)。圓雕臥式子母獅。大獅回首,其胸前背上各有一小獅,雕工精細,骨骼肌肉感強,三獅溫順可愛,象征吉慶喜氣。

圖片黃玉臥獸 明

高7.7、寬13厘米

黃綠色玉質(zhì),有淺褐色沁。側首,鼓圓眼,勾連眉,凸鼻,齜牙,披發(fā),胸脊骨隆突、四肢粗勁,利爪。造型雄渾壯偉,凜凜有威風。

圖片青白玉花鳥紋高足杯 明

高7.1、寬6.7厘米

灰青色玉質(zhì)。池呈海棠形,外周陰刻花卉、鴛鴦及“壽、慶、壽、喜”四字。足中部凸起弦紋一周,其上有絲束紋,底足為空心八瓣花形。整體造型秀麗典雅、高足杯為明清時期瓷器常見造型,于玉器上則很少見。

圖片青白玉對弈人物插屏 明

高15.7、寬18厘米

灰青色玉質(zhì),長方形,鏤雕。松竹陰下,兩老坐于石桌旁,欣然對弈,另有兩老端坐一側,觀摩助興,二童子侍立其后。畫面恬靜幽雅,氣氛祥和,富有生活情趣。這種對弈題材在玉雕中較為少見。

清代制玉在繼承了明代玉器的基礎上,有極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特別是乾隆時期,玉器的琢制已成鼎盛之勢,題材豐富,做工精湛,尤以宮廷作品最為優(yōu)異,審美上亦追逐細膩華貴、精美氣派,表現(xiàn)出封建社會后期玉器成果的最后輝煌。

圖片

圖片

清代玉工往往運用人物、走獸、花鳥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圖案造型,或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內(nèi)容為題材,創(chuàng)作成富有吉祥寓意的藝術作品,來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乾隆中期,有著伊斯蘭藝術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進入宮廷,其特點是胎壁瑩薄,有些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黃、藍、綠等各色寶石或玻璃,紋飾多為植物花葉形,胎壁之薄近乎半透明,紋飾之華麗,工藝之精巧,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diào)。

玉山,顧名思義,即用玉石采取圓雕技法,雕刻出的以山巒為主體造型的陳設觀賞品。玉山又稱“山子”,本于古代園林內(nèi)的假山。乾隆時期,隨著玉料來源的充足和雕刻技術的嫻熟,制玉工藝空前繁榮,出現(xiàn)了許多大型圓雕作品。海內(nèi)外著名的玉山,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和“會昌九老圖玉山”等。他們均形體碩大,紋飾繁復,內(nèi)涵豐富,是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圖片白玉鳳紋潔矩 清

高8.6、寬7.2厘米

玉質(zhì)精良。此器由兩方筒相連,方筒底部各有一軸,可向左右各展90度,成為長方體,合攏后又恰如工具“矩”形,兩面淺浮雕鳳紋,合視為獸面。

圖片

白玉云紋鷹熊紋合巹杯 清

高8.6、寬7.5厘米

白玉,潔凈溫潤。仿古造型,兩圓筒瓶并聯(lián)成器,瓶身陰刻龍紋、卷云紋及如意形紋,其接口處陰刻篆書“子孫寶之”印。瓶間一側鏤雕鷹踏熊,另一側雕獸面紋,熊尾與鷹尾相連做柄。兩圈足,造型精美別致,紋飾秀雅稠密,是清宮御用精品。

圖片青白玉團花紋五環(huán)蓋罐 清

高17.7、口徑13.8、足徑6.6厘米

青白玉質(zhì)地,純潔瑩潤,整體呈球形。蓋鈕為鏤空五蝠,肩部雕五個套環(huán),蓋、身均淺浮雕團花圓形雙蝶、福字、菊花等紋飾,寓意五福捧壽,花蝶慶春。

圖片青白玉鳳螭紋雙聯(lián)蓋瓶 清

高16.3、寬16.7厘米

灰白色玉質(zhì),有玻璃光澤。立鳳馱小瓶且與大瓶相連,鳳翼豐滿,姿態(tài)端麗。大小瓶皆圓雕螭鈕,直口,瓶身浮雕神態(tài)各異的四螭。大瓶為橢圓圈足,其底陰刻“乾隆年制”篆書款。

圖片青白玉梅鹿鶴人物紋蓋瓶 清

高16.7、寬18.3厘米

青白色玉質(zhì),扁圓體。云珠蓋鈕,鏤雕云龍雙耳,身左右附圓雕立鶴、立鹿、梅、桃及人物,腰圓形圈足。紋飾象征福祿眉壽之意。

圖片白玉山水人物筆筒 清

高13、口徑14厘米

筆筒采用整塊白玉料雕琢而成,周身采用浮雕技法,層林深處,細細涓溪流淌,在層層疊疊的崇山峻嶺間,雕琢一四角方亭,如一幅秀麗山川自然美景。做工精細,題材新穎,意境深遠,代表了清代浮雕技法的高超水平。

圖片白玉福壽吉慶洗 清

高8、寬16.4厘米

白玉質(zhì),洗池呈橢圓形,口沿覆蓋鏤雕蝙蝠、磬、壽及綬帶,凹弧形短流,器兩側浮雕靈芝作耳。三弧形短足。采用清代盛行的福壽吉慶紋飾,造型新穎別致。

圖片青玉九螭紋璧 清

直徑20厘米

青玉質(zhì),溫潤細膩,形體厚重。璧兩面共浮雕九螭,其中一螭穿璧孔,九螭分布有序,活靈活現(xiàn),極具動感,此璧將九螭集中在一起,極其彰顯皇家之氣。

圖片白玉三羊 清

高7.7、寬13.4厘米

白玉,質(zhì)地極精純。三羊相依而臥,大羊口吐九朵祥云及陰陽魚,兩只小羊甜蜜地依偎在大羊身邊,神態(tài)平和自然,溫順憨厚?!叭颉痹⒁狻叭栭_泰”,其造型和雕工極具乾隆時期玉雕風格,是乾隆時期典型的吉祥玉雕佳品。

圖片青白玉痕都斯坦番蓮百合紋鏡托 清

長14、寬7厘米

青白玉質(zhì)。主體呈長方形,上面雕一花苞形鈕,鏡托背面、四周以及手柄通體滿飾番蓮百合紋,正面有49個鑲嵌寶石的凹穴。器物整體雕琢精致秀雅,是痕都斯坦玉器中的精品。

圖片青白玉觀潮玉山子 清

高10.4、寬7.5厘米

青白玉質(zhì),溫潤細密,光澤瑩潤。以浮雕手法表現(xiàn)杭州灣錢塘江潮的壯麗景觀,磅礴江水從遠方奔騰而來,波濤洶涌,細浪翻卷;岸邊松樹下,五位老者迎潮而立,忘情地欣賞這一大自然的奇觀。造型生動傳神,畫意極佳,代表了乾隆時期玉山子雕刻的水平,是十分難得的一件藝術珍品。

圖片青白玉漁舟 清

高4.8、寬17.9厘米

青白色玉質(zhì)。圓雕水上篷船之家:掌舵、劃槳、捕魚者、各司其職,船頭臥一狗。造型規(guī)整,工藝細膩,立意完美,具有很高的陳設裝飾效果,是一件典型的清代精品玉雕。

可以說,8000年悠久歷史孕育的中國玉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深邃厚重的歷史人文內(nèi)涵,充分體現(xiàn)了炎黃子孫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聰明才智,反映出了不同意識形態(tài)下人們的審美觀念。中國玉文化的深厚、璀璨,由天津博物館藏玉可以窺其一斑,從中可以認識、感受到中國玉文化的人文精神、歷史內(nèi)涵和藝術風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