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春節(jié)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jié)日。對于很多國人而言,春晚不僅僅是一臺晚會,更是一種傳統。關于春節(jié)的記憶,總少不了除夕夜陪爸媽一起守在電視機前看央視春節(jié)聯歡晚會。迄今為止,由央視制作播出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幾乎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歷史,成為春節(jié)期間的全國人民的一場娛樂盛事和一種文化現象。然而就像很多人覺得如今的“年味”越來越淡一樣,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網絡時代的高效傳播。現在的春晚早已不像春晚誕生之初那樣集全國人民的萬千寵愛于一身,卻變得越來越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相比春晚舞臺上的節(jié)目,年輕人卻更對各種吐槽要有興趣,春晚能帶給我們娛樂和精神上的享受,也越來越寡淡。但不管你看,或者不看,春晚就在那里播出,不悲不喜。從1983年誕生的央視春晚,如今已經度過了自己的第三個“本命年”。38年的春晚史,留給了幾代人難忘的記憶。廣義上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1956年由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出品的紀錄片《春節(jié)大聯歡》,它可以被稱得上是——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年代背景下,當時由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廣播事業(yè)局、大公報等媒體聯合發(fā)起了一場聯合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工、農、商、學、兵、知識分子和曲藝界大家們歡聚一堂的文藝表演匯演。這場晚會在當年堪稱“大師云集”,很多至今讓人懷念的文藝大師都被邀請出席或是參與表演,出席嘉賓有“中國科學界的幾顆寶石”華羅庚、錢學森,有著名的作家老舍、巴金、周立波,戲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新鳳霞,電影演員白楊、趙丹和著名工商界人士榮毅仁等社會名流。他們歡聚一堂,走進新中國歷史上有記錄的第一個春節(jié)晚會。不過,由于時代所限,當時的這臺晚會并非以電視直播。而是先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實況錄音,而后再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錄制成為紀錄電影進而全國發(fā)行,在影院大銀幕上做全國放映。晚會的總導演是上海著名電影導演張駿祥,曾執(zhí)導過《黨的女兒》、《甲午風云》、《艷陽天》、《白求恩大夫》等作品,而值得一提的是,日后蜚聲國際的大導演謝晉也參與了這場春晚的導演工作。盡管“春節(jié)大聯歡”的排場、氣勢和演出陣容都無法和現在的春晚相比,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節(jié)目制作方還是盡可能地展現了多種藝術形式,歌舞、戲曲、相聲、魔術,中間還穿插了一些經典電影的畫面。在當時那個文化娛樂生活尚處于荒漠的年代里顯得相當時髦,此后歷屆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中還能夠依稀尋到《春節(jié)大聯歡》的痕跡。值得注意的是, 這場晚會并非一次個例。實際上,除了“文革”期間停播,從1958年央視成立,中央臺一直有春節(jié)晚會播出,年年在做,只不過規(guī)模不一。1960年初中央電視臺就舉辦過春節(jié)晚會,只是因為規(guī)模小,沒有形成多大影響。 早在六七十年代,央視的除夕“春晚”已經是一種保留節(jié)目。不過,當時只是轉播在人民大會堂所舉辦的一些內部聯歡晚會,并未獨立承辦。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臺正式復播,為了鼓舞群眾,中央電視臺下了很大功夫,決定恢復春晚。到了1979年的除夕夜,由中央電視臺錄制、播出了一場“茶座式”晚會,名為“迎新春文藝晚會”。晚會導演除了鄧在軍之外,還有后來執(zhí)導86版《西游記》的總導演楊潔,這臺晚會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屆“春晚”。這場晚會已經與過去的“歌功頌德”式晚會,有了很大不同。晚會開創(chuàng)性地將香檳、交誼舞、斗牛舞等多個“洋氣”的創(chuàng)意融合在一起,達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不過,因為1979年全國的電視機不過485萬臺,這場晚會播出之后沒有產生社會影響。更令人唏噓的是這場晚會播出之后還引發(fā)了一些爭議:晚會當中曾有一段西班牙斗牛舞表演,引用了芭蕾舞《天鵝湖》中節(jié)奏比較明快的一段音樂,男女演員都換上緊身服裝表演。 因為沒有考慮到大家是通過黑白電視看到這段表演,觀眾誤以為男演員沒穿衣服,女演員坦胸露背、穿著暴露,遭到不少投訴。春晚第一次采用電視直播形式播出是在1983年,這是目前比較被大眾所公認的第一屆春晚。1983年,農歷豬年的除夕夜,第一屆春節(jié)聯歡晚會正式拉開了央視春晚的序幕。從此以后每年農歷除夕北京時間晚上8時整(早期曾經在8點之前開始播出),逐漸成為日后中國收視率最高的晚會節(jié)目。如今再看,1983年的央視春晚可以說是一個偶然事件。當時的晚會籌備時間只有兩個月,也沒人會想到自此之后每年都會舉辦這樣一場春節(jié)聯歡晚會。當年的春晚還沒有專門的主持人負責,而有負責節(jié)目中間串詞的節(jié)目報告員。當時由于在電影《小花》中的出色表演而家喻戶曉的女演員劉曉慶,因此受到了春晚導演組的邀請,成為春晚歷史上的第一位女主持人,當時的她只有28歲。第一屆春晚整體是以歌曲和舞蹈、相聲為主要節(jié)目形式。著名歌唱藝術家李谷一成春晚舞臺上的第一位歌手,并在本屆春晚上先后演唱了6首歌曲,創(chuàng)下紀錄,而其中由他演唱的那首《鄉(xiāng)戀》更是膾炙人口,恰如歌詞中的那句“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心中”一樣,這首歌之后紅遍了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從第一屆央視春晚開始,春晚似乎就與國內的文娛行業(yè)建立了緊密的關系。當年,李連杰主演的武打片《少林寺》正在全國范圍內造成巨大轟動,在票價只有一毛的情況下取得了過億的驚人票房,影片中的主題曲也迅速走紅,原唱鄭緒嵐更是從幕后走上春晚舞臺演唱了這首《牧羊曲》。此外,由《少林寺》所帶起的武打片和功夫熱潮更是在神州大陸上風靡,83年春晚的壓軸節(jié)目也開創(chuàng)性地選擇播放一段正在拍攝的國產武打片的錄像片段然后加入武術表演的段落,這部電影正是由著名導演張揚的父親張華勛所執(zhí)導的《武林志》。當時影片尚未完全拍攝完畢,卻在春晚的舞臺上完成了國內影視行業(yè)最早的“晚會植入廣告”。到了1984年的第二屆春晚,晚會的形式開始有了全新的變化和突破。首先是語言類節(jié)目開始成為春晚舞臺的重頭戲,觀眾們認識了“小品演員”這一全新的工種。前有第一代小品王陳佩斯和朱時茂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條地滑稽喜感,后有相聲大師馬季在舞臺上四處吆喝“宇宙牌香煙”的諷刺幽默。可以說,這一屆的春晚是已經比較成熟了,特別是小品和現代相聲的出現,讓接下來的春晚有了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談資。其次,這屆春晚首次邀請了港臺演員參加表演,這種變化與當時中英就香港主權問題展開談判這個特定時代背景有關。這屆春晚的主持陣容加入了香港的陳思思和臺灣的黃阿原,而在表演方面,身著中山裝的香港歌手張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國心》。這是香港歌手第一次在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出現,轉變了觀眾對于港臺歌曲“靡靡之音”的印象。而細數這屆春晚誕生的最紅神曲則要數由李谷一演唱、喬羽作詞、王酩作曲的《難忘今宵》。從1984年首度登臺開始,到90年代末成為春晚固定保留節(jié)目,《難忘今宵》登臺22載,這個記錄無人能破,將來也更不可能被打破。然而就在前兩屆的巨大成功之后,1985年第三屆春晚卻遭遇了——當時,已經連續(xù)執(zhí)導三屆春晚總導演黃一鶴嘗試創(chuàng)新,遂將春晚的舞臺搬到了北京工人體育館,可這臺晚會卻因為糟糕的現場表現遭到了媒體的強烈批評。甚至中央電視臺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聞聯播》中向全國觀眾道歉并表示:“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不過,從這一屆晚會開始,春晚開始走向成熟期,很多類型的節(jié)目都成為固定模式延續(xù)下來,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不少小品和相聲逐漸成為街頭巷尾口口相授的段子。從84年的《吃面條》,再到之后的《拍電影》和《羊肉串》,“小品王”陳佩斯和朱時茂搭檔組合逐漸成為了八十年代春晚的臺柱子。與此同時,一大批港臺歌手也借助春晚的舞臺將當時港臺的流行文化帶進了大陸觀眾的視野。這其中的佼佼者,當屬在1987年春晚大放異彩的費翔了,他也是“第一位”回到祖國大陸去的臺灣歌手。這個有著一半中國血統的高大歌手,在這年春晚的舞臺上唱了兩首情緒完全不同的歌?!豆枢l(xiāng)的云》悠遠傷懷,《冬天里的一把火》放肆狂熱,出盡風頭,成為許多當時的年輕人爭相模仿的對象,而他英俊瀟灑的臉龐,也第一次讓國人見識到了混血兒的顏值優(yōu)勢。到了1988年的第六屆春晚,最為人稱道的則是由牛群、李立山所表演的相聲《巧立名目》。如今再看當年的語言類節(jié)目可謂尺度很大,通過一個科長用公款吃喝而巧立各種荒誕名目的笑話,既針砭時弊,又諷刺意味十足,開時代之新風,其中一句“領導,冒號”也因此廣為人知。不過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卻只是曇花一現,因為總是要涉及敏感詞,而注定無法被傳承。 也是這一年,評劇演員趙麗蓉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臺,她與當年憑《濟公》而走紅的演員游本昌跨界演出了小品《急診》,讓人記住了這個小老太太。1989年的春晚上,韋唯演唱《愛的奉獻》打出感情牌,晚會給了各方面的包裝與支持,在感人的場面里,韋唯深情地唱了這首歌,取得很好的現場效果與社會反響。這一屆的春晚也誕生了日后另一個小品大腕,她就是宋丹丹,小品《懶漢相親》讓大家記住了她。1990年,一句“傻樣兒”讓趙本山、黃曉娟表演的小品《相親》廣為人知,也讓東北籍二人轉演員趙本山開始成為全國最受歡迎的笑星,從此以后,趙本山成了每年春節(jié)晚會最受期待的演員之一,成為即陳佩斯之后的第二代小品王。此外,這屆春晚的創(chuàng)下了語言類節(jié)目的高峰,陳佩斯和朱時茂的《主角與配角》、岳紅和鞏漢林的《打麻將》、嚴順開和黃宏的《難兄難弟》都很精彩。也正是從這一屆晚會開始,從話劇教學手法借鑒過來的小品,憑借其更通俗化、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幽默,逐漸取代傳統曲藝成為春晚的壓軸菜。進入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浪潮拍打著中國,而國人對于春晚的期待也從80年代的精神解放轉向了文化消費,同時也對節(jié)目的質量越來越看重。所以這一時期春晚開始變得更加趨向于現代娛樂晚會,節(jié)目一改八十年代的那種單調、死板的布局安排,變得更加輕松,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春晚的舞臺上也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港臺歌手。回顧1991年的春晚第9屆春晚,可以說是港臺歌手大放異彩的一臺晚會。甄妮演唱《魯冰花》、潘美辰演唱《我想有個家》、姜育恒演唱《再回首》,譚詠麟唱《水中花》,他們在內陸的演藝之路從此被照亮或被照得更亮。到了1992年的春晚,更是邀來從臺灣火爆至內陸的偶像組合小虎隊、憂歡派對來到了春晚。不過,當時只是在現場播放MV,而小虎隊三人真正站上春晚舞臺的公開表演,則要到18年后的2010年春晚了。1993 年春晚最紅的歌曲無疑是毛寧的《濤聲依舊》,他用“一張舊船票”登上了春晚這艘通往成功的大船,從而引領了廣東歌手北上的潮流,以至于多年之后還被趙本山在小品中調侃為:除了流行歌手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春晚曾造就了一批“晚會型歌手”。晚會型歌手的共同特點在于,無論你看她多順眼,她要出盒專輯,你一般不會去買。她要真開個演唱會,不發(fā)一兩千張贈票,座兒也坐不滿。但是以春晚為代表的正統晚會又還少不了這些人,他們只活在晚會里,靠著走各種晚會的穴,他們的人生便相當滋潤。當然,我說的并不是彭XX、宋XX、譚XX,湯X……沒錯,說的正是93年春晚上憑借一首豪邁大氣的《為我們的今天而喝彩》的女歌手林萍。1994年的春晚上,黃宏、侯躍文演繹的“紅桃A”和“黑桃K”讓這對老同學這次出盡了風頭,小品《打撲克》把商品經濟大潮中的可笑之人之事全拉出來遛了一圈。牛群、馮鞏表演的《點子公司》也同樣給人帶來了快樂,“如何讓人的錢包迅速鼓起來?”“把大票都換成零錢”,至今仍能讓人會心一笑。到了1995年的第13屆春晚,從這一屆春晚開始,晚會開始有意識的邀請流行唱片歌手登臺表演,很多歌曲都是已經經過市場考驗的作品,接到了晚會的邀請。這一年,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登上春晚舞臺,演唱了自己的經典名作《忘情水》,迷倒了當時無數少男少女,并引發(fā)了之后瘋狂的追星熱潮。此外,這屆春晚上還有高林生的《牽掛你的人是我》、陳紅和孫浩的《中華民謠》、謝東的《笑臉》、老狼的《同桌的你》等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就連本屆春晚最出彩的小品,由趙麗蓉、鞏漢林共同演繹的《如此包裝》也有著明顯得想要關注流行風潮的趨勢。在經紀人鞏漢林的“包裝”下,趙媽穿上了時髦衣裳,把評劇改成了RAP,連唱帶跳,形象地展現了當年內陸娛樂業(yè)和演藝圈所流行的“包裝熱”。1996年的春晚舞臺上,東北籍小品演員成為了主場。黃宏和蔡明搭檔演出的《機器人趣話》頗有寓言性質,而趙麗蓉再度搭檔鞏漢林引出一段“打工奇遇”,而一部音樂小品《過河》憑借著輕松悅耳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詞迅速走紅,也讓讓觀眾記住了這個身材不高,留著特殊發(fā)型的“豆包”潘長江。另一方面,春晚從創(chuàng)辦之初,就有承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使命。1997 年的關鍵詞是“香港回歸”,春節(jié)晚會的舞臺里自然也少不了這么有意義的大題材。這一年,董文華唱響了《春天的故事》,孫國慶、彭羚唱起《公元1997》,為香港回歸,獻上自己的一片心意。這臺晚會有不少創(chuàng)舉。首先是從一年開始,中央電視臺正式啟用“一號演播大廳”來進行現場直播,從此便成為了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御用演播廳,同時該演播廳還承擔著幾乎所有中央電視臺大型綜藝晚會的錄制。從1998年至今,二十年間,伴隨每年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大廳見證著無數中國人大年夜里的狂歡。作為回歸的第一年,來自香港的劉德華、來自臺灣的張信哲和大陸的毛寧聯袂合唱了一首象征兩岸三地一家親的《大中國》,“天后”王菲和內陸歌壇一姐那英合唱的那首《相約一九九八》更是堪稱經典。此外,范曉萱的《健康歌》帶動中國人一起“屁股扭扭”,劉歡的《好漢歌》隨著電視劇《水滸傳》的熱播,傳遍了當時的神州大地。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成為了小品王趙本上春晚封神之路的的開始。節(jié)目依照當年大紅大紫的央視欄目《實話實說》為原型,以訪談的形式將包袱抖得淋漓盡致,主持人崔永元與小品演員趙本山、宋丹丹的這次跨界聯手,也締造了眾多觀眾心目中最好的春晚小品之一。有趣的是,隨著近些年網絡鬼畜文化的興起,趙本山在這次小品中的表演還衍生了當代網絡電音神曲《念詩之王》。2000年春晚,趙本上和宋丹丹再度搭檔演繹的《鐘點工》同樣堪稱春晚經典小品之一,其中衍生的“你脫了我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更是迅速走紅,“馬甲”一詞也成為網絡BBS時代的專有術語。2001年的春晚上,走紅了一個詞:「忽悠」。趙本山把賣拐的騙子演繹得入木三分,被人們津津樂道。而其后更衍生了續(xù)作《賣車》、《功夫》等小品,依舊笑果不俗。而這一年春晚上,梁朝偉和張曼玉聯手合唱了一首《花樣年華》。當時王家衛(wèi)的這部電影在港臺收獲了多項大獎,更是入圍了戛納電影節(jié)。雖然兩位影帝影后的春晚首秀表現平平,但這樣的神仙組合怕是在難重聚了吧。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內陸的電視業(yè)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經過二十年發(fā)展的央視春晚卻進入了瓶頸期,面臨著“眾口難調”的困局。從2003年開始,央視節(jié)目組開始嘗試采用了向外界公開征集小品、節(jié)目創(chuàng)意、歌曲的形式,試圖為春晚推陳出新,這種探索值得肯定,也的確在一定時期內帶給觀眾一些更具有新鮮感的節(jié)目類型。如果要評選2005年春晚最出色的節(jié)目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會說是《千手觀音》。這段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21位聾啞人共同演出的舞蹈,以其巧妙的構思,整齊劃一的動作,營造出層出不窮、千變萬化的視覺沖擊力,贏得觀眾激動流淚的盛贊。而另一方面,春晚的節(jié)目組開始意識到了節(jié)目的局限性,于是一大批網絡歌手開始登上春晚舞臺,也帶來了一些傳唱一時的“網絡神曲”,比如: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布仁巴雅爾一家的《吉祥三寶》等歌曲。2006到2007年的春晚上,趙本山和宋丹丹連續(xù)帶來了自己的“白云黑土”系列的第二部《說事兒》和第三部《策劃》,內容雖然比不上前作的精彩,但卻貢獻了不少流行語,比如:女人嘛,對自己下手要狠一點!你太有才了,公雞中的戰(zhàn)斗雞等語錄。
不過,相較于節(jié)目本身,2007年第的第25屆春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場引發(fā)網易熱議的——在當晚的春晚進行到零點倒計時階段,六位主持人卻仿佛同時大腦短路,多次忘詞、搶詞、口誤,發(fā)生數次冷場尷尬。關于這場事故衍生了很多猜測,有說是為了央視一哥之爭的,也有說是節(jié)目臨時調整而導致的意外事故。從2008年的奧運年開始,隨著大陸流行文化的迅速崛起,春晚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借助這種影響力,春晚開始有了擴散至兩岸三地的巨大影響力,擁有了更加充裕的人力和物力來調配,也因此大批港臺流行歌手開始被邀請登上春晚舞臺。2009年的春晚上,來自臺灣的魔術師劉謙帶火了一句“見證奇跡的時刻”,也迅速引發(fā)了一場魔術熱潮。而這一年,小品王趙本山開始退居二線,帶著自己的徒弟小沈陽登上了春晚舞臺并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次年,他又帶領自己的弟子完成了自己的春晚謝幕之作小品《同桌的你》。2011年,央視以選秀節(jié)目《我要上春晚》開啟了“網絡草根上春晚”的先河。不過,無論是旭日陽剛,還是西單女孩都只是曇花一現罷了。2012年的春晚上,開心麻花接棒成為春晚舞臺小品的臺柱子,讓大家記住了“郝建”這個名字,從此這也成為沈騰的一個標志性符號。陳奕迅和王菲合唱的《因為愛情》再度成為車禍現場引發(fā)熱議,不過這些議論都不及王力宏與李云迪二人之間的眉目傳情得緋聞話題的影響力。但必須承認的是,從2013年的春晚開始,三十而立的春晚也終于迎來了自己的“中年危機”。之后的春晚,不停地在尋覓那些已經紅得發(fā)紫的明星、不停地在追尋網絡時髦風尚來挽回他的頹勢。但卻陷入了一個悖論——春晚的這些刻意迎合,年輕人看得懂卻不屑看,老年人想要看卻看不懂。大家的公約數也就基本只剩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正能量這些宏大的心靈雞湯。從最初的翹首以待,到如今的可有可無,春晚除了第二天的吐槽之外,已經很難再有令觀眾記憶深刻的畫面和節(jié)目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電腦、手機等電子終端產品的普及,可供選擇的娛樂方式日益增多,過去一臺電視機幾乎已經相當于全家人僅有的娛樂方式,而如今的各類社交媒體和短視頻應用早已席卷千家萬戶。此前春晚上的原創(chuàng)段子,可以支撐人們一年的笑料來源。現在的春晚卻是將上一年的段子和網絡熱詞“炒冷飯”,聽起來乏味至極。所以不管之后的春晚舞美變得如何精致,聲勢和表演陣容如何浩大,卻終究沒能逃脫事物由盛而衰的變化。這臺曾經背負著時代使命的晚會,必然敗給全民娛樂的當下。畢竟,一臺晚會已經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娛樂消費需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