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人文歷史]南明名臣范鑛墓地今何在

 一林冷月圖書館 2023-01-18 發(fā)布于吉林
2023-01-17 10:30:00 來源:文史天地   作者:胡啟涌

范鑛[kuàng],字我蘧[],四川敘州府富順人,萬歷二十年(1592)貢士范岷匯之子。生年不詳,于永歷十一年(1657)“九月卒”(《南明史·卷二十三·宰輔年表》)。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中舉人,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進(jìn)士,先后在浙江山陰、上虞、河陽任知縣。因忤當(dāng)權(quán)宦官魏忠賢,一直無法升遷。崇禎時轉(zhuǎn)為戶部新餉員外郎,因治理邊疆有功,以任口北僉事。崇禎十七年(1644),任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貴州。

1644年,崇禎帝自縊后,明王朝就此覆亡。朱明宗室與文武舊臣為了復(fù)明,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永歷政權(quán)。桂王朱由榔在廣西稱帝建立永歷政權(quán)后,勢控西南諸省,后置宮貴州安龍。晚明不少舊臣義士,皆赴西南效力永歷帝,以期復(fù)明,范鑛就是其中的大號人物之一。錢海岳《南明史》載:永歷時,范鑛擢任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川湖云貴晉階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大師,制師東閣大學(xué)士。永歷七年(1653),范鑛因遭人彈劾而退出朝廷后,與曾效力南明的大臣平溪(今貴州省玉屏縣)鄭逢元、廣安鄭之珖、江津胡欽華、巴人李之華、西川陶五柳等,一起退隱于今遵義湄潭縣。

永歷皇宮位于貴州安龍縣境內(nèi)。明王朝崇禎皇帝死后,朱氏皇族廣東世襲桂王朱由榔自立為南明永歷皇帝,1652年,在安龍設(shè)立行宮,作為指揮抗擊清軍的行都——“永歷皇宮”。該宮毀于清朝同治年間。經(jīng)政府撥款重新修建,2006年正式對游客開放

但是,這位傳奇的歷史人物,死后到底歸葬何處?至今有三種說法。一是死于今遵義湄潭縣,葬于范家林,今該地范氏皆為其后,有“范進(jìn)士”墓。二是死于今遵義鳳岡縣土溪鎮(zhèn)官壩村境內(nèi),有“范總督落氣碑”尚存。三是葬于今遵義務(wù)川自治縣豐樂鎮(zhèn)山江村馬道子,碑墳尚在。如此三說,讓南明遺臣范鑛的歸葬之地,變得撲朔迷離,疑點(diǎn)重重。為正視聽,近年來筆者與同好湯權(quán)、劉明友、周羽諸君,先后到湄潭琴洲、鳳岡官壩、務(wù)川山江,實地考察,尋訪舊跡,參考了大量文獻(xiàn)資料,使得范鑛的歸葬之地得以確定。

效力永歷帝

1644年4月明朝滅亡后,靖江王朱亨嘉偽造假詔以騙范鑛,被他識破后并帶兵進(jìn)行防御。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后,范鑛升任為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總督滇黔,駐節(jié)貴陽。是時,平溪僧人查繼仁冒稱弘光帝,蠱惑民眾。范鑛洞悉此為奸計,領(lǐng)兵將冒牌皇帝綁捆并進(jìn)行審訊,使之伏誅。隨后范鑛效力永歷帝,被委以重任,得到連續(xù)升遷。永歷元年(1647),大西軍張獻(xiàn)忠部將孫可望率兵攻入烏江,范鑛監(jiān)督部將皮熊與副總兵楊吉率3000名士兵守江拒敵。不料在南山戰(zhàn)敗,只好率部折回貴陽。同年四月,“苗藍(lán)叛軍”又攻占了湄潭黃平關(guān),范鑛即派平越總兵張才率兵平定,五月被永歷帝擢任為兵部尚書。永歷二年(1648)七月,王祥率兵包圍貴陽,范鑛急召武邦賢率兵趕來解圍,使貴陽免于失守。

永歷三年(1649),孫可望派部將李定國、白文選率兵到貴陽。李定國,字寧宇,大西軍中的二號人物。白文選也是大西軍中的重要將領(lǐng)之一,是李定國的支持者。范鑛自知難敵,便與部將皮熊、蔣克達(dá)、陳勰宗、莫宗文等,潛入貴陽城外的苗寨躲避。其實這次李定國并非來攻占貴陽,而是受主子孫可望之托,來貴陽與范鑛商議結(jié)盟事宜。李定國告訴范鑛,孫可望愿與永歷帝結(jié)盟,愿受命南明朝廷指揮共同拒清。范鑛見勢亦對李定國說明復(fù)明大義,會盟商洽中,范鑛問李定國和白文選:“萬一可望渝盟奈何?”李定國則答:“可望扶明,我則奉之;若其渝盟,我則殺之。”

1650年,在“盜寶矯詔”事件中,另一“軍閥”胡執(zhí)恭為了拉攏孫可望,傳假詔封孫可望為秦王。孫可望率部到安龍后,以秦王自居,依仗兵多無視永歷帝。朝堂之上白文選看見范鑛時,想起“可望扶明,我則奉之;若其渝盟,我則殺之”的承諾,不禁心生慚愧。隨后,范鑛與白文選密謀,欲與駐兵遵義的南明大將王祥聯(lián)手驅(qū)逐孫可望。豈料,孫可望卻提前下手,致使王祥兵敗烏江。

孫可望除掉王祥后,為籠絡(luò)人心,普封百官,這就是南明史上著名的“脅改秦封”。范鑛被封為行營吏部尚書職務(wù),迫于孫的淫威,范鑛只得選擇沉默。范鑛知道胡執(zhí)恭封孫可望為秦王是矯詔,便秘密上疏永歷帝列舉胡執(zhí)恭的罪行。1651年,胡執(zhí)恭受驚嚇而死(一說是詐死),孫可望勢力不再,南明朝廷在清除余黨時,有大臣以范鑛當(dāng)年與孫貴陽結(jié)盟、受孫之封為據(jù)公開彈劾。范鑛和方于宣、任僎、朱運(yùn)久、吳中蕃、張夔龍等人,被送往三法司審問。1653年,范鑛退隱湄潭縣柏楊壩,與先后來此隱居的錢邦芑、李之華等人,一起吟風(fēng)唱月,寄情山水?!按箦e和尚(錢邦芑)隱居西來庵,蒔花竹自成幽趣,與李之華、范鑛、吳扶林(一作靈)最和善?!保ü饩w《湄潭縣志》)。

隱居湄潭琴洲四年

1653年,范鑛從安龍輾轉(zhuǎn)來湄潭,居住在湄水河畔的柏楊壩。此處湄水如練,河道中有一個狀如古琴的壩子,“琴洲,在城東五里柏楊壩,四面皆水,橫臥如琴”(光緒《湄潭縣志·卷二·山川》)。范鑛居此后將其命名為琴洲。與范鑛過從甚密的吳扶林在《柏楊壩琴洲記》中寫道:“此洲,范公品題?!毕Ш醴惰k所題寫的“琴洲”二字,今已不見,令人惋嘆。

范鑛來到柏楊壩琴洲后,沒了案牘之累,便設(shè)館教學(xué),吸納弟子,開創(chuàng)湄潭辦學(xué)先河。為了方便人們過河,他還出資修建了一座石橋,橋下七孔連拱,人們亦稱“范七橋”?!胺镀邩?,縣東柏楊壩一小石橋,系前明范大人提營所造。至今霜雪不蓋,野獸不踐”(光緒《湄潭縣志》)。此橋今已不見,舊跡難尋。閑暇之時,范鑛閑游湄中風(fēng)景,作詩吟誦。游湄潭八景之一的“寒潭映月”后,寫下了《映月詠》詩一首:“一輪寒影浪中生,到得春潮水欲平;垂釣漁人臨午夜,輕撓碎影寂無聲?!薄昂队吃隆蔽挥诮皲靥端簩γ妫杏洝八龀蓽u,可卜陰晴;潭清而亮,水靜而深,上下天光,萬頃一色”。特別是月圓之夜,銀輝灑落,月印寒潭,靜謐清幽。

1657年,范鑛病故,好友吳扶林傷戚難掩,撰寫《柏楊壩琴洲記》:“湄水發(fā)源于西蜀,由板角關(guān)逶迤曲折,環(huán)繞于縣城之右,至西南匯為大澤。彎眉名曰眉水,合諸溪之水,流注烏江……”記與范鑛天涯相逢,遣懷琴洲的難忘時光。

吳扶林,名開元,生卒年不詳。明末湄潭歲貢,由于當(dāng)時天下大亂,便逸居家中,未出仕。他家距琴洲不遠(yuǎn),“望衡對宇,歡情相接”,所以常與范鑛相來往。

《柏楊壩琴洲記》描寫了琴洲風(fēng)光,記述了范鑛生活點(diǎn)滴,為后人提供了范鑛的兩條可貴信息:一是范鑛逸居琴洲時,建有范公橋,題寫“琴洲”二字。二是范鑛曾打算在琴洲建一亭閣,因病逝未實現(xiàn)。令人嘆息的是此記中,吳扶林未述范鑛逝于何時何地,葬于何處,享年幾何,給后世留下謎團(tuán)重重。

湄潭“范進(jìn)士墓”

1657年,范鑛“九月卒”后,到底葬在哪里?光緒《湄潭縣志·卷二·古墓》載:“隱士范鑛墓,在城北十五里,系今范家林范氏祖墓。”此記說了范鑛死后,不但葬于湄潭范家林,還是該地范姓的始祖。

2022年6月19日,我們一行四人驅(qū)車前往湄潭縣官堰村范家林,找到了“范鑛墓”。該墓錐體封土,青石護(hù)墓,前面有香龕式墓碑一通。碑帽完整,正中有頂子(官帽)造型,兩邊鰲肩相拱。有陰刻行體墓聯(lián)一副:“姓字頻蒙熙世選,操修堪繼公文(缺一字)?!蹦贡ǜ?.8米,寬0.48米,正中陰刻楷體:“歲進(jìn)士范公墓”,上端刻“艮山坤向”,左右兩端刻有孝男范瑋等四世孝名8人。墓碑上沒有“范公”之名,無生卒年,立碑時間為:嘉慶三年(1798)孟冬月吉日谷旦。該墓主人“范公”是一名歲進(jìn)士,后世孝名與范鑛子孫的名字完全不符,顯然該墓不是范鑛之墓。

為了更一步論證此墓真假,72歲的范廷輝提供了家藏的《貴州省湄潭縣官堰范家林范氏宗族簡譜》《湄潭范氏族譜》,譜書中明確記載范家林范氏明末時,由江西省臨江府十字街大橋頭遷來。定居湄潭后分為三支:一支居湄潭永興鎮(zhèn)八角山,一支居遵義蝦子鎮(zhèn)梭米孔,一支居范家林。范家林范氏是范天儒之后,與南明遺臣范鑛毫無關(guān)聯(lián)。所以范鑛死后葬于范家林,范進(jìn)士墓是范鑛墓之說乃屬訛傳。光緒年間,歐陽曙編寫《湄潭縣志》時,可能未到實地考證,使傳聞變成了文獻(xiàn)資料。

鳳岡官壩“落氣碑”

“鑛憂悸卒,昭宗(即永歷帝)追悼之”(《南明史·卷五十七》)。此記說明南明遺臣范鑛死于憂悸,那么范鑛是悸于孫可望勢力,還是擔(dān)心永歷帝再算舊賬,今天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diǎn)可以肯定,1657年9月范鑛因心生憂悸,思鄉(xiāng)心切,不顧時秩冬季,取道鳳岡回四川富順老家。經(jīng)土溪鎮(zhèn)官壩村土地坳時,不幸染疾而終。

說來湊巧,崇禎十五年(1642),惠州府(今廣東省境內(nèi))同知商朝仕,回老家遵義道真棕坪鄉(xiāng)路過官壩村時,不幸病故。據(jù)鳳岡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湯權(quán)考證:商朝仕,字囂然,號柱石,貴州道真縣水麻溪商家村人。明朝天啟四年(1624)考取貴州甲子科舉人,先后任廣東惠州同知和德慶州知州。明崇禎十五年(1642)告老還鄉(xiāng)途中病逝于鳳岡官壩。1643年,商氏后人在商朝仕氣絕之地的官壩土地坳,豎立一通“神道碑”,茲以存念?!吧竦辣泵耖g稱“落氣碑”,該碑整料青石打制而成,圓首,通高2.8米,面寬0.85米,厚0.28米。石碑正中雙鉤陰線豎刻楷體“明勅授奉政大夫原任廣東惠州府同知前知德慶州柱石商公大人神道”。碑面右側(cè)無字,左側(cè)楷書陰刻“欽授都司生員男商民燦,廩膳生員民師、民重,婿生員冉喬楨,舉人陳元良仝立”,“時,崇禎癸未(1643)陽月吉”等字樣,全碑共68字。

后來,由于土地坳水土流失嚴(yán)重,立碑之處變成了水田,長年累月,石碑下半部分沒入泥田,石碑內(nèi)容不為人知。加之商朝仕與范鑛皆病故于此,僅隔15年,在當(dāng)?shù)厝说拇趥髦校瑲v史從走樣到離譜,把“商柱石落氣碑”說成了“范總督落氣碑”,導(dǎo)致以訛傳訛,越傳越甚。2009年冬,湯權(quán)、安斯旭、馮圣高等前往官壩進(jìn)行田野考查,掏開田泥才露出碑體,用清水洗凈碑面后,上紙拓片,碑上內(nèi)容才得以全顯,歷史原貌終得澄清,“范總督落氣碑”之說不攻自破。

當(dāng)?shù)剡€有一個傳說,范鑛病逝土地坳后,隨從決定將其安葬在坳口處。當(dāng)?shù)厝藚s阻撓不允,當(dāng)?shù)弥勒呤且晃怀⒋蠊俸螅桓业米?,便靈機(jī)一動,將一段畫符的紅布掛在坳口,說此地已請先生做了法事,欲建一寺廟。人神無爭,一行人只好抬著范鑛的尸體,往務(wù)川縣山江村方向而去。事后,當(dāng)?shù)厝嗽谯昕诮ㄆ鹆艘蛔枭駨R,今尚存。

務(wù)川縣山江村馬道子范鑛墓

1657年9月,范鑛病故鳳岡官壩土地坳后,一行人將尸體運(yùn)到務(wù)川縣豐樂鎮(zhèn)山江村,順著山脈走勢尋找葬地。當(dāng)?shù)刂两窳鱾髦粋€傳說:一行人來到山江村小地名馬道子處時,只見對面林立的群山如“仙人拱手”,山下的一壩水田如“萬盞明燈”,山江河從溝底潺然穿過如“玉帶束腰”,皆認(rèn)為此為吉地,便將范鑛安葬在馬道子半山的一個山彎里。傳說歸傳說,文獻(xiàn)中也有范鑛葬于務(wù)川山江的記載?!懊鞔ê瀑F總督范我蘧墓,在務(wù)城西五十里,地名三(山)江?!保ㄉ杲B伯所編的《南園紀(jì)事》)“(范鑛)因病衰思家,歸途中死于鳳岡官壩,葬于山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思南營參將王應(yīng)龍飭建墓碑于墳地?!保ā秳?wù)川縣志》)

位于務(wù)川縣山江村馬道子范鑛墓

為了實地查勘范鑛墓,2022年3月5日,我們一行從鳳岡出發(fā)徑往務(wù)川縣山江村,找到范鑛墓。在墓地下面的公路邊,立有一塊文物保護(hù)碑,上面有范鑛墓的簡介,并記范鑛墓已于2003年12月5日,被列為遵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文物。我們順山而上,路過一口水井,再穿過密林,在一平臺處,氣勢軒昂的范鑛墓豁然出現(xiàn)。墓地的三面有磚墻圍著,封土墓塋,墓已被盜。墓地共有石碑三通,墓前立有主副石碑兩通,已傾斜。左側(cè)立有石碑一通,曾斷成兩截,2003年,當(dāng)?shù)匚墓懿块T用水泥將其拼接。墓前有拜臺,被厚積的枯葉覆蓋。我們將三通墓碑清洗干凈后,通過拓片,進(jìn)行辨識。

墓前主碑呈圓首,石基底座,碑高2.15米,碑寬0.95米,碑厚0.20米。正中陰刻館閣體:明巡撫貴州兼督湖北川東等處地方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川湖云貴上柱國太子太量晉階光□大夫制師東閣大學(xué)士我蘧范公墓。墓碑左額分兩行題刻:誥封榮—大夫左都督管貴州思南營參將事帶拖沙喇叭淮陰王應(yīng)龍節(jié)建。誥封文林郎貴州思南府務(wù)川縣三韓董廷榮手題。碑右刻有子孫四代孝名28人,分別是:壬子科舉人考選知縣孝男范琚,陜西知縣孝男范璐;孫:范士依、士雋、士暄、士偉、而敦、而敏、而遂、而致。曾孫:范一桐、一楷、一航、一鼎、一持、一抱、一樞、一元、一軒、一輔、一轂、一輶、一淹、一淳、一澄、一涵。元孫:范奕從、元澤。仝立石。落款時間為:大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歲次丙戌仲冬吉旦。

副碑與主碑并列,相距尺余,圓首,石基底座。碑高2.08米,碑寬0.90米,碑厚0.12米。墓碑上端加框陽刻篆體:大司馬巡撫中丞范公墓室,碑由樊澤選書寫。邊框左右方及上方均有飾紋,這是一塊記載范鑛生平的紀(jì)事碑,甚為珍貴,可惜碑文大多脫落,只有石碑右側(cè)尚有部分范氏孝名可識。

立在范鑛墓左側(cè)的石碑,圓首,石基底座。碑高1.65米,寬0.85米,厚0.12米。石碑風(fēng)化嚴(yán)重,多數(shù)文字已無法辨認(rèn)。但有一句清楚可識:范氏后裔查驗?zāi)沟夭⒅]看護(hù)事。落款時間為:大清乾隆五年(1740)歲次庚申仲秋月吉日。由此記可知,1740年,范鑛后人來山江查驗祖墳后,在墓側(cè)修筑房子,守墳盡孝,離開山江時在此立碑,茲以記事。范氏后人立此紀(jì)事碑時,距范鑛病逝已有83年,距思南營參將王應(yīng)龍飭建墓碑時已有34年。

經(jīng)過到湄潭、鳳岡、務(wù)川三地實地考察,南明遺臣范鑛的生平和葬地已明了。即是:1653年,范鑛受彈劾不事永歷帝后,到湄潭縣柏楊壩琴洲隱居4年。1657年9月,心懷憂悸的范鑛取道鳳岡縣回四川富順老家,病逝于鳳岡官壩土地坳。隨后,葬在務(wù)川縣豐樂鎮(zhèn)山江村馬道子?!?/p>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1期」

編輯:朱陽夏  責(zé)編:陳泰湧    審核:馮飛  內(nèi)容來自上游號文化板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