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10月5日,林徽因在徐志摩主編的《詩刊》第3期發(fā)表詩作,徐志摩特地在該期《敘言》中說:“附帶聲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聲色’與以前的'綠’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現(xiàn)在廣州新月分店主任),他們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錯認,排印亦常有錯誤,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為聲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但林徽因似乎對徐志摩這份聲明的份量還嫌不夠,后來就將名字改作“林徽因”了。 那林微音是何許人也?林微因本是一個銀行小職員,愛好文學的他經(jīng)常往各種刊物上投稿,但也屢屢被退稿。 后來,他認識了戴望舒、杜衡、施蟄存等人,便開始陸續(xù)的發(fā)表自己的詩作。 1933年,林微音與夏萊蒂、朱維基、芳信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綠社”,并在同年11月創(chuàng)辦了《詩篇》月刊。 后來,林微音因為生活上的不如意沾染了大煙癮,為了抽大煙去向朋友借錢,甚至寫些粗劣的小說投稿,后來竟慢慢銷聲匿跡不知所蹤了。 直到1956年,上?!缎旅駡笸砜钒l(fā)表了一篇題為《“孺子牛”的初筆》的短文,作者署名“魏殷”,有人考證此人即是林微音,這條小小的史料說明林微音當時仍未擱筆。但此后林微音的下落就不為人知了,據(jù)說是故于1982年。 大家之所以會將林徽因和林微音混淆,除了名字的原因,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首先,林微因小說的題材及敘述風格與“五四”以來的許多女作家如凌叔華、陳衡哲、馮沅君都十分接近,林徽因的小說風格亦是如此,這也是后來讀者常將二人混淆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林微音曾在新月書店當經(jīng)理,難免要和新月派的一些成員接觸,這就更加劇了人們的誤會,以為林微音就是新月詩人林徽因。 如此相近的兩個人,命運卻天差地別,人們也只是在提及林徽因的時候才會想起還有一個人叫林微音。 林微音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集《白薔薇》、《舞》、《西泠的黃昏》,中篇小說《花廳夫人》及散文集《夜步抄》、《闌珊吟》等。 #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關(guān)注@小滿地 分享好故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