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玉豬龍 【年代】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尺寸】通高4.8、最寬3.1、厚2厘米 【來源】虢國墓地M2009虢仲墓 【收藏單位】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文物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玉豬龍是我國考古界對發(fā)現(xiàn)于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這件出自虢國國君虢仲墓的玉豬龍,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代表作。青玉,溫潤光潔,半透明,屬圓雕工藝。整體呈C形,作回首卷尾豬龍狀,雙耳聳立,橢圓眼,吻部平齊,鼻、口俱全,鼻間有皺紋。玉豬龍自頭部向下貫一圓形穿孔,頸部也有一橫向圓形穿孔。頸部穿孔系后人二次加工而成。 ![]() 對“玉豬龍”的原型及其功用,學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讀。蟲形玉龍說認為其功用是昭示并誘導雷雨;昆蟲幼蟲說認為其寄托著紅山先民的“生存繁衍”和“再生”的信仰;熊說認為“玉熊龍”與神話傳說中的華夏始祖黃帝有直接關聯(lián);豬靈云紋說認為它是事神時佩戴的玉神器,是豬靈與云紋二種崇拜、豬首與云團二種形象的復合型玉神器;胎形龍說認為它是宗教祭祀時的通靈之物。 玉豬龍頭部具有一些顯著特點,諸如大耳、圓眼、寬鼻、扁嘴,特別是吻部的褶皺,與豬的特征極為相似。原始農業(yè)時期,圈養(yǎng)豬具有普遍性,豬與原始農業(yè)關系密切,因此,多數(shù)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是豬首。 從玉豬龍的出土位置及器身的雙孔來看,專家推斷其用途并非單一,小型玉豬龍系佩戴之用,較大的玉豬龍應是宗教禮器,象征至高無上的神權。 虢仲墓出土的這件典型的紅山文化豬龍形玉器,玉質上乘,造型古樸,工藝精湛,是難得的精品佳作。被視為古代先民與天地溝通的神器,更是凝結了祖先的情感、信仰和智慧。 圖文編輯:陳列保管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