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有明一朝的那些帝王,估計你第一時間會想起明太祖朱元璋,或者是明成祖朱棣,再就是那個自縊皇帝崇禎,認為剩下的十幾位帝王都沒有什么存在感。 也許是先入為主吧,洪武大帝還有永樂大帝,的確有很多出彩的地方,不過在這個朝代,還有一位帝王,雖然在位僅1年時間,但他足可以稱為一代明君,并且名留青史。這位帝王正是朱棣長子即后來的明仁宗朱高熾。
在位僅僅一年,就可以萬古流芳?很多人充滿了疑問。 在一些明代影視劇里,我們偶爾會看到朱高熾肥肥胖胖的大叔形象,有幾分幽默更有幾分親和,但就是很難與一代明君扯上關系。但你有所不知,正是這位其貌不揚、生性敦厚的仁宗皇帝,恰恰解決了明朝四大難題,贏得了老百姓的愛戴,在明朝史冊上留下驚鴻一筆。 虎父無犬子 朱高熾和他爺爺朱元璋一樣,都出生于安徽鳳陽,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小時候的他因為得過小兒麻痹癥,平時運動很少,導致20出頭時,已經(jīng)變得很胖了。 朱高熾性格沉穩(wěn),不喜歡到處撒歡亂跑,而是整天沉浸于詩經(jīng)古籍當中。他早在孩提時代就在父親燕王的授意下,學習正統(tǒng)武術和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即便這個兒子很聽話,不過朱棣仍然很不喜歡他,因為在所有兒子當中,就屬他跟自己的性格差別最大。 但朱高熾并沒有因父親對自己有成見而自怨自艾,他反而發(fā)憤圖強,努力改變自己在大家心目中印象。在當燕王世子的時候,他深得爺爺朱元璋的賞識,爺孫倆經(jīng)常談心,朱元璋對這個孫子倒是滿心歡喜,他能看出朱高熾的堅韌與聰慧。
有一個例子足可以證明朱高熾的不一般,這件事得從“靖難之役”發(fā)生前后說起。 長達3年之久的“靖難之役”其實是建文帝朱允炆挑起的。太子朱標去世之后,朱元璋“隔空”傳位,將大明江山交給朱允炆,即建文帝。如果朱允炆老老實實坐他的江山,眾位藩王叔叔肯定也會相安無事,但他卻耳根子軟,搞起了“削藩”,這等于是讓那些在封地上的叔叔們下崗。 要知道,本來太祖皇帝傳位的決定,各個藩王都憋著一股氣,不知輕重的建文帝可倒好,想玩一把大的,直接給叔叔們趕下臺,以維護自己的長久統(tǒng)治。這些藩王叔叔大都功勛卓著,又豈是好惹的。東北部的燕王朱棣首先就表示不服,最后他聯(lián)合幾個兄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
為了對付燕王,建文帝首先派出軍隊在正面戰(zhàn)場拖住燕王大軍,接著又讓人率領一只偏軍,直接朝當時朱棣的老巢北平進發(fā)。朱允炆本想切斷朱棣的后路,讓他首尾不能兼顧,只可惜,他卻忽略了北平城里還有一個朱高熾。 留守在燕地的朱高熾本不被大家看好,認為他肯定會拖著笨重的身子選擇望風而逃,或者是舉旗投降,不過讓大家沒想到的是,他親自穿上了鎧甲,拿著刀劍在城門上守城,慷慨激昂地說,自己愿意和這座城市共存亡。
破除四大難題 靖難之役中,朱高熾的英勇鼓舞了守城將士的士氣,不但阻止了建文帝大軍的偷襲,更為重要的是給前方的父親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為他解決后顧之憂。 此戰(zhàn)之后,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成功奪得皇位。當了皇帝的朱棣跟很多帝王一樣,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立儲。前文有述,朱棣一直不太喜歡朱高熾,倒是對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朱高煦頗為欣賞,因為他跟自己最像。 1404年的時候,到了朱棣立太子的關鍵時期。朱高煦因平時處事圓滑,所以大部分將領都想上書立朱高煦為太子。但當時兵部尚書金忠持有非常強烈的反對意見,勸說朱棣萬萬不可違背祖制,否則將動搖國之根本。既然朱高熾是長子,就是理所當然的太子,另外,當時還有解縉等大臣的進言,當年二月,朱棣就將朱高熾立為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出征漠北的歸途中不幸離世。朱棣去世后不久,朱高熾繼位,史稱明仁宗。朱高熾當皇帝前后,早就知道大家對自己對朝堂有不同的意見,當然,他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證明自己,也為了給大明王朝一個交代,朱高熾不敢懈怠,他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集中在破除4個大難題上做文章。 第一,休養(yǎng)生息,減少征戰(zhàn)。永樂年間,大明不僅屢次北伐蒙古,還南征今天的越南,雖然這有利于提高大明的威望,但也損耗了明朝的國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老百姓賦稅沉重,導致民不聊生。朱高熾上位之后,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把有限的國庫資金用在民生上,出現(xiàn)了難得的“仁宣之治”盛世。 第二,沉冤昭雪、大赦天下。明成祖朱棣曾經(jīng)為了加強皇權,對那些不服統(tǒng)治的人的家族斬草除根。朱高熾在當太子時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他當皇帝后不久,就為當初父親在位時蒙冤的那些家族進行平反,當即赦免了這些人,并且對于那些有才能的人,將他們安排在了合適的位置,并沒有任人唯親。朱高熾借此事件很好地樹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第三,改革吏治,整頓朝綱。朱棣時成立了內(nèi)閣機構,不過為了限制內(nèi)閣權利,這個組織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機構,這些官員也沒有相應的官職。朱高熾此后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在他看來,要想完全充分調(diào)動這些內(nèi)閣官員的積極性,必須要進行“加封”,有了相應的頭銜,他們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職能,才能忠心為國。于是,三品以上的內(nèi)閣官員,就此誕生。 第四,撤并職位,廢除嚴刑峻法。朱高熾不怕得罪貴族利益,他大膽裁撤冗余,革除政治弊習,消除了很多沒有用的職位。他認為出色的政績并不是靠設置繁瑣的職位得來的,必須要有符合明朝實際的官爵設置,才能振興國運。與此同時,他還廢除了朱棣遺留下來的殘酷刑罰。 很明顯,通過這些措施的執(zhí)行,一改明朝舊貌,朝廷氣象為之一新,尤其是老百姓對新皇帝的做法贊不絕口。
獨一無二的“仁宗” 常言道,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朱高熾沒有朱棣的心狠手辣,也沒有兄弟朱高煦的風流倜儻,不過他卻通過自己實實在在的政治舉措,倡導以民為本,發(fā)展生產(chǎn),不但打破朝廷嚴酷的政治氛圍,還達到了籠絡人心的目的,樹立極好的親民形象。 只可惜,朱高熾在位僅僅一年時間。朱棣在位時,其實作為太子的朱高熾就已經(jīng)對朝政事務很上心,加上父親常年在外征戰(zhàn),很多事情都落在朱高熾頭上,久而久之朱高熾積勞成疾,導致他當上皇帝不久就病逝了。
朱高熾執(zhí)政的一年,是為前人撥亂反正,為后人打基礎的一年,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意義。也可以說,明朝后來的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都離不開朱高熾執(zhí)政時的文治武功。后代的皇帝子孫們,也是按照這個已定好的模式發(fā)展的。 明朝后期,萬歷皇帝拋棄了朱高熾定下的發(fā)展基調(diào),導致社會層面的民爭,之后全國又進入酷刑時代。隨著明朝內(nèi)憂外患的加劇,崇禎皇帝不堪打壓,最終縊死煤山。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無論是哪個朝代,都要看到民貴君輕的客觀存在,這一點朱高熾看得透徹,他也延續(xù)了明朝200年的命脈,是獨一無二的“仁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