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數(shù)計算及通過代數(shù)計算進行說理問題 課前導學 計算說理是通過計算得到結論;說理計算側重說理,說理之后進行代入求值. 壓軸題中的代數(shù)計算題,主要是函數(shù)類題. 函數(shù)計算題必考的是待定系數(shù)法求函數(shù)的解析式,按照設、列、解、驗、答五步完成,一般來說,解析式中待定幾個字母,就要代入幾個點的坐標. 還有一類計算題,就是從特殊到一般,通過計算尋找規(guī)律. 代數(shù)計算和說理較多的一類題目,是確定直線與拋物線的交點個數(shù).聯(lián)立直線和拋物線的解析式組成方程組,消去y,得到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根據(jù)?確定交點的個數(shù). 我們介紹一下求函數(shù)圖像交點坐標的幾何方法. 如圖1,已知直線y=x+1與x軸交于點A,拋物線y=x2-2x-3與直線y=x+1交于A、B兩點,求點B的坐標的代數(shù)方法,就是聯(lián)立方程組,方程組的一個解是點A的坐標,另一個解計算點的坐標. 幾何法是這樣的:設直線AB與y軸分別交于C,那么tan∠AOC=1. 作BE⊥x軸于E,那么 請注意,這個分式的分子因式分解后, 因為x=-1的幾何意義是點A,由于點B與點A不重合,所以x≠-1,因此約分以后就是x-3=1. 這樣的題目一般都是這樣,已知一個交點求另一個交點,經(jīng)過約分,直接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很簡便.
圖1 例1 2014年湖南省長沙市中考第25題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我們不妨把橫坐標和縱坐標相等的點叫“夢之點”,例如點(1,1),(-2,-2), (1)若點P(2, m)是反比例函數(shù) (2)函數(shù)y=3kx+s-1(k、s為常數(shù))的圖象上存在“夢之點”嗎?若存在,請求出“夢之點”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3)若二次函數(shù)y=ax2+bx+1(a、b是常數(shù),a>0)的圖象上存在兩個“夢之點”A(x1,x1)、B(x2, x2),且滿足-2<x1<2,| x1-x2|=2,令 動感體驗 請打開幾何畫板文件名“14長沙25”,拖動y軸正半軸上表示實數(shù)a的點,可以體驗到,A、B兩點位于y軸同側,A、B兩點間的水平距離、豎直距離都是2,并且對于同一個a,有兩個對應的b和b′,但是t隨b、t隨b′變化時對應的t的值保持相等. 思路點撥 1.“夢之點”都在直線y=x上. 2.第(2)題就是討論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分重合、平行和相交三種情況. 3.第(3)題放棄了也是明智的選擇.求t關于b的二次函數(shù)的最值,b的取值范圍由“夢之點”、-2<x1<2和| x1-x2|=2三個條件決定,而且-2<x1<2還要分兩段討論. 圖文解析 (1)因為點P(2, m)是“夢之點”,所以P(2, 2).所以 (2)“夢之點”一定在直線y=x上,直線y=3kx+s-1與直線y=x的位置關系有重合、平行、相交.
圖1 圖2 圖3 ①如圖1,當直線y=3kx+s-1與直線y=x重合時,有無數(shù)個“夢之點”.此時k= ②如圖2,當直線y=3kx+s-1與直線y=x平行時,沒有“夢之點”.此時k= ③如圖3,當直線y=3kx+s-1與直線y=x相交時,有1個“夢之點”. 此時k≠ (3)因為A(x1,x1)、B(x2,x2)兩點是拋物線與直線y=x的交點,聯(lián)立y=ax2+bx+1和 y=x,消去y,整理,得ax2+(b-1)x+1=0. 所以x1x2= 如圖4,由| x1-x2|=2,可知A、B兩點間的水平距離、豎直距離都是2. 已知-2<x1<2,我們分兩種情況來探求a的取值范圍: ①當A、B兩點在y軸右側時,0<x1<2,2<x2<4.所以0<x1x2<8. ②當A、B兩點在y軸左側時,-2<x1<0,-4<x2<-2.所以0<x1x2<8. 綜合①、②,不論0<x1<2或-2<x1<0,都有0<x1x2<8. 所以0< 由ax2+(b-1)x+1=0,得x1+x2= 由| x1-x2|=2,得(x1-x2)2=4.所以(x1+x2)2-4x1x2=4. 所以 所以 如圖5,這條拋物線的開口向上,對稱軸是直線 所以t的取值范圍是t>
圖4 圖5 考點伸展 第(3)題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討論: 一方面,由| x1-x2|=2,得(x1-x2)2=4.所以(x1+x2)2-4x1x2=4. 所以 另一方面,由f(2)>0,f(-2)<0,得f(2)f(-2)<0. 所以 所以 例2 2014年湖南省懷化市中考第23題 設m是不小于-1的實數(shù),使得關于x的方程x2+2(m-2)x+m2-3m+3=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x1,x2. (1)若 (2)求 動感體驗 請打開幾何畫板文件名“14懷化23”,拖動x軸上表示實數(shù)m的點運動,可以體驗到,當m小于1時,拋物線與x軸有兩點交點A、B.觀察點D隨m運動變化的圖像,可以體驗到,當m=-1時,點D到達最高點. 思路點撥 1.先確定m的取值范圍,由兩個條件決定. 2.由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把第(1)題的已知條件轉化為關于m的方程. 3.第(2)題首先是繁瑣的式子變形,把m提取出來,可以使得過程簡便一點. 圖文解析 (1)因為方程x2+2(m-2)x+m2-3m+3=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所以?>0. 由?=4(m-2)2-4(m2-3m+3)=-4m+4>0,得m<1. 又已知m是不小于-1的實數(shù),所以-1≤m<1. 由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得 若 整理,得 所以 (2) = = = 所以當m=-1時,它有最大值,最大值為3(如圖1所示).
圖1 考點伸展 當m變化時,拋物線y=x2+2(m-2)x+m2-3m+3=0的頂點的運動軌跡是什么? 因為拋物線的對稱軸是直線x=-(m-2),所以拋物線的頂點的縱坐標 y=(m-2)2-2(m-2)2+m2-3m+3=m-1. 因為x+y=-(m-2)+m-1=1為定值,所以y=-x+1. 也就是說,拋物線的頂點(x, y)的運動軌跡是直線y=-x+1(如圖2所示).
圖2 例3 2014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第26題 如圖1,已知二次函數(shù)y=-x2+bx+c的對稱軸為x=2,且經(jīng)過原點,直線AC的解析式為y=kx+4,直線AC與y軸交于點A,與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交于B、C兩點.
(2)若 (3)若以BC為直徑的圓經(jīng)過原點,求k的值. 圖1 動感體驗 請打開幾何畫板文件名“14湘潭26”,拖動點C在拋物線上運動,可以體驗到,當以BC為直徑的圓經(jīng)過原點時,△BMO∽△ONC. 思路點撥 1.第(2)題先將面積比轉化為AB與BC的比,進而轉化為B、C兩點的橫坐標的比. 2.第(2)題可以用直線的解析式表示B、C兩點的坐標,再代入拋物線的解析式列方程組;也可以用拋物線的解析式表示B、C兩點的坐標,再代入直線的解析式列方程組. 3.第(3)題先聯(lián)立拋物線與直線,根據(jù)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得到B、C兩點的橫坐標的和與積,再構造相似三角形列方程. 圖文解析 (1)因為原點O關于直線x=2的對稱點為(4, 0),所以拋物線y=-x2+bx+c的解析式為y=-x(x-4)=-x2+4x. (2)如圖2,因為 將點B(m,km+4)、C(4m, 4km+4)分別代入y=-x(x-4),得
①-②÷4,整理,得m2=1.所以m=1. 將m=1代入①,得k+4=3.解得k=-1.此時點C落在x軸上(如圖3). (3)因為B、C是直線y=kx+4與拋物線的交點,設B(x1,kx1+4),C(x2,kx2+4). 聯(lián)立y=-x2+4x和y=kx+4,消去y,整理,得x2+(k-4)x+4=0. 所以x1+x2=4-k,x1x2=4. 如圖5,若以BC為直徑的圓經(jīng)過原點,那么∠BOC=90°. 作BM⊥y軸,CN⊥y軸,垂足分別為M、N,那么△BMO∽△ONC. 根據(jù) 所以 將x1+x2=4-k,x1x2=4代入,得
圖2 圖3 圖4 考點伸展 第(2)題也可以先用拋物線的解析式設點B、C的坐標,再代入直線的解析式列方程組. 將點B(m,-m2+4m)、C(4m,-16m2+16m)分別代入y=kx+4,得
①×4-②,得12m2=12.所以m=1. 將m=1代入①,得3=k+4.解得k=-1. 例4 2014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第24題 已知拋物線 (1)求證:無論k取何實數(shù)值,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 (2)拋物線與x軸交于A、B兩點,直線與x軸交于點C,設A、B、C三點的橫坐標分別是x1、x2、x3,求x1·x2·x3的最大值; (3)如果拋物線與x軸的兩個交點A、B在原點的右邊,直線與x軸的交點C在原點的左邊,又拋物線、直線分別交y軸于點D、E,直線AD交直線CE于點G(如圖1),且CA·GE=CG·AB,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圖1 動感體驗 請打開幾何畫板文件名“14株洲24”,拖動y軸上表示實數(shù)k的點運動,可以體驗到,拋物線與x軸總是有兩個交點.觀察x1·x2·x3隨k變化的函數(shù)圖像,可以體驗到,x1·x2·x3是k的二次函數(shù).還可以體驗到,存在一個正數(shù)k,使得AD與BE平行. 思路點撥 1.兩個解析式像龐然大物,其實第(1)題的語境非常熟悉,走走看,豁然開朗. 2.第(2)題x1·x2·x3的最小值由哪個自變量決定呢?當然是k了.所以先求x1·x2·x3關于k的函數(shù)關系式,就明白下一步該怎么辦了.x1·x2由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得到,x3就是點C的橫坐標. 3.第(3)題的等積式轉化為比例式,就得到AD//BE.由此根據(jù)OD∶OA=OE∶OB列方程,再結合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化簡.還是走走看,柳暗花明. 圖文解析 (1)因為 (2)由 由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得x1·x2= 所以x1·x2·x3= 因此 (3)如圖2,由CA·GE=CG·AB,得 所以AG//BE,即AD//BE. 所以 所以x2=k+1,或-k-1(舍). 又因為x1+x2=k+2,所以x1=1,即A(1, 0). 再將點A(1,
0)代入 解得k=2.所以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4x+3.
圖2 圖3 考點伸展 把第(3)題中的條件“CA·GE=CG·AB”改為“EC=EB”,其他條件不變,那么拋物線的解析式是怎樣的呢? 如圖3,因為點E在y軸上,當EC=EB時,B、C兩點關于y軸對稱,所以B(k+1, 0). 將點B(k+1, 0)代入 解得k=2.所以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4x+3. |
|
|
來自: 昵稱e7dgkhUc > 《初中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