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先生的作品一直膾炙人口,有著眾多的讀者,在這其中,有一篇文章中的人物讓人們尤為印象深刻,那便是魯迅先生筆下的少年"閏土"。閏土不過是個少年,他機靈,善良帶著那個年紀特有的童真,正是憑借著這些性格,他獲得了很多讀者關注,所有人都想知道這個少年是不是真有其人呢!答案是有的。 那個人和閏土一樣是魯迅先生兒時的玩伴,和文中描寫的一樣,年少時的他機靈,帶著屬于其本身的童真,一雙眼睛亮晶晶的,繪聲繪色的對魯迅先生說起自己家鄉(xiāng)的趣事,并且沒有階級之分,將魯迅先生當成自己的玩伴。但可惜的是,這位玩伴在被歲月洗禮后,卻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中年人,再次相見時,他的眼睛直亮了一下,然后只是局促的看著魯迅,說出那句:"啊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guī)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簡短幾句,兩個人的差距已經顯現(xiàn)出來,他們再也不可能回到當年,他們之間早就橫了一道巨大的鴻溝。 故而,當魯迅先生再次和他相見時卻不知如何是好,他知道眼前的這個人,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可以同他說話無拘無束的閏土了。不同的階層造就了兩人的天差地別,再次相見他們再也不是當初的模樣。再次相見他們相對無言,只能靜靜的看著對方,感嘆世事無常。有些東西終究是回不去了,就算是他不在乎,那個人也會在乎,因為生活早就在他的心中烙上了烙印,一輩子都無法消除,與其強迫著他們不自在,不如就這樣不戳破,兩個人倒還相安無事。 時光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停留,生活不會因為某個人而仁慈,閏土因為時間和生活變得沉默寡言,也因為他們變得垂暮老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他在晚年時因為沒有錢治病而離世,讓人不得不感嘆世事無常,生活艱辛。 縱然閏土離去,可他的子嗣們依舊要生活下去,離開了閏土之后,他們過的怎么樣呢! 大兒子在魯迅先生的文中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孩子叫做水生,這個孩子的原形其實就是閏土原型的長子,這個孩子早早就離開了人世,離世之前留下了一個兒子。 孫子閏土離世的時候,自己的孫子只有三歲,不過是個稚童,對于自己的爺爺實在是沒有什么印象。 因為家庭的緣故,這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被寄養(yǎng)在叔叔家中,長到13歲就重復了自己父輩的命運,給富貴人家放牛,做長工,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他怎么可能會有上學的機會。 他這輩子本以為自己會和自己的父輩一樣一輩子做個文盲,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他的命運發(fā)生了轉機。1953年,魯迅先生的家鄉(xiāng)建立了紀念館來懷念魯迅先生,因為父輩的關系,他來到了紀念館工作。 在來到紀念館之后,他見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見識到的東西,自此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知識,能夠很好的勝任自己現(xiàn)在擔任的工作。再往后的幾年中,他刻苦努力不僅在閑暇時間學習,還反復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并且在魯迅先生的家鄉(xiāng)進行深入的調研,在幾年之后,他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研究魯迅先生的專家,并且發(fā)表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章。 他的努力是值得的,在1982年他出任了魯迅紀念館的館長,并且和魯迅先生的兒子相識。兩個人見面聊天后發(fā)現(xiàn)彼此的脾性非常的契合,自此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父輩之間的友誼在他們的子孫之間再次延續(xù)下去,不過這次他們再不會重復父輩之間的尷尬。 在工作了幾十年之后,他到了退休的年紀。退休之后,他養(yǎng)花種草,看書散步,一輩子過的也算是怡然自得。 孫子的子女閏土的孫子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現(xiàn)在是一家證券工資的經理,女兒是一個幼兒教師。 其他的子女除開大兒子這一脈外,閏土還有兩個兒子,二兒子阿明,關于阿明沒有故多的記載,只是知道他有一雙兒女,兒子是一位光榮的鐵路人,在國家鐵路上發(fā)光發(fā)熱,女兒只有一個名字叫做幼珍。 閏土的小兒子叫做長明,這個孩子繼承了父輩,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黃土朝天,辛辛苦苦的打理著屬于自己的土地,不過比起哥哥們他的子孫還算興旺,有著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不論閏土的子女們如何,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都不會再重復他們父輩的命運,沒有接受知識的權利,小小的年紀就要去面對生活的艱辛,讓歲月打磨他們的脊背,過早的體會生活的艱辛,甚至到了晚年會因為沒有錢治病而病逝。 在這個時代只要你愿意努力,你就可以獲得屬于自己的價值,屬于自己的報酬。在沒有封建社會那種階級之分,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獲得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出生我們沒有辦法決定,過去的事情我們也沒有辦法改變,現(xiàn)在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把握好現(xiàn)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蓄勢待發(fā),為以后作出努力,為以后逆天改命。 古時候常有人說,命運天注定,但是這個時代不存在所謂的命運天注定,以前那些我們無法治好的絕癥,以前無法涉足的領域,我們都克服了,這就證明人類的命運一直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是靠著所謂的老天來掌控的。既然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那我們就好好的活下去,努力綻放出自己的光彩,對著那個曾經注定好的命運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你要記得能打敗你的不是老天,而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那為何還說命運這一個詞呢! 少年時在課堂上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只記得大段大段的背誦內容,因為拗口的白話文,沒有少抱怨過。而當成人之后,再回頭看曾經學過的文章,有了人生閱歷,才看見魯迅先生筆下的世界,有善良有虛偽,有批判也有期盼,每當一些社會問題登上熱搜,常常會看見網友們引用魯迅先生犀利的文字。 魯迅先生的書不僅僅不是針砭時弊的,只要人性在,只要人的欲望在,魯迅先生的名言就一直是真理。 沒有入世,就不會知道我們曾經多么低估了魯迅的作品。 《吶喊》和《彷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形成于魯迅先生筆下,也在他手中迅速成熟。 《阿Q正傳》,揭露了國民弱點,魯迅先生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這部小說的成功,在當時甚至現(xiàn)代人之中影響深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批判從來沒有停歇。 《狂人日記》,一本揭露"吃人的"黑暗舊社會的名著,批判和刺痛清醒的先進革命者和選擇繼續(xù)裝睡的國民。 魯迅先生將自己在1918年到1922年之間寫的所有短片小說集命名為《吶喊》,他希望以這些作品為革命加油助威,"使他們不憚于前驅",從而"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勝利。" 《彷徨》是寫于1924年到1925年之間的十一篇小說集,此時的魯迅先生已經并非寫《吶喊》之時的奮勇青年,他筆下更多是冷靜的思索和深刻的剖析,深切地認識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弱點。 《野草》中國最早的散文詩集,當今文壇公認的中國最好的散文詩集。 魯迅先生的百科介紹之中,對他第一個稱謂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當年在文壇的重要性無所取代,當年蕭伯納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見魯迅先生;胡適先生和魯迅先生之間沖突互懟的時候,他依舊要承認:"他的小說,是很好的。" 不讀魯迅,不知什么樣的文字可以真正做到"振聾發(fā)聵","全篇無一字無用,無一句不可品。"魯迅先生的作品完全可以代表從"五四運動"之后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方向和戰(zhàn)績,魯迅先生從一個文學家的角度,將自己的文藝創(chuàng)作事業(yè)和自然得中國革命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被人們稱為"中國文化革命斗爭的主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