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性耐寒,故有“梅花香自苦寒來”句,詩人常詠梅花,以自比清高、堅貞之意。唐詩宋詞中,詠梅詩者不計其數(shù),宋時林逋,浙江錢塘人,結(jié)廬西湖孤山,不趨榮利,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椭羷t放鶴致之,人稱梅妻鶴子。又宋時李琪愛梅,作梅花百詠詩一卷,廣為梅花吟唱,是為詠梅之濫觴,惜佚久不傳。 元時,攸州有馮子振者,素愛梅,家居地常植梅樹百株,時有“梅城”之謂,其寓居蘇州時,更有夜詠梅詩百首之雅事,至今仍為后世所津津樂道。 ●詠梅百篇一夜成 馮子振,元代散曲名家,字海粟,自號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縣人。自幼勤奮好學。元大德二年(1298年)登進士及第,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學,先召為集賢院學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nèi))、彰德(今河南安陽)節(jié)度使。晚年歸鄉(xiāng)著述。世稱其“博洽經(jīng)史,于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散曲最著。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馮子振因?qū)懺娰澴u宰相桑哥,后桑哥謀亂兵敗,馮子振被削職,遣返回鄉(xiāng)。元貞元年(1295年),馮子振復(fù)被召入京,官復(fù)原職。大德十一年(1307年)又被免職,仕途幾經(jīng)波折,馮子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常以梅花自慰,以保留清白之志。此時,禪宗臨濟派中峰明本禪師來到蘇州,結(jié)廬于閶門之西的雁蕩,傳播他的“禪凈合一”的主張,正值馮子振在吳地閑游,欲尋安心清靜之地,聞中峰禪師主張的禪風,遂有心心相印之意。 馮子振與同時薦辟為官的趙孟頫為好友,便來到吳地的趙家,和他相約同去晉見中峰禪師。在趙家,馮子振見到墻上一幅梅花圖,便心生靈感,聯(lián)系故鄉(xiāng)梅城的梅花勝景,即以梅花為題,一夜完成詠梅詩百首。中峰禪師也乘興步韻寫成詠梅詩百首。趙孟頫讀后,贊賞不已,題為《百梅雙詠》,托人刻印發(fā)行。 馮子振創(chuàng)作的《梅花百詠》,是繼李琪之后在文學史上詠贊梅花的又一絕作。無論詩歌體裁、結(jié)構(gòu)雕鏤、逸韻藻思等各方面都獨具風騷,與前者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表現(xiàn)出馮子振的絕世才華,其中《孤梅》:“標格清高迥不群,自開自落旁無鄰。天寒歲晏冰霜里,青眼相看有幾人?”《移梅》:“新劚孤根手自栽,和鋤和雨破蒼苔。寒窗歲晚多清況,直伴幽芳帶雪開?!痹娭辛髀兜男郧?,可見其品格高標。又有《野梅》詩曰:“花開花落春不管,清風明月自綢繆。天然一種孤高性,真是花中隱逸流?!边@哪里是寫花,分明是在寫自我。仕途沉浮中的馮子振,是那樣清高。 據(jù)說中峰禪師見到馮子振的《梅花百詠》,于談笑中,嘖嘖贊嘆,連稱:“真梅花知己也!” 中峰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孫,9歲喪母,15歲出家吳山圣水寺,得法高峰原妙禪師,為禪宗臨濟宗第25代弟子。大德年間,筑茅庵于佳山,取名幻住庵住之,此時正逢趙孟頫與馮子振來訪,見馮所呈《梅花百詠》詩卷,大為驚嘆。恰馮子振“索中峰禪師和章”,中峰當即應(yīng)答,于“談笑間,不逾日而盡答之”。 禪師和詩,即以馮詩同題同名同意境而詠,并融入禪師的“禪凈融合”的禪風,煞是風趣。如馮詩《庭梅》:“闌干六曲護春風,白雪生香滿院中,夜靜明月么鳳下,半窗疏影隔簾攏?!倍U師則和詩云“曲闌干外玉成行,猶似當年虢國粧。不是化工私冷艷,自緣紅紫怯冰霜。”如和《羅浮梅》云:“高臥花林醉復(fù)醒,不知月落與參橫。人生總是南柯夢,獨有師雄一夢清。”禪師不解馮詩《羅浮梅》中的故鄉(xiāng)情,巧以師雄夢廣東羅浮山一事相和。和《西湖梅》則云:“花發(fā)蘇堤柳未煙,主張風月小壺天。清波照影紅塵外,冷看游人上畫船?!庇秩珩T詩《釣磯梅》云:“謂川東畔春光早,傍水幽花帶雪開。一任風霜頭白盡,不隨漁父出山來?!倍U師則和詩云:“蒼苔石上老煙波,手把長竿倚玉柯。閑系孤舟月明霞,寒香一夜沁漁蓑。” 馮子振一氣呵成的《梅花百詠》,雄渾浩大,恢弘瑰麗;中峰禪師不逾日走筆和成的《和梅花百詠》,才思奔放,出奇制勝。二人聯(lián)詩,堪稱中國詩壇詠梅史上的佳話,詩品言:“裁冰鏤雪、摩繪入神,而逸韻藻思,實堪伯仲。”是中國文學詠梅史上最燦爛的一頁,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來,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明于謙稱贊說:“海粟才俊應(yīng)絕世,中峰道韻不嬰塵者。豈虛語哉?” ●“改詩”公案 馮子振、釋中峰遺世不久,有履靖者,因受梅花詠詩與和詩影響,亦作和詩百首。據(jù)《四庫全書》編纂者言,該作者的和詩“扯曳枯談不堪與二公滌硯矣?!币馑际钦f水平太差,完全不能與馮子振、釋中峰的佳作相提并論。 由于二公詩集的流失,后來收輯二公詩成集時,中峰和詩有的字句偶異,而馮子振詩則有面目全非者,原因是“出于不解事者之妄改耳”。如《矮梅》詩云“大材未必難為用,禹殿云深鎖棟梁?!敝复笥韽R中有梅梁,而不明事者改為“云鎖杏梁”?!垛讕X梅》云:“枝南枝北元同干,何事東風亦有偏”句,則改成“幾陣東風玉蕊研”,與“元同干”毫不相干,原來收輯者不知庾嶺梅南枝已落而北枝方開,有寒暖之別。一種東風有兩般之意。這些訛解,在收入《四庫全書》時均已校正,刊誤。 到了明末清初時,和馮子振《梅花百詠》風氣盛行。據(jù)《船山全集》稱:南明隆武丙戌歲(1640年),湘籍詩人洪業(yè)嘉(字伯修)、龍孔蒸(字季霞)、歐陽淑(字予私)三人各有和馮子振《梅花百詠》詩,沿用馮韻,相示與王船山,并邀王共綴其詞。庚寅年(1650年),王船山不忘百梅之約,以馮詩之題為題,自用韻,寫成《梅花百詠》,且對馮詩中的一些“錯訛”之處做出訂正。如王詩《羅浮梅》云“客路相逢散旅愁,恍糧月落海天悠。何當移向神仙種,得共師雄賦白頭?!痹谠娦蛑蟹Q“本紀云,趙師雄將歸羅浮則梅花一夢。因在道中竟云羅浮者,相承之偽,詩為訂正?!瘪T子振是攸州人不假,可攸州也有羅浮山,山下亦有羅浮洞,洞中出水流稱羅浮江,為攸水源頭之一,羅浮江有羅浮魚,前人均有詩贊,收入舊《攸州志》中。 攸縣羅浮山之名,早見于唐五代時,馮子振寫《羅浮梅》,表達他的思鄉(xiāng)之情,此羅浮山非廣東羅浮山,是王船山也不知攸縣羅浮山,以為馮子振之誤,其實是他自己錯誤。攸人洪璜也有和馮子振百梅詩詠,被王船山說成為“攸縣狂人”。 ●籍貫之謎 關(guān)于馮子振的籍貫,《元史》早已肯定其為攸州人。由于馮子振的名氣大,至明嘉靖年間,《湖廣通志》編纂者聽到湘鄉(xiāng)知縣吳瑛記下的一句傳言說:“邑有三賢,元大德有馮子振者……”便以此道聽途說,在《湖廣通志》中把攸州馮子振說成是湘鄉(xiāng)人。之后,又有雙峰、寧鄉(xiāng)、東海等地各把馮子振列為其鄉(xiāng)人,各縣馮氏子孫亦以族中出了馮子振這樣的名人為榮耀。值得一提的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湘鄉(xiāng)山田馮氏三修族譜時,在明以來數(shù)百年間族譜資料全被火燒的情況,依據(jù)殘章斷篇,便把馮子振列為湘鄉(xiāng)山田馮氏第九代祖,并煞有介事地修復(fù)“山田祖居”“馮子振墓”“馮子振祠”、“梅溪渡碑”“梅溪渡口”等“古跡”,且收集了攸州馮子振所寫的詩文載入湘鄉(xiāng)族譜,企圖以此確認馮子振為湘鄉(xiāng)人。 然而,說馮子振為攸州人者,除了馮子振在《元史》中有記載和明以前學者承認外,還有從康熙至光緒年間歷修的《攸縣志》以鄉(xiāng)人的身份數(shù)十處記載馮子振的事跡。馮子振在其文學作品中,也自述了他是湘東攸州人。表達他對出生地攸縣的鄉(xiāng)情。攸縣有羅浮山,這是湘東各縣以及湘鄉(xiāng)湘中各縣所沒有的,馮子振在《梅花百詠》中有6首詠梅詩提到羅浮山。在《羅浮梅》中敘述了他月下曾叩酒家門的事實,在《夢梅》中,說他沉浸在“羅浮山下赴春期”的夢境,在《問梅》中有“一別羅浮幾度春”句。在《遠梅》中說,“羅浮山下度春風,千里相思信未通?!绷_浮山下有延壽寺,始建于五代。馮子振在《僧舍梅》中說:“分明勘出羅浮夢,特把淄衣?lián)Q素衣?!痹凇吨衩贰分杏忠淮翁岬搅_浮山說“乘鸞姑射下羅浮”句,應(yīng)對八仙鐵拐李在羅浮山的傳說。羅浮山是攸縣的地理標志,百詠詩中寫馮子振對家鄉(xiāng)羅浮山的憶、夢、別、問,表達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鄉(xiāng)愁。 攸縣地處湘東,從三國到南朝,歷屬湘東郡,素有“湘東大門”之稱,馮子振回鄉(xiāng)寓居長沙,作《谷兩星沙雜詠》詩曰:“湘東門外園堪賞,荷插相從學種瓜”,在谷雨種植時節(jié)正還家時,思念起湘東門外攸縣老家荷鋤種瓜的情景,自然流露他是湘東攸縣人的線索,而湘鄉(xiāng)在湘江之西,隸屬湘中,不屬湘東。 攸縣東門陳氏族譜和《攸縣志.流寓》均有“陳允恭(號愛云)與同邑馮子振友善”之記載。同邑者,攸縣也,馮子振曾作《愛云逸叟記》,贊揚陳允恭取愛云之號的來由。 另一線索則來自舊《攸縣志》所載“金水井”——“在距縣80里的北江鄉(xiāng)(今屬寧家坪鎮(zhèn)),相傳有楊仙在鄉(xiāng)民張氏家求水,老嫗從三里外汲水而供,楊仙甚為感動,于是在其屋前鉆石成窟,泉水涌出。世人以其水貴如金,而號金水井?!瘪T子振有《金水井》詩曰:“一泓秋水鎖秋煙,傳是仙家導引泉。脈脈瓊漿經(jīng)劫老,散為玉珠灑江天。”說出了對攸縣故土風情的熱愛。 作為一個文學家,其作品都有或多或少有關(guān)家鄉(xiāng)人和事的記述,以表達他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這恰恰證明馮子振是道道地地的攸縣人,而不是什么湘鄉(xiāng)人,因為從馮子振目前所留下的歌詠詩篇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一篇作品表達對湘鄉(xiāng)縣域風情的故土情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