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窗幽記》有云:“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jī)圓;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yuǎn);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凡才,留不盡之意則神滿?!比松粢稽c余地就會變得圓滿,益處無盡。 留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銘》:“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在《說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豐饒”的意思,“留余”的本義是“止于豐饒?zhí)帯?,其引申義就是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適可而止,意在告訴人們在為人做事各個方面勿過、勿滿、勿貪。 追尋極致、抵達(dá)完美、止于至善,是我們應(yīng)有的潛在目標(biāo)和行為準(zhǔn)則。但在一些情況下,留余忌盡的理念,同樣值得深思。擅畫者留白,擅樂者惜聲。比如,古人談雕刻方法時,認(rèn)為“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高明的畫家作畫時,入畫的景物再多,都要在畫面上留出三兩分空白之處。他們講究的就是留余,凡有余地,就不容易失敗。這是作畫和雕刻的技巧,也是不能違背的原則。倘若雕刻太過,必然喪失挽救的機(jī)會,無法彌補,作品變廢品;畫面太滿,無法給欣賞者以遐想的空間,令畫作失去應(yīng)有的韻味。 知足常樂,滿而不盈,是人生的幸福。一個人懂得留余,善于取舍,體現(xiàn)的是一種豁達(dá)閑適的良好心態(tài)和灑脫的精神境界。北宋文學(xué)家黃庭堅的一位鄰居,自稱“四休居士”,黃庭堅向其求教“何謂四休”,此翁笑曰: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黃庭堅聞之,大為贊嘆。能滿足于已有的物質(zhì),過平淡的日子,明白內(nèi)心真正所求,不被虛名浮華所裹挾,不被名聲利欲所熏心,此為人生最好安樂之法。 “勤有余勞,心無偶閑”,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私心雜念太多,急功近利太盛,心中裝得太多、太滿,以至于負(fù)重過載,不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讓內(nèi)心變得駁雜,受困于名韁利鎖,甚至忘記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留余要心中有尺,做事有度,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有助于避免絕對化、片面化、極端化等傾向。清代學(xué)者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焙芏鄷r候,成敗興衰,濃淡緩急,就看如何把握分寸。內(nèi)有操守,外有尺度。每個人,日常言行中講一點“留余”,進(jìn)有度、退有則,這個世界,便會多一點圓滿,少一些缺憾。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绷粲嘁笕藗円∩嵊挟?dāng)。唐朝名臣張說在《錢本草》中把錢喻為藥材:“錢,味甘,大熱,有毒?!绶e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必澯X財永無止境,少則得,多則惑,若貪念纏身、縱欲過度,過分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往往容易招致災(zāi)禍。一個人如果取舍不當(dāng),不留余地,無法撇清真正的需求和貪欲的界限,進(jìn)退失據(jù),無處安放,只會像柳宗元《蝜蝂傳》中的小蟲那樣,落個墜地而亡的后果。 “終見乘桴去滄海,好留余地許相依。”一個做到留余的人,必定具有大視野、大胸懷和大境界。懂得留余,才能在令人目迷神惑、心旌搖蕩的世相百態(tài)面前,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和淡泊情懷,超脫紅塵的誘惑和世俗的困擾,凡事不計個人得失,善利萬物而不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