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這樣走進辛棄疾的“世外桃源” ——《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及點評 執(zhí)教:陳德兵 評析:楊雯雯
一、讀起來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是一首詞,我們已經(jīng)學過詞了,是吧!詞牌名是—— 生:清平樂(有學生讀成了lè) 師:跟我讀一遍,清平樂(yuè),后面是這首詞的題目,叫—— 生:村居。 師:光看這兩個字,就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 生:鄉(xiāng)村的美景。 師:有沒有同學自告奮勇地把這個詞讀一遍?好,這位男同學。 (生1朗讀,把“媚”讀成了“眉”。) 師:可以得99分,有哪個地方扣了一分? 生2:不是讀眉,是讀媚。 師:你讀一遍! (生2朗讀,把“檐”讀成了“瞻”。) 師:你的得分也是99分,哪個問題?你自己知道了嗎? 生2:知道了。我把“檐”讀成了“瞻”。 師:你把第一句再讀一遍。 (生2朗讀。) 師:對了,剛才那位同學,你讀錯的地方,自己發(fā)現(xiàn)了嗎?你把那句再讀一遍。 生1:醉里吳音相媚好。 師:太棒了,我有很多地方擔心的今天都不用擔心了,因為大家都讀得很準確,下面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大家盡快地多讀幾遍,讀熟!開始! (生練習朗讀全詞。) 師:好!時間到,有哪個同學,現(xiàn)在愿意讀給大家聽一聽?舉手的都站起來! 生讀了一遍。 師:讀得真好!請坐!同學們,我們讀的時候,如果注意每個字的平仄,那就更好聽了。在古代,古人把兩個字,挨到一起的,叫一個音步。我們看一看,每個音步的后一個字,它的平仄是什么,好不好? (師生合作標明平仄。) 師:聽我讀一遍,平長仄短,韻字拉長! 師:(范讀)“茅檐低小……”好,像我這個樣子,自己練習一遍,開始! (生紛紛自由練習。) 師:請哪位同學來試一試? (生讀。) 師:還不錯,勇氣可嘉,和平常的朗讀有區(qū)別了,不過,平長仄短還做得不過充分。 (生讀。) 師:進步很大,掌聲送給他。小(xiǎo),韻母是“αο”,草(cǎo),韻母也是“a o”,這樣的字稱為“韻腳”,不管平仄,都得拉長。老師和你們合作一起讀一遍,我讀前半句,我停下來,大家就接上!“茅檐——” 生:“——低小,” 師:“溪上——” 生:“——青青草。” 師:“醉里吳音——” 生:“——相媚好,” 師:“白發(fā)誰家——” 生:“——翁媼。” 師:“大兒——” 生:“——鋤豆溪東,” 師:“中兒——” 生:“——正織雞籠。” 師:“最喜——” 生:“——小兒亡賴,” 師:“溪頭——” 生:“——臥剝蓮蓬。” 師:掌聲送給我們自己。換過來,剛才我讀的現(xiàn)在你們讀,你們讀的我讀。 (師生合作誦讀全詞。) 【點評: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訣就是讀。我們看到,陳老師的課堂上,入課就是朗朗書聲。陳老師的指導特別到位,他牢牢抓住了詞的平仄和押韻,所以學生很快就讀出了味道。這樣的指導,與執(zhí)教者深厚的學養(yǎng)息息相關(guān)?!?/span> 二、背起來 師:這是第一個任務:朗讀。讀著讀著,要能背,誰能試一試。 【課件出示】
(全班練習背誦。) 師:這個,會背嗎?(屏幕上只剩下題目了),自己背自己的。 (一生轉(zhuǎn)身背詞。) 師:我想問問你,你怎么就一下子記這么牢了?有什么秘訣嗎? 生:先說大兒、再說中兒、最后說小兒。 師: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規(guī)律是吧!上闋呢? 生:茅檐……每一句都是對著的。 師:反正我是記下來了。眼睛閉上,一齊背一遍。我知道了,這些同學一邊讀一邊在腦海里產(chǎn)生了畫面,通過想象產(chǎn)生了畫面,根據(jù)這個畫面去背就容易得多了。 (生齊背) 【點評:學生熟讀成誦,情理之中。真正的背誦,不是牽強暗記,而應是自然上口,這樣才能久遠不忘。學生一邊背,一邊展開了想象,這就是在理解呀!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是如此也?!?/span> 三、說起來 師:讀也讀了,背也背了,下面該干什么? 【出示課件:這首詞里有 有 】一個空格一個詞。你說! 生:有茅檐。 師:說完啦? 生:還有青草。 師:嗯,說了一句。有茅檐就是有茅屋。 生:有蓮蓬,還有小溪。 師:嗯?不能多一個“還”。 再說一遍。 生:有蓮蓬還有小溪。 師:非得要有一個“還”呀?有蓮蓬,有小溪。把它顛倒過來,先說小溪。 生:有小溪,有蓮蓬。 師:嗯,有蓮蓬就一定有荷花,對不對?有荷花就一定有蓮蓬。哈,又回去了?有荷葉是不是?要善于聯(lián)想。好,還有誰來說?只能說一個,我覺得說一個太簡單了,所以想為難一下你們。這位男同學。 生:有房檐,有雞籠。 師:嗯,正在編織的雞籠。但這兩者不是并列的關(guān)系。好,你說。 生:有吳音,還有翁媼。 師:這兩者也不是并列的。 生:有翁媼,有吳音。 師:哈哈,一個是聲音,一個是老人。(指名)嗯,你知道要怎么說了。你來幫幫他。就這一句,你怎么說? 生:有翁有媼。 師:好!有老頭。還有? 生:老婦。 師:還有老婦?不好聽。 生:老婆婆。 師:老婆婆?老太太?請坐,請你再說一遍。 生:有翁有媼。 師:還有誰說說? 生:有大兒,有小兒。 師:哦,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再說。 生:有大豆,有小雞。 師:你怎么確定有大豆?有豆苗?豆苗長起來了,所以給它除草?如果橫線上只能用一個字? 生:有溪有草。 師:嗯,有水有草。這是一個辦法。再概括起來說,想一想。 生:有景有人。 師:景美么?景里面有人!太棒了,一鳴驚人。接著說。 生:有事有物。 生:有聲有色。 師:從這首詞里,你看到了什么色彩?(白發(fā)、青青草……) 師:讀起來!這首詞里有景有情,這首詞里有聲有色,這首詞里有老有幼,這首詞里有動有靜?哪里在動?哪里是靜? 師:加大難度,再來說:這首詞里最讓我們理解發(fā)生錯誤的一個詞是? 生:亡賴。 師:為什么?請你說一說理由。 生:“亡賴”與“無賴”是同音字,很容易理解錯誤。平常所說的是貶義詞,這里是調(diào)皮,是褒義詞。 師:掌聲送給他。這是一個通假字。(板書標記“無”)沒有難倒大家??!再來一個!這首詞里最能表現(xiàn)人物親密關(guān)系的一個詞是—— 生:翁媼! 師:恭喜,答錯了! 生:相媚好。 師:相媚好,哪個字? 生:媚! 師:這個“媚”很不一般,“好”是一般的好,這個媚就不是一般的好啦!很親密的啦!讀這句: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媚,寫得太傳神了。逗趣,七老八十了,老太太老頭兒了,還在那兒逗趣,多可愛呀! 師:最能表現(xiàn)人物神情、狀態(tài)的一個詞……嗯,好好地想一想! 師:手舉起來又放下去啦?大膽地說!說錯了我也會表揚你!你找到哪個詞? 生:大兒鋤豆。 師:找到哪個詞? 生:鋤豆。 師:鋤豆是吧。這個神態(tài)沒有出來。神態(tài)一般集中在? 生:臉上。 師:臉上!你呢? 生:最喜。 師:最喜,這是詞人是吧,詞人喜。這個喜好像還只是在心里的感覺。神態(tài)……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 師:哪個詞? 生:醉。 師:你能不能表演一下“醉”?(生笑) 生:我能。 師:你來表演一下。 師:(生笑)哎呀呀,“老人家”小心一點,你這個表演的是什么醉? 生:醉拳。 師:喝醉酒了的醉是吧。請上位,掌聲歡送這位演員。 師:(板書△標記“醉”)但是我的理解這個“醉”啊,還跟這個“醉”不一樣。是不是一定就喝了酒? 生:不一定。 師:如果僅僅只是喝醉酒了的“醉”,那這個詞人就寫得太一般了。 生:是沉醉在音樂之中。 師:這里有音樂嗎? 生:吳音。 師:吳音,吳音是什么? 生:吳音是當?shù)氐姆窖浴?/span> 師:是陶醉在彼此說的話里邊了是不是? 師:你能不能表演一下那個陶醉的樣子?(生笑)表演不出來。哦,這是一種只能意會的狀態(tài)啊。請坐。 師:來來來,再讀一讀。怡然自樂,非常地陶醉,預備起…… (生齊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師:我被你們的讀書聲陶醉了,都沒回過神來。 師:這首詩里最能表達詞人,就是辛棄疾的思想感情的一個詞。那位同學。 生:喜。 師:一個詞。喜(師板書△標記“喜”),為什么? 生:因為“亡賴”就是調(diào)皮,然后那個詞人心里就覺得很喜歡。 師:很喜歡他是吧,恨不得一把把他拉回來,抱在懷里是吧,跟著“嘖嘖”親他兩口是吧。嗯……來來來……預備讀…… (生齊讀“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詞人最喜什么?一起說…… 生:小兒亡賴。 師:溪頭—— 生:臥剝蓮蓬。 師:可能五六歲、可能三四歲,是吧,就自個兒屁顛屁顛地在一邊玩。太可愛了啊,你看那個臥剝蓮蓬的那個調(diào)皮樣、那個得意樣,這是詞人最喜的。既然有最喜,最喜,那還有……還有—— 生:還喜。 師:還喜是不是?只有跟別的對比才有最啊。還有一般的喜。那詞人還喜什么? 生:喜大兒和中兒。 師:哦,大兒鋤豆他也喜。 生:中兒正織雞籠。 師:他也喜是吧。 師:大兒可以干農(nóng)活啦,半大的可以幫著爸爸媽媽做。 生:做小事。 師:做家務活啦,喜不喜? 生:喜。 師:詞人喜!還有沒有?還喜什么? 生:醉里吳音相媚好。 師:這是喜什么呢? 生:老人家過得逍遙自在。 師:哦,過得逍遙自在,心里很歡喜。好,來讀一讀。醉里吳音—— (生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師:還有沒有讓詞人喜的?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師:這是喜什么呢? 生:草。 師:喜草。你說。 生:喜景物。 師:景色? 生:很美。 師:優(yōu)美怡人。好的好的,把筆拿在手上,我們要開始批注了。詞人一喜,喜景色優(yōu)美(師板書“景色優(yōu)美”)。二喜,喜老有所養(yǎng)(師板書“老有所養(yǎng)”)。三喜壯有所為(師板書“壯有所為”),最喜少有所樂(師板書“少有所樂”)。 師:詞人一喜…… 生:景色優(yōu)美。(師指板書) 師再指詞句:這里,預備讀。 生(齊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師:二喜……(師指板書) 生:老有所養(yǎng)。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師:三喜…… 生:壯有所為。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師:最喜…… 生:小有所樂。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點評:這里的“說起來”真妙!陳老師讓學生說起來,其實就是在帶領(lǐng)學生理解詞意,但是他避開了平俗的手法——逐次逐句提問,而是另辟蹊徑,讓學生用“有什么有什么”的句式來說,這樣就把畫面一一還原出來了。第二個說話任務,是分別找出詞中的四個非常有獨特的詞語:亡賴、醉、媚、喜,把學生對整首詞的理解引向深入。尤其是用“喜”貫穿全詞,令人拍案!】 四、改起來 師:下面給大家再出一道難題,“最喜小兒亡賴”,這個可愛的孩子,能不能再做別的事情呢? 除了溪頭臥剝蓮蓬,讓我們覺得很可愛以外,能不能,他在做別的事情,也能讓我們感覺到他“亡賴”?比如說…… 生:在草地上玩耍。 師:哦,在玩耍。最喜小兒無賴——在草地上玩耍。(生笑)呵呵,現(xiàn)代與古典的結(jié)合。 生:額,在父母旁搗蛋。 生:在父母懷里撒嬌。 師:哦,在父母懷里撒嬌也很可愛。那,那位同學。 生:溪中光身游泳。 師:哦,對,赤條條地在溪里游泳。是不是很可愛?這位同學想象力真豐富。來,你說。 生:在草地上戲弄雞。 師:在什么?沒聽清楚。 生:在草地上斗雞。 生:最喜小兒無賴,他在溪邊喝水。 師:你看,我們同學想得挺好,但是說的就沒有文采了。可愛的調(diào)皮的小兒,你看在干什么啊? 生:池上。 師:預備起。 生齊讀“池上(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span> 師:偷采白蓮的小兒是不是很可愛? 生:是。 師:再看—— 生齊讀“牧童(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師:正準備捉知了的那個小孩可不可愛? 生:可愛。 師:還有呢。 生齊讀“村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提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span> 師:最喜小兒亡賴——忙趁東風…… 生:放紙鳶。 師:還有—— 生齊讀“宿新市徐公店(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span> 生齊讀“小兒垂釣(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span> 師:其實啊,這一切都可以寫到我們的詩里面來,寫到我們的……詞里面來。還有這個呢。 生齊讀“四時田園雜興” 師:童孫未解…… 生:供耕織。 師:也傍桑陰…… 生: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詞人喜的是這……無憂無慮、安寧祥和、與世無爭的 生:無憂無慮、安寧祥和、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師:正如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一首詞一樣,有人會背是吧?這首詞和《清平樂·村居》寫的時候……大致差不多。我們一起讀一讀,明月別枝別枝驚鵲,預備起。 生齊讀“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span> 師:詞人喜的是…… 生:這沒有戰(zhàn)亂,老有所養(yǎng),少有所樂的平凡生活。 師:這樣的幸福安寧,這樣的老有所養(yǎng),少有所樂,幾乎是中國所有文人的共同理想。陶淵明,就在他的文章里面為我們營造了這樣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你看,他這樣寫的…… 師: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他從一個小山洞里面鉆過去,豁然開朗了,看到了什么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跟辛棄疾筆下的村居多么的相似。來,預備讀。 生齊讀《清平樂·村居》。 【點評:詩詞的理解,要注重意象。也就是說,詩詞中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實指,而是一種意象,是一種融入了詩人詞人情感寄托的對象。那么,我們解詞的時候,就不能一一機械對應。在這首詞里,“鋤豆”“織雞籠”“臥剝蓮蓬”都應是意象,分別代表著干農(nóng)活、做家務活、調(diào)皮地玩耍等。既然是意象,那就意味著是可以替換的,也就是說,具有相同指向的事物或者事情,是可以互相代替的,至于詞人的選擇,更多是為了押韻的需要而做出相應的選擇。所有的意象集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意象的升華,這代表的是一種安寧祥和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生活。讀到這里,詞人的境界就全部出來了。】 五、想開去 師:但是,這是詞人所喜,他既然有喜,必定也有…… 生:悲。 師:有悲,有憂,有愁。是不是?呃,詞人他的憂,他的愁又是什么呢?誰能猜一猜? 生:父母已經(jīng)老了。 師:他愁的不是這個。你說。 生:他看到其他老人那個時候都很快樂,他怕到時候自己會不快樂,老的時候。 師:擔心自己老了沒有這份悠閑,是吧?他愁的也不是這個。 生:回不了家。 師:對了一半。我講給大家聽。1140年,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歷城,這時北方已淪陷于金人之手,辛棄疾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tǒng)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辛棄疾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于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20多年。這首詞就是他隱居江西上饒期間寫下的。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guān)切憂慮,全部寄予詞作之中。 師:他憂的是什么呢?你看,37歲的時候?qū)懙??!拔鞅蓖L安,可憐無數(shù)山”,自己的故土離這里有千萬里之遙,你看他49歲的時候,“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做夢想的都是重回戰(zhàn)場,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但無人賞識他,“可憐白發(fā)生”。乃至于他到生命的盡頭,66歲的時候,離他去世不到兩年了,他在詞中寫到的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盡管已經(jīng)老了,但是一心想報國殺敵,“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還可以上戰(zhàn)場,這才是詞人所憂。如果我們知道了辛棄疾心中所喜,又知道了他心中所憂,那我們就真正地弄懂了、讀懂了一代英豪辛棄疾,有興趣的同學回去以后再搜集一下辛棄疾的詞,結(jié)合一些注釋再讀一讀好不好。 師: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點評:由“喜”自然聯(lián)想到“憂”,陳老師教路突轉(zhuǎn),學生再從辛棄疾的其他詞作當中,印證了自己的聯(lián)想與推斷。盡管這個環(huán)節(jié)費時不多,但是,一個完整的立體的辛棄疾在學生頭腦中勾勒出來了?!?/span> 總評:古詩詞公開課聽過很多,但是像這樣獨特的古詩詞課還是第一次聽,這樣的古詩詞課,太奇妙了! 第一,妙在誦讀。古詩詞誦讀,應該講究音韻美。這種音韻美,就體現(xiàn)在詩詞的平仄和押韻上。對普通話里已經(jīng)不存在的“入聲”字和某些古音的還原,對表達詩詞意境是特別有幫助的。平長仄短,韻字回環(huán),味道就果真不一樣了。看來,語文老師不懂點詩詞格律、不懂點音韻常識,還真是不行了!這一點,陳老師做得很妙,也非常到位! 第二,妙在解讀。關(guān)于這首詞的理解,我們也許是受教學用書的影響,也許是受某些名師的誤導,通常會陷入一個誤區(qū):我們總認為這是一家人。今天聽了陳老師的課,我們才知道原來不是這么一回事兒!因為陳老師牢牢抓住了“意象”來解詞,這就更加貼近了詞人。原來,詞人歌頌、贊美、向往的是這樣一種美好和諧的鄉(xiāng)村生活。 第三,妙在聯(lián)讀。陳老師的教學沒有局限在這一首詞里面,而是由一首詞,帶出了很多詩句、詞句、古文名句。這些千古名句,集合在一起,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意、認識詞人,一點不覺得多余。特別是對辛棄疾另外幾首詞的引入,對于學生真正走進一代愛國詞人辛棄疾,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的聯(lián)讀,不僅在語言積累上有助于學生,更在視野開闊上有助于學生。 這樣奇妙的古詩詞教學,給了我們許多的思考和啟發(fā)。課文真是可以常教常新的,就看我們有沒有下功夫去鉆研、去琢磨。 (作者單位:東莞市黃江鎮(zhèn)宣教文體局/東莞市樟木頭中心小學) (此文刊于《小學語文教學》人物版2018年第4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