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30日,首屆中國茶葉交易會開幕式暨中國茶產銷升級發(fā)展高峰論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全國茶界專家、學者云集福州,共商茶事,為“中國茶”如何走出去建言獻策。 福建日報發(fā)表《烏龍茶的故鄉(xiāng)福建,為中國茶產業(yè)作出新貢獻——鮮醇甘活茶香溢 國際標準我來立》長篇特寫,福州新聞網刊發(fā)《“中國茶”如何走出去?——中國茶產銷升級發(fā)展高峰論壇觀察》。 令人興奮的是,由福建主導制定的《烏龍茶-定義與基本要求》歷經十多年醞釀,終于在2022年9月由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出版發(fā)布。作為烏龍茶工作組召集人,孫威江教授激動地說:“這是首個由我國提出的茶葉類產品國際標準,是首個以烏龍茶特有化學成分和規(guī)律揭示烏龍茶的品類標準,是中國尤其是福建為世界茶產業(yè)作出的杰出貢獻?!?/span>
陳宗懋院士在漳浦栽種的茶樹 由誰制定標準影響巨大 “制約中國茶葉出口的最大瓶頸之一,依舊是農藥殘留問題?!痹谡搲?,以視頻形式參會的中國茶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一語中的, 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這些年,陳宗懋做過很多努力,通過大量科學實驗、磋商交流,希望扭轉國際以入口食品標準制定干茶農藥殘留標準的“不科學”看法,并積極推動相關標準改革。 標準是貿易運行的基本規(guī)則,由誰制定標準影響巨大。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但一直以來,我國不少產品是按照西方發(fā)達國家制定的標準生產,往往承接了價值鏈低的生產端。以前歐洲某些人制定干茶農藥殘留標準,嚴苛得很,他們不產茶,不怎么懂得茶的品飲,因而存在著偏見,以及貿易壁壘等因素。高山云霧出好茶,純天然的茶當然最好,但純而又純的農產品畢竟很少。 2008年,筆者在閩南漳浦采訪陳宗懋院士,他對我說:中國茶葉農藥殘留水平八年來下降明顯,可以放心飲用。每天大量喝茶會不會因茶葉中的農殘對身體某些器官造成傷害?陳宗懋明確回答“不會”,他解釋說,茶葉中有農殘,不等于有毒。大多數用于茶葉的農藥,水溶性很低,其農殘在水中的溶解度僅1%左右,99%留在茶渣中。比如一個人一天喝一千克茶湯,假定茶葉農殘超標,滲出量僅為0.005毫克,對人體絕對沒有問題。從總體來看,目前茶葉中農藥的殘留水平對人體健康沒有威脅,盡可以放心大膽地喝茶。
茶湯好不好喝是關鍵 茶葉好不好?茶湯好不好喝才是關鍵。烏龍茶的概念及制作技藝該如何確定?各國專家意見不一,爭論十分激烈。最后,中國代表們在會議現場擺開茶桌,讓中國烏龍茶和世界其他產地的烏龍茶,現場泡,請專家們喝一喝、比一比。評審結果:在30多個烏龍茶樣品中,中國烏龍茶的香氣和滋味讓專家們印象最為深刻?!皬膩頉]喝過這么好的茶!”好喝,鮮醇甘活,又對健康有利,就是硬道理,就是話語權。 烏龍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因其獨特的品質風格而受到消費者的喜愛。2007年福建省烏龍茶產量達到11.5萬噸,福建烏龍茶的產量、產值、出口均位列全國第一。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茶業(yè)開始逐步恢復生機,在面積、產量上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茶文化的復興相對嚴重滯后。2021年,中國茶葉產量318萬噸,占據世界總產量的49.26%。與大產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進出口貿易量,僅占比約10%。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直到四百年前,即明代末期,中國茶文化仍獨步天下,茶葉種植、加工技術及茶葉貿易稱霸全球,無一國可望其項背。武夷巖茶漳人制,功夫茶在閩南興起,傳向臺灣、潮汕及海外。直到二百年前,即清代中后期,中國的茶葉發(fā)展勢頭仍然強勁,烏龍茶為主的茶葉暢銷全球,換回大量的真金白銀。當時中國經濟體量大,一直是世界GDP第一,比西歐十幾個國家加起來的三倍還要多。 能以小茶葉牽動全球的事,都發(fā)生在明清時期。筆者研究認為,無論是茶園面積、茶葉產量,還是茶葉制作加工技術、茶葉的種類、內外銷的數量,以及茶文化的普及程度、喝茶的人數、泡飲的功夫茶技藝,在明末清初都達到中國歷史上的巔峰狀態(tài)。茶葉改變了世界,后來列強入侵,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中國茶陷入低谷…… 如何重振中國茶、特別是烏龍茶的雄風?如何確立中國茶文化,茗飲文化特別是功夫茶文化的話語權?“國際標準我來立”,福建烏龍茶打響了第一炮。 功夫茶文化亟須話語權 在國際評審時現場泡茶,表達了中國人的自信與底氣,一是中國烏龍茶確實好,二是中國人泡烏龍茶水平非同一般??床枧莶瑁枭婆?,評茶師們泡的茶湯好喝,同時也得益于功夫茶的沖泡技藝。 時隔二百年,烏龍茶的概念及制作技藝重新奪回了話語權,可喜可賀。以此為契機,與烏龍茶同時誕生的功夫茶泡飲法,也亟須掌握其話語權,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茶葉專著《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 兩岸茶緣深,閩臺茗星多。1943年,時任武夷制茶所主任的林馥泉,出版茶葉專著《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林馥泉去臺灣,任臺灣省臺北第一精制茶廠廠長。1951年,林馥泉出任臺灣地區(qū)制茶工業(yè)同業(yè)公會總干事,創(chuàng)刊并主編《茶訊》,積極宣傳飲茶文化。1977年8月,“中國功夫茶館”在臺北市林森北路創(chuàng)辦,嗣后林馥泉加入管理層,使功夫茶文化名聲大振。 1970年后,臺灣一批有識之士,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尋求身份的認同,而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1977年,時任臺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的婁子匡教授(浙江紹興人),組織了一個“味茶小集”的茶會,邀來一批茶界人士,推動正確的飲茶方式。為了恢復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這個詞。但是,另有人指出“茶道”流傳日本被其專美于前,如果現在援用“茶道”,恐怕會引起誤會;另一個顧慮,是怕“茶道”這個名詞過于嚴肅,不容易被普遍大眾接受、傳播。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與會者普遍認可接受了婁子匡提出的“茶藝”一詞,以區(qū)別于日本“茶道”、韓國“茶禮”,受到大家的贊同。1982年9月23日,中華茶藝協(xié)會在臺北市中山堂成立。隨后,茶藝風靡于兩岸。 茶藝雖然推動了當代茶文化復興,但由于過分強調技藝,不講民俗,不接地氣,受到不少專家的置疑。茶藝茶藝,其核心是功夫茶技藝。功夫茶,是把茶泡好、把茶品好的技藝,這正是茶藝倡導者們的初衷。在當今時代,要想用小紫砂壺(或蓋碗)沖泡出好茶湯、用小茶杯品味出好茶,離不開功夫茶文化。
功夫茶是技藝,更是民俗。茶藝雖然傳承了功夫茶技藝,但沒有走入民間,缺乏根基。閩南、臺灣、潮汕等地,祖祖輩輩流行的功夫茶習俗,男女老少從早到晚的喝茶習慣,彌足珍貴,值得大力推廣弘揚。如果大江南北能夠風行功夫茶,何愁茶葉積壓在倉庫、何愁茶葉的種植、加工、銷售脫節(jié)?如果將功夫茶泡飲法“出口”到外國,讓老外迷上功夫茶,何愁中國茶走不出國門、何愁出口茶葉僅賣出低端價?
“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保ㄈ顣F錫1627-1712《安溪茶歌》)這是清初閩南人阮旻錫(釋超全)的記述。彼時武夷山與安溪生產的烏龍茶產品,深受洋人歡迎,西洋商船年年前來大量采購,價格全由官方指派的牙商單方指定。愛買不買,不容討價還價。當時中國茶是何等的風光!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yè)。中國茶業(yè)、中國茶文化再次迎來了高光時刻。一個多月前,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人振奮。這“相關習俗”,毫無疑問包含有功夫茶習俗。
二百年來,中國茶文化沒能繼續(xù)走向世界,令人遺憾。而近三十多年來,茶里加糖、加奶的西式新茶飲與冠以茶道、茶禮等洋時髦那一套,卻紛紛“進口”到國內,占領市場,爭奪年青人的味蕾、混淆茶文化傳承,令人唏噓。在悠久的中國茶文化面前,我們必須充滿自信,掌握其話語權。特別是純茶飲的功夫茶習俗,完全有實力、有底氣,引領世界茗飲潮流,讓21世紀成為中國茶的世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勢不可當。我們舉國上下,團結奮進,共圓中國夢。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正迎來全面?zhèn)ゴ髲团d。古老的中國茶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必將青春煥發(fā),迸發(fā)出更為神奇的魅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