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溫暖中醫(yī)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樹。 ■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們分享了一些感染后止咳化痰的思路,以及對應(yīng)的調(diào)理方法。 有朋友留言說,我不咳,但就是痰多,而且這個痰不是很好咳出來,這可如何是好? 今天這篇文章針對痰多的問題詳細講一講。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痰?這事兒說起來也簡單,肺為貯痰之器。如果本身就是痰濕體質(zhì),再加上外邪這么一攪和,就會表現(xiàn)出痰多的癥狀。 這個藥以祛痰為主,兼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它的名字叫咳喘順丸,是個中成藥。 同樣是痰,有些是寒痰,有些是痰熱,既有寒又有熱,或者當我們分不清寒熱的時候,它可以派上用場。 咳喘順丸:紫蘇子、陳皮、半夏、款冬花、瓜蔞仁、魚腥草、杏仁、茯苓、桑白皮、前胡、紫菀、甘草 茯苓、半夏、陳皮、桑白皮、魚腥草是主力隊員,主要作用是化痰,陳皮、半夏性溫,魚腥草、桑白皮性寒,茯苓性平,沒有明顯的寒熱傾向,總得來看,勢均力敵。 杏仁和蘇子作為接下來要上場的隊員,代表著另一種思路:宣降肺氣。 通過降氣,肺里的痰也會被帶走,然后再借助瓜蔞仁油潤的特性疏通腸道,因為痰濕要排出去,要向身體借條通道,就是我們的腸道。另外,肺氣宣降的同時也能確保腸道暢通無阻,因為肺和大腸相表里,有這一層關(guān)系在,痰濕外排更加名正言順。其實是給邪以出路的意思。 我們知道肺在中醫(yī)里是出了名的嬌氣,所以肺里有痰還會出現(xiàn)咳喘的癥狀,這個時候化痰的藥物往往會和止咳平喘的藥物連用,雙方聯(lián)手,快刀斬亂麻,快速地把問題解決。同時根據(jù)問題的輕重緩急,應(yīng)對起來也會有主有次,痰多的時候重在祛痰,咳起來很嚴重的,重心一般會放在止咳上,或者化痰、止咳平分秋色。 在這個配伍里化痰是主要的,止咳是次要的。那么,款冬花、紫菀、前胡作為止咳的部分,不能說無關(guān)緊要,至少不會喧兵奪主。 最后用甘草調(diào)和諸藥。 前面提到,同樣是痰,有些是寒痰,有些是痰熱,白痰代表著寒,中成藥有蘇子降氣丸,黃痰代表著熱,有清氣化痰丸。還有一種痰有白有黃,像這種情況,分不清是寒還是熱,可以考慮咳喘順丸。 類似的中成藥還有麻芩止咳糖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