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x.zjol.com.cn 紹興頻道 2013年04月25日 把晚清紹興名士陶浚宣譽為“紹興的張之洞”,是紹興文史專家裘士雄首先提出來的。張之洞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著名人物,他在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先后成為清流健將、洋務(wù)殿軍、新政主角,對晚清政局的變化、抵御列強的勝負、近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新型教育的創(chuàng)辦、中西文化的交融等,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裘士雄認為,陶浚宣作為著名的園林藝術(shù)家、教育家、維新改革家和書法家,對于近代紹興的影響正如張之洞之影響近代中國,因此稱陶浚宣為“紹興的張之洞”應(yīng)該是很貼切的。 陶浚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文沖,號心云、稷山,別署東湖居士、稷山居士,室名稷山館、通藝堂,會稽陶堰人。據(jù)陶浚宣自稱,他是東晉“陶淵明第四十五代孫”。陶浚宣排行第八,其兄弟陶方(伯英)、陶在銘(仲彝)、陶祖培(少員)、陶方琦(子珍)、陶在儀(公威)、陶在寬(七彪)、陶在恒(南常)等,均名噪一時。 據(jù)《會稽陶氏族譜》(清光緒癸卯重修)載:“(陶浚宣)同治丁卯并補行甲子科副榜,光緒丙子科舉人,丁丑考取覺羅漢教習(xí),以知縣用。丙戌會試,挑取譽錄方略館,議敘同知,升用知府,遞升道員,加三品銜,賞戴花翎。”后應(yīng)粵、鄂兩省主政者之聘,先后在廣東廣雅書院、湖北志書局主持工作。他目睹和痛感清廷統(tǒng)治的腐敗、黑暗,中年后便無意仕途,毅然回鄉(xiāng)。他曾在福建漳州開過煤礦,在紹興城東白米堰設(shè)立絲廠,皆喪其財。 陶浚宣是紹興東湖的建造者。光緒二十二年(1896),陶浚宣以其特有的眼光看中了箬山半壁殘山剩水,他拿出為官數(shù)年的薪俸和書法潤筆所得,又從陶在寬、陶在銘等族人那里獲得資助,共籌集銀洋8000元,在箬山北麓沿古運河筑堤二百余丈,并在堤之北側(cè)砌以圍墻,堤上雜種女貞、垂柳和干葉桃花等。在保留前人遺存的奇特的陶公洞、仙桃洞等勝景的基礎(chǔ)上,他還利用采石形成的峭壁、水塘,構(gòu)思巧妙地營建了稷壽樓、揚帆舫、聽湫亭、飲淥亭、香積亭等樓臺亭榭和霞川橋、秦橋、萬柳橋等造型各異的津梁,恰到好處地壘疊假山等建筑小品,在摩崖和各種建筑上鐫上眾多的石刻、楹聯(lián),……終于在清光緒二十五年將這一常人不屑一顧的廢石宕建成為美輪美奐的園林藝術(shù)精品——東湖。 陶浚宣是紹興近代教育的首倡者。在營建東湖的同時,陶浚宣還籌辦新式學(xué)堂。清光緒二十五年,陶浚宣將其侄孫陶成章早年任過教的東湖通藝義學(xué)改為東湖通藝學(xué)堂,設(shè)置史、子、算、譯四齋(系、專業(yè)),禮聘孫翼中、謝震、陳威、壽孝天、陳燮樞、周作人等兩浙飽學(xué)之士到校教授國文、算學(xué)和英文等。竺可楨、劉大白、陳儀、陳彭年等早年均在此求學(xué),后來都成了近現(xiàn)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之后陶浚宣又創(chuàng)辦了東湖法政學(xué)堂及東湖醫(yī)院。 陶浚宣一生最大的亮點,是他在1907年夏“秋案”發(fā)生后的所作所為。在清廷預(yù)備立憲的情勢下,浙江巡撫張曾敭、紹興知府貴福將尚未舉事的女革命黨人秋瑾“就地正法”,激起江浙輿論一片嘩然。民間輿論堅持以憲政精神為思想武器,抨擊浙江和紹興官府處理“秋案”的種種作為,使其窮于應(yīng)付,以致貴福之流身敗名裂。而它的發(fā)起者和有力推動者就是陶浚宣。“秋案”發(fā)生后不久,陶浚宣奮筆疾書,以“紹興合郡紳、商、學(xué)界公啟”的名義和方式,發(fā)表約5000余字的《駁浙撫致軍機處電》,指斥浙江巡撫張曾敭草菅人命,枉殺無辜。手稿今存浙江圖書館。陶浚宣原為清政府同一營壘中人,在清廷大開殺戒的腥風(fēng)血雨之中,他敢于仗義執(zhí)言,抨擊張曾敭、貴福的“草菅人命”、“破壞立憲”,這是相當(dāng)難能可貴的。 陶浚宣工書法,是晚清碑派名書家。早年即以書法聞名鄉(xiāng)里,后更名重一時。上自秦漢,下迄六朝,無所不學(xué),每臨一碑,輒至數(shù)千百遍,臨池之勤,自幼至晚年,不輟寒暑。真草篆隸皆精,尤工魏書,筆力雄勁,筆法壯麗,求其書者絡(luò)繹不絕。其北魏碑體書法,與趙之謙齊名當(dāng)時,享名后世。翁同龠禾深服其書,持手書相邀,并申明“免去官禮,彼此輕衣小帽相見”。梁啟超亦甚為推重。陶浚宣的作品已多破壞散失,今蘇州寒山寺“寒山拾得”碑刻為其手跡。光緒時所鑄銀元、角子、銅元上“光緒通寶”模字,亦為其所書。同時他又工詩文,但所著多未刊印,著名者有《百首論書詩》、《稷山讀書樓日記》及《稷廬文集》。 來源: 紹興縣報 作者: 編輯: 徐和 |
|
|
來自: 陶成熙 > 《歷史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