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為人力車夫義演 在一九一八年的冬天,梅先生在北京聯(lián)合了歐美慈善家,借東城的平安電影院舉行一次公演,目的是籌款給北京城里的許多人力車夫建筑休息所,以避嚴(yán)寒的風(fēng)雪。這一件事頗有為勞動人民服務(wù)的意義,而于京戲向外推展的運動也頗有協(xié)力之處。他的動機自應(yīng)加以敘述。 從前歐美人都看不起中國人,更不屑看中國戲。自從民國初年,總統(tǒng)府或外交部常有招待外賓的堂會戲,梅先生的戲開始被東西洋人所注意,他們才知道中國戲并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種形象,尤其是梅先生的戲,更博得他們的贊美。而且都很希望梅先生能到東西各國去表演,好讓各國人對于中國戲也有新的認(rèn)識。經(jīng)他們這樣揄揚以后,梅先生每次登臺,東西洋人也常去看戲。外國的戲曲家、音樂家和新聞記者也常去訪問梅先生,梅先生也開始和外國人有了社交上的接觸。 在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間,僑寓北京的外國人,雖對梅先生的戲已有認(rèn)識,而在中國以外的外國人,則仍多隔膜。那時,倫敦的中國使館里有一位曹君——我的一個朋友——寄給我一本sketch雜志,內(nèi)中刊登梅先生和姚先生合演《天女散花》的照片。我看見照片底下的說明,除了敘述梅先生所扮的是“散花”的天女,歌舞怎樣美妙而外,竟硬說姚先生扮的花奴是一只小腳。我當(dāng)時曾馬上寫封信寄給曹君,請他轉(zhuǎn)告,加以更正。可見外國人對于中國戲是怎樣的曲解了。 在一次宴會席上,大家談到北京的社會情形,有幾位外國太太說起北京城里許多人力車夫的生活狀況,梅先生就提議說:這些勞苦大眾,在冬天嚴(yán)寒風(fēng)雪之中,或夏天烈日炎威之下,流浪街頭,沒有地方歇腳,最是痛苦。我們大家想法子籌些款,替他們在馬路上建筑幾處休息所,讓他們可以稍得便利,好嗎?那些太太小姐們,大都是北京城里許多外國資本家們的眷屬,外國資本家到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家,目的無非是再怎樣博取利潤,企圖侵略。而他們的眷屬卻多閑居無事,也都想在社會上做一點事,出出風(fēng)頭,聽見梅先生這樣說,大家附和。決定合組一個中外慈善會,借東城的平安電影院,演中外戲劇各一出,所賣座款全數(shù)提充人力車夫休息所的建筑費用。 
 梅蘭芳、姚玉芙《天女散花》 就在一九一八年的一個冬夜,這一件中外合辦的義務(wù)公演在平安電影院實現(xiàn)了。外國人所演一個戲叫做《棕色糖》,我去看時已快演完,嘰里咕嚕,不知所云。大概是那些“馬丹姆”和“尖頭□”等新排的一個話劇,登臺的角色都是阿瑪特(非職業(yè)的演員,相當(dāng)于我國的票友),在他們看來當(dāng)然是精心結(jié)撰的佳作。接下來就是梅先生的《天女散花》。梅先生一出臺簾,臺下的中外觀眾掌聲轟雷,表示非常熱烈的歡迎。那時東長安街的平安電影院是外僑的一所高等娛樂場,平日除放映歐美電影外,只演歐美的戲劇或舞蹈,看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僑寓北京的歐美資產(chǎn)階級(日本也有),中國人很難得去光顧。中國的戲曲在那兒出演,更是破天荒的一件事,而梅先生的戲在那兒受到那樣的歡迎。梅先生那天晚上除義演外,還捐了現(xiàn)洋一百元。 這一夜還有一個小插曲。慈善會的一位委員,也是一位“馬丹姆”,請梅先生送給他一張本裝照片以作紀(jì)念。梅先生就派了一位工友去到家里拿照片,等拿來之后,卻是一張扮演《天女散花》的戲裝像。梅先生只好對那位委員說,改天給他送去,而把這一張戲照托旁邊一位朋友題了款式,上款是“中外慈善會紀(jì)念”,下款是“梅蘭芳”三字,題好后交給會里另一位委員,當(dāng)場拍賣。于是,散戲后就有一個人拿著照片上臺,向大家說道:這是今晚梅蘭芳先生所演《天女散花》的一張照片,現(xiàn)在拿出來拍賣沖捐。臺下的觀眾頓時五塊錢、十塊錢、十五塊錢,紛紛喊出了價目,最后一直喊到五十塊錢成交。這樣,又多出一筆捐款,出五十元賣這張照片的是比國公使館里的一個職員。他買到之后非常得意,他說這張照片我是志在必得。原想預(yù)備以五百元來競爭的,沒想到只花五十元就已到手,真是幸運。但是他沒有想到,這一張照片,到前門外太芳照相館去買,只要花八毛錢。他花了五十元買來,已經(jīng)增加了好幾十倍的價錢了。 這一次公演以后,僑京的外國人對梅先生的戲,更有了良好的印象,因而對于中國戲也不再輕視,梅先生每次露演,外國人(包括日本人在內(nèi))去看的也更多了。至于因這次公演而建筑起來的好幾處人力車夫休息所,給一般社會一個新鮮的觀感。東城王府井大街是中外人常常經(jīng)過的要道,那兒一座人力車夫休息所,中外人走過時,都不免看上一眼,而想到梅先生創(chuàng)辦的熱心。 
 梅蘭芳《游園驚夢》 又過了一年,到了一九一九年秋冬之交,人力車夫休息所,有的地方需加修理,有的地方需加添筑。梅先生又于這一年的十一月,聯(lián)合余叔巖妍、王鳳卿、陳德霖、俞振庭、程硯秋、姚玉芙、姜妙香、錢金福、裘桂仙、王長林等好幾十位著名藝人,在新明戲院義演一晚。梅先生自己除演昆曲《游園驚夢》外,還反串了一出小生戲《轅門射戟》,余叔巖先生演《托兆碰碑》,陳德霖、王鳳卿、裘桂仙三先生合演《二進(jìn)宮》,程硯秋、姚玉芙兩先生合演昆曲《琴挑》。他們許多人先期在報紙上刊布啟事一則,說明這一次義演是為了援助北京城里的人力車夫。人力車夫到了冬天沒有休息所,往往在街頭露宿,風(fēng)勁天寒,竟有凍死的,所以籌款給他們添筑休息所。又這一次的義演不但登臺的許多好角都是純盡義務(wù),就是場面上吹笛子的陳嘉樑先生、拉胡琴的如茹萊卿先生、王少卿先生、打鼓的杭子和先生等,也都是一個錢也不拿,都向梅先生等看齊,這的確是梨園行為勞動人民服務(wù)的一件事,而也是由梅先生首先提倡起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