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近代史上,無數(shù)的風云人物站在時代的浪潮上攪弄風云,若論起誰是近代史上起點最高的人,張學良任第一,恐怕沒人敢認第二。 就連末代皇帝溥儀也只是繼承了一個內(nèi)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清王朝而已,可是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給他留的東北財稅豐富,政權穩(wěn)固,兵多將廣,甚至還有一定的工業(yè)體系。對于張學良來說,這都是足以讓他步步高升的東西。 當然,少帥在繼承了這些東西之后也為中國的歷史進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比如說他促成了東北的改旗易幟,推動了歷史的進程,融合了時代大勢的發(fā)展,而且他支持、主張買賣新型武器,購進飛機,以及援助我黨等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張學良 作為新舊時代交替的人物,張學良在時代的浪潮中結識了許多人,比如說清朝的一些王公大臣亦或是皇家人物,據(jù)后續(xù)可考的歷史表明,張學良曾與溥杰的交往比較密切,溥杰也曾經(jīng)多次想要加入張學良的東北軍中。他與溥儀也多有往來,甚至還和他同桌吃過飯。 只不過那時候的溥儀手中沒有任何實權,只是偽滿洲國的一個皇帝傀儡,可是少帥卻是手握奉系大軍的司令,因此,他們二人之間曾經(jīng)有過不少趣事。在晚年,張學良曾經(jīng)談起他的朋友溥儀時曾經(jīng)說:“我若是共產(chǎn)黨就干掉他。”
溥儀 那么,張學良為何會這樣說?溥儀做了什么讓張學良如此憤恨呢? 世代交替的扭曲人物溥儀一個傳奇的歷史人物,也是一個無奈的時代悲劇人物。他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末代皇帝,還是整個中國帝制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就像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命運多舛。 1908年的北京寒風刺骨,11月14日,郁郁寡歡的光緒皇帝在驚懼中駕崩,慈禧太后將早已準備好的政治人物溥儀推了出去,年僅三歲的孩子正式踏入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成了偌大中國的帝制皇帝。
溥儀 只是他這個至尊之位只做了三年,1911年的武昌起義波及了整個清皇宮,六歲的小溥儀不知何為長槍短炮,他只是握著手中的玩具開心不已。整個朝廷被袁世凱把控,內(nèi)閣總理的頭銜讓他做起了皇帝的大夢。 就這樣,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他并沒有如最初的那樣繼續(xù)將革命之路走下去,1912年,裕隆太后頒布皇帝退位詔書,剛滿六歲的溥儀一夜之間成了平民,客氣一點來講叫“末代皇帝”。 六歲的孩童是無法感知世界大勢的跌宕起伏,袁世凱允許他可以繼續(xù)居住在紫禁城,并且保留皇帝的尊號,政府以及外國君主也對他禮儀相待。只可惜袁世凱沒有忍住想當皇帝的癮,他在當了所謂的皇帝了幾十天后就從那個高位上退了下來。
幼年溥儀 1917年張勛復辟,溥儀重新登上帝位,恢復年號宣統(tǒng)。但是在11天之后,段祺瑞的大軍進軍到了北京城。在第12天,溥儀再次宣布退位,那一年他還不滿12歲。 1924年第二次奉直大戰(zhàn),馮玉祥突然殺到了北平,趕跑了溥儀,他從一個末代皇帝真正地成了一無所有的平民。 對于馮玉祥殺到北京這件事情,各路軍閥各有心思,而18歲的溥儀逃亡的地方也正是他人生的轉折點——日本公使館。在那里的他享有的優(yōu)待并不比他從前在紫禁城享有的少,當然,日本人也不可能憑空對這樣一個無能的末代皇帝做慈善,他們必得榨干他身上的剩余價值。
馮玉祥 從1925年開始,溥儀就先后居住在天津租界的張園和靜園,而這時候的他心里想的就是“復國”二字。雖然西方教師曾經(jīng)進入過紫禁城,教導過溥儀的起居生活,但他看不清世界大勢。他只是表面化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頻頻出入各種社交場所。 進入大眾視野的溥儀十分自在,因為他發(fā)現(xiàn),原來離開紫禁城之后還有這樣一番天地,于是他在這些社交場所中更加容易得水。 與此同時,他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當他每次去一個地方,所在地方的軍閥都會對他客客氣氣,但是這些客氣也僅僅維持在叫他一聲皇帝陛下或者請他吃幾頓飯,抑或是送他幾件東西而已,比如說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就曾經(jīng)處置了他的老家紫禁城,把那些瑰寶變賣之后還分了一半給溥儀,用作他的日常生活費。
溥儀 溥儀對此很是感激,他覺得張作霖對自己還算是不錯,因此他對張家人也有好感,那時候張學良學成歸來,已經(jīng)是奉系軍閥中的三軍少帥。一個是突入政治舞臺的末代皇帝,一個是新興軍閥的熱血青年,兩個人在一起產(chǎn)生了奇怪的化學反應,但是溥儀對張學良確實很感興趣。 當時普儀正在天津日本租界的張園居住,還設了一個行宮處事,他自己仍以宣統(tǒng)皇帝的身份自居,那時26歲的張學良卻已經(jīng)是意氣風發(fā)的三軍少帥,因此他們二人時常有往來,少帥也曾經(jīng)到張園與溥儀見面,但也只是普通的寒暄,并沒有任何政治性目的。
張學良 有一次少帥正在飯館吃早餐的時候,溥儀也前來用餐,兩個人便交談了一番。對于溥儀,張學良自然是瞧不上的,他張口就是:“你肯不肯到南開大學去讀書,做一個平民,把你的身上的那些皇帝袍子脫掉,把身邊的那些封建老臣辭掉。如果南開你不愿意去,我勸你到外國去讀書,而且你現(xiàn)在的影響力還很大,將來競選中國大總統(tǒng)也可以。如果你今天還是皇帝老爺?shù)囊惶祝傆幸惶彀涯愕哪X瓜子耍掉?!?/span> 偽滿州國的傀儡皇帝思想先進的少帥一針見血指出了溥儀的弊病以及他以后的人生路徑,若是他把少帥的話聽進去,那么溥儀或許真的會走上一條嶄新的從政之路,只可惜那時候的溥儀被日本人忽悠得不輕,心里想的都是“復國”二字。更重要的是,他已經(jīng)和日本人正式牽上線了。
溥儀 其實早在溥儀被馮玉祥趕出北京的時候,他已經(jīng)被日本人盯上了,可以說,日本人盯上他也是謀劃已久的事情,他們那時看到溥儀流落各大軍閥、公館里的身影時,便在報紙上大幅報道。日本人在報紙上的措辭十分可笑,用的都是“同情皇帝”這樣的詞眼。 當這樣的輿論落在溥儀的眼里時,他發(fā)覺日本原來可以作為朋友的,因此他便動了想和日本聯(lián)合在一起復國的心思。就這樣,他一步步地跳入了日本人的圈套之中。 和日本人媾和是張學良最討厭的事情,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以及其陰謀的手段在沈陽的皇姑屯車站炸死了張作霖,企圖在混亂局面之中把中國東北地區(qū)奪走。日本人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和張作霖周旋多年后發(fā)現(xiàn),張作霖是一個老奸巨猾的人,他能夠在日本和俄國之間斡旋多年并且全身而退。
張作霖 因此,關東軍已經(jīng)不再有能力和張作霖周旋,他們的耐心已經(jīng)被消耗得一干二凈,同時日本人也意識到,只要張作霖在東北當家,那么關東軍就別想輕輕松松得到東三省,于是他們用了最粗暴的手段干掉了張作霖,這激起了他兒子張學良以及奉系所有軍隊的憤怒。 對于日本人,張學良是毫無好感,在張作霖沒死的時候,張學良的日本好友曾經(jīng)向他提意見:“也可以和日本人合作,為東三省共同謀發(fā)展”。那時候的張學良便十分惱怒地拒絕了,他一直覺得日本的狼子野心必定會傾覆整個東三省。 果不其然,張學良并沒有料錯,他們對自己的父親下手了。但那個時候,溥儀在做的事情踩到了張學良的雷點上。
張學良 1931年,日本人兵不血刃占領了東北之后,溥儀在日本人的接應下從天津趕往了東北,成了日本人在東北的滿洲國的代言人。他們之所以這么做,就是生怕自己的侵略行為會得到列強們的指責和不滿,所以才搞出了這么一個偽滿洲國來粉飾。 對于張學良來說,我最傷心落魄的時候,正是你最得意風光的時候,我的父親死在日本人的手下,而你卻被日本人奉為座上賓,這不能不讓他恨得咬牙切齒。在1932年~1934年期間,溥儀成為東三省政治上最高的人物,只不過他手中并沒有握有實權,而且日本人也沒有將他當做皇帝。
溥儀 在1934年之后,日本人對溥儀越來越看重,他們便為他舉行了一個登基大典,說是登基,只不過是弄了一個破土臺子,那些還沒有割掉辮子的老臣擁護溥儀走上“大寶”帝位。 從那之后,溥儀在滿洲國的身份由執(zhí)政變成了皇帝,一直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他一直保持著這個身份未曾變過。 張學良為何不推崇溥儀在偽滿洲國,溥儀是最高代言人,日本人利用他的身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他們將東北三省化為自己的私域,公然和中國軍隊開戰(zhàn)。這讓張學良恨得牙根兒癢癢的,日本人這樣做也加速了分裂中國步伐。
張學良 當時我黨正蘇區(qū)的鬧革命,帶領農(nóng)民們反抗日本侵略者,但是溥儀作為一個中國人并沒有推動歷史大勢向前發(fā)展,反而是逆歷史潮流而為,坐上了這個沒有實權的空架子帝王位置,這不得不讓人唏噓。在晚年的時候,張學良提起來溥儀仍是不十分不解,并且他的語氣中還帶有著一些不屑。 早年時他和溥儀相見的時候就對他那些老套的行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十分厭惡,他屢次勸解溥儀,可以去讀一些新世紀的書,學習一些新知識,甚至將來可以走上一條新的從政之路,但可惜的是,溥儀那時仿佛自身還未開化一般,仍然選擇了復國。在眾多的軍隊中,他選擇了對中國人民傷害最深的日本侵略者。
1932年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地區(qū)建立滿洲國 因此不管從張學良的私人感情上來說,還是從國家的層面來說,溥儀的選擇都是最差的那一個,日本人是絕對不能觸碰的禁區(qū),但溥儀不僅觸碰了,還為他們做了多年的代言人。 嚴格地來講,溥儀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他既希望日本人幫助恢復帝制,又希望自己能夠掌握大權,利用日本人。只可惜自小生在皇宮,長在皇宮,流落在各個軍閥里的溥儀并沒有改天換地的能力。 何況在那個時代里,誰有軍權誰是老大,權力永遠與實力掛鉤。人有多大實力就會有多大權力,像他這種沒有權利的人無疑只能成為傀儡。因此他雖在滿洲國執(zhí)政,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需要日本人點頭,當然,除了他的私生活。但他的私生活也是需要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如果超出范圍內(nèi),日本人照樣不許。
1934年溥儀就任偽滿洲國皇帝 有一次溥儀帶著兩個妹妹去逛政府,在結束之后,他又帶了妹妹們?nèi)チ似渌牡胤?,可是他們剛剛出了政府大門,日本軍隊便活動了起來。 因為被日本人一向看管起來的溥儀竟然沒有報告出行的路程就離開了,大量的日本憲兵開始尋找,找到之后日本人便強行將他們幾個人帶了回去,此后并對他嚴加看管。所以說,他雖然名為偽滿洲國的皇帝,但實際上卻只是一個空殼子罷了。 相比于手握三軍和無數(shù)財寶又風流無敵的張學良,溥儀不像一個真男人,更不像一個站在時代浪潮上攪弄風云的歷史人物。那時候的少帥雖然沒有什么大本事,甚至在某些小事上也做了一些錯誤的決定。 但他擁有了那個時代最值錢的東西——軍隊,金錢以及話語權,甚至連蔣介石都將張學良數(shù)次拉攏以做寵幸。
張學良與蔣介石 對標溥儀,張學良簡直就是民國時代最閃亮的青年才俊,而且他看不上溥儀還有另一種原因,那就是溥儀明明已經(jīng)在被時代推著向前走,卻仍然在向后看。 張學良曾和溥杰的弟弟溥杰接觸過,溥杰一直要求進入東北軍生活,張學良對其欣賞不已,他認為溥杰作為皇家子弟卻有著向前走的欲望,這是他十分欣賞的??墒卿邇x卻一直倒行逆施,做出的事情每每令張學良不解便罷還讓他深以為恨,恐怕這就是張學良不認可溥儀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在晚年時候說:“若我是共產(chǎn)黨就殺了溥儀?!?/span>
晚年張學良 因為他知道,共產(chǎn)黨在建黨之初的綱領就是反帝反封建,溥儀不僅占了“恢復帝位”還占了“想封建”,所以他站在共產(chǎn)黨人的立場上有此發(fā)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