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處處寶藏的三晉大地,有這么一個城市: 它擁有山西的三大世界遺產(chǎn)之一;憑借5539處不可移動文物,以及6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總量,居全省首位。 但說起它的名字,很多人或許都沒聽過,它就是晉中。 ![]() 圖/窮游Biu主 Fanta在路上 第一次跟朋友聊起晉中,她以為說的是山西中部,畢竟相對于我們常說的晉北、晉南地區(qū),晉中確實容易被解讀錯誤。其實也有晉中地區(qū)的說法,晉中地區(qū)主要包括四個地級市,太原,呂梁,陽泉,晉中。 或許你沒聽過晉中,但一定聽過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所在的平遙縣就隸屬于晉中市。 ![]() ![]() 圖/窮游er 讀書康 平遙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山西的三大世界遺產(chǎn)之一,并且是唯一的古城級世界遺產(chǎn)。 ![]() 圖/窮游er XIANG翔哥 ![]() 圖/窮游er 讀書康 在這座晚清的中國金融中心之城,處處可以感受到晉商文化氣息,它也被稱為一本“活著”的歷史教科書。 ![]() ![]() ▲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yè)務的私人金融機構(gòu),以“匯通天下”著稱于世。圖/窮游er XIANG翔哥 除了平遙古城,晉中還深藏了許多有意思的地方。 雙林寺—“民間造像的登峰造極之作” 在去山西平遙古城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雙林寺的存在,其實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時,以“一城兩寺”為清單共同申報的。 “一城”指的是平遙古城,“兩寺”就是雙林寺和鎮(zhèn)國寺。 ![]() 圖/窮游er 讀書康 和人潮熙熙的平遙古城相比,古城之外的這兩座寺廟,卻鮮有游客到訪。 雙林寺由于始建年代久遠,難以考證,不過寺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姑姑之碑“記載說,寺廟是在北齊重修的,所以其創(chuàng)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從北齊算起,雙林寺至今也已歷經(jīng)一千四百多個歲月了。 ![]() 圖/窮游Biu主 Fanta在路上 “雙林”之名取意于佛經(jīng)《涅盤經(jīng)》中“雙林入滅”之說,意為佛祖如來涅盤功成之地。 ![]() 圖/窮游er 讀書康 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 ![]() 圖/窮游er 讀書康 尤其是現(xiàn)存的兩千多尊彩塑,可以算說是國寶級的藝術(shù)珍品,每一個雕像都充滿著活力與美感,令人心生感動。 ![]() ▲釋迦殿內(nèi),主佛釋迦牟尼佛端坐在須彌寶座上,膚色紅潤、體態(tài)豐滿,面容慈祥而莊嚴。圖/窮游er XIANG翔哥 釋迦殿的主佛背后亦有一尊渡海觀音像,佛像安定從容,目視前方。 ![]() 圖/窮游er XIANG翔哥 千佛殿內(nèi)彩塑的約五百余尊,占全寺彩塑的四分之一。 ![]() ![]() 圖/窮游er XIANG翔哥 菩薩殿中的千手觀音,端麗而又靈動。 ![]() 圖/窮游er 陸馬克 這些彩塑形神兼?zhèn)?,藝術(shù)價值極高,堪稱“民間造像的登峰造極之作”,能夠完好保存至今,實乃藝術(shù)史一大幸事。 鎮(zhèn)國寺—“萬佛殿”是中國僅存的幾座五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一 鎮(zhèn)國寺于雙林寺一北一南,遙相呼應。 鎮(zhèn)國寺建于五代時期,為中國僅存的幾座五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一,堪稱“千年瑰寶”。 ![]() 圖/窮游Biu主 Fanta在路上 萬佛殿造型很是獨特,平面近于正方形,斗拱的總高超過了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殿頂形如傘狀,非常罕見。 ![]() 圖/窮游Biu主 Fanta在路上 1997年,鎮(zhèn)國寺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 圖/窮游Biu主 Fanta在路上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于晉中祁縣喬家堡村,是清代著名的晉商喬致庸的宅第。 喬家大院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筑群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 ![]() 圖/窮游er 茱妮 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shè)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共有19進大小不一的院落,共涵蓋了6個大院、20個小院以及313間大小廂房。 ![]() ![]() 圖/窮游er 茱妮 各個小宅院都是單坡向內(nèi)傾斜的屋面,向內(nèi)傾斜的屋面一方面可以將雨水導向院內(nèi),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 ![]() 圖/窮游er 茱妮 房屋頂背后的高墻面對著院外,不僅氣勢恢宏,還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 ![]() 圖/窮游er 茱妮 院內(nèi)磚雕、木刻、彩繪,到處可見,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無不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藝水平,被譽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綿山—“寒食節(jié)”的由來 綿山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條支脈。 ![]() 圖/窮游er 藍芷 綿山也叫介山,說到這,就不得不說一個人—介子推。歷史上“寒食節(jié)”的由來也與他有關(guān)。 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余年,曾在饑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重耳當上晉國國君后,介子推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 ![]() ▲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圖/窮游er 藍芷 重耳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當時綿山所在的陽縣改為介休縣,并于清明節(jié)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jié)”。 綿山景色秀美,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佛教禪林。 ![]() ▲正果寺 圖/窮游er 藍芷 ![]() ▲大羅宮 圖/窮游er 藍芷 祆神樓 —山西四大名樓之一,中國乃至世界上惟一保存的一處祆教建筑 祆(xiān)神樓,山西四大名樓之一,也是最特別的一座,始建者為宋代名臣文彥博。 ![]() 圖/窮游Biu主 馬且停 祆神樓據(jù)說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惟一保存的一處祆教建筑,這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頂轉(zhuǎn)頂結(jié)構(gòu)的樓閣,平面呈凸字形。 ![]() 圖/窮游biu主 炎無惑灬 祆神是中國隋唐時期比較流行的宗教之一,產(chǎn)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西亞地區(qū),也有說它其實就是波斯帝國時代的拜火教。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所在的“明教”,其前身就是古波斯的拜火教。 ![]() 圖/窮游Biu主 馬且停 在祆神樓屋脊上一排排紅黃藍綠的精美琉璃構(gòu)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身著胡人裝飾的祆教徒。 祆神樓的佇立讓我們看到了,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土地上,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根發(fā)芽得以存在。 介休后土廟—“驚艷絕倫的琉璃杰作” 后土廟可以說是一些人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tài)順帶看的一處建筑,結(jié)果卻被驚艷到。 ![]() 圖/窮游er 且聽蝎吟 這是一處道教廟宇,位于介休老城的西北角,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后土”一詞,指的是“大地母親之神”——地母,后土廟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和期待,對豐收的企盼與渴望。 ![]() 圖/窮游er 且聽蝎吟 介休是中國琉璃之鄉(xiāng),后土廟則是介休琉璃的巔峰杰作。 ![]() ![]() 圖/窮游er 且聽蝎吟 廟宇內(nèi)的各處琉璃制品工藝精湛,歷久色澤不衰,碧綠、金黃、孔雀藍交相輝映,燒造技術(shù)和造型藝術(shù)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 圖/窮游er 且聽蝎吟 靜升王家大院—“中國古代十大豪宅之首” 靜升鎮(zhèn)坐落在綿山腳下,依山傍水,一條大街橫貫東西,鎮(zhèn)上有一處名聲極大的民居建筑群—王家大院。 ![]() 圖/窮游er 陸建華攝影 雖然王家大院的名氣不如喬家,但建筑格局更為豪邁大氣,不然也不會有“王家歸來不看院”的說法。 “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依山而建的王家大院氣勢宏偉、大院歷經(jīng)明清兩朝建造而成,五巷六堡一街,院院相連,堡墻環(huán)繞,面積達25萬平方米,比北京故宮的面積還大得多,被人們稱為“中國古代十大豪宅之首”。 ![]() 圖/窮游er 茱妮 目前開放的兩個建筑組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尚不足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 圖/窮游er 茱妮 王家大院有著“中國民居藝術(shù)館”的美譽,這里的每一處石雕無不生動,每一塊木雕無不精美,細節(jié)之處,都蘊含無限美好寓意。 ![]() ![]() 圖/窮游er 茱妮 王家大院的主人靜升王氏,是太原王氏的后裔,也是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都說“富不過三代”,而王家自元代遷居靜升以來,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間鼎盛八代,歷時450余年。 ![]() ![]() 圖/窮游er 茱妮 其世代居住的王家大院不僅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qū)民居的典范,更是晉商五百年興衰史的見證。 正如一幅對聯(lián)上所寫:“六百年詩禮傳家 令天下豪門望族失顏色,五千間瓊樓遺世 為華夏民居寶庫鑄輝煌”。 榆次老城 —“山西十大古城”之一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戰(zhàn)國時期,史書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記載。 榆次老城是隋朝的時候,在漢城舊址上修筑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山西十大古城”之一。 歷經(jīng)千年風雨的古城散發(fā)古樸的美感,城內(nèi)存有城隍廟、縣衙,書院、孔廟等建筑,其中城隍廟是國保單位,也是全國現(xiàn)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并受到聯(lián)合國的捐款修繕。 ![]() 玄鑒樓是城隍廟的主體建筑之一,同時也是極具城隍文化的建筑,它集宋、元、明、清、民國各期的建筑風格于一體,曾被世界文化遺址基金會公布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100處建筑”之一。 關(guān)于山西我們也寫過不少篇章,卻總覺這里的瑰寶太多,無法一一詳盡。 或許是歷史的腳步在這片土地上停留過太久的時間,留下了滿城底蘊豐厚、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記得一個朋友去山西玩的時候回來感嘆說,“怎么這里處處是國保,那里也處處都是國保,沒點文化都不敢在山西玩了!” |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山西建筑(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