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威林厄姆,他于1983年于杜克大學獲得心理學本科學位,1990年于哈佛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至今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任心理學教授。2000年之前,其研究主要關(guān)注以大腦為基礎(chǔ)的學習和記憶方面;2000年至今,其研究主要圍繞認知心理學在基礎(chǔ)教育方面的應(yīng)用。 從序和導言中的介紹,知道了這本書是使用認知心理學知識來指導教學。作者說教育是建立在學生心智變化的基礎(chǔ)上的,了解學生的認知特征無疑會使教學更輕松或更有效。還提出重復練習的確對學習有好處,可它同時也會削弱動力。過度的重復會導致動力驟降,學生不再嘗試,那么學習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作者說,老師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學習全部心理學的知識,成為心理學的專家,他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摘要出來,讓廣大老師能讀完書就可以直接在課堂使用。因此這本書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每一章節(jié)后面都有“對課堂的啟示”板塊。我們作為一線教師,這個部分是需要重點閱讀、思考的地方。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其實我們很多一線教師也會經(jīng)常聊這個話題,但是我們的答案不外乎這幾類:“家長自己都不重視自己孩子的學習?!薄艾F(xiàn)在的孩子物質(zhì)條件好,不愁吃不愁穿。吃不了苦?!薄艾F(xiàn)在孩子都喜歡電視、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注意力不集中。”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是這么認為。然而通過這次的閱讀,我明白學生不喜歡上學真正原因并不是上面提及的我們茶余飯后討論的這些。 九個章節(jié),每個部分都和我們的教學息息相關(guān)。我感受最深的是這章節(jié),“為什么學生能記住電視里的所有細節(jié),卻記不住我們告訴他的任何知識?”這一章的認知學原理是: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要想教得好,你需要認真考慮你的作業(yè)實際上會讓學生想到什么(而不是你希望他們想到什么),因為那是他們會記住的事情。 書中給課堂的啟示是這樣: 第一,從學生會思考什么的角度重新審視教案。不是你希望他們思考什么,他們就能思考什么,需要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并確定學生會思考什么,這樣才能更好設(shè)計教學過程。 第二,慎用強奪注意力。直觀不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直觀的價值是為了學到抽象的知識,僅僅是為了吸引注意力的直觀是無效的,學生只會記住好玩有趣,卻不知道老師用這個直觀教他們什么知識。所以無論用什么直觀教具,最關(guān)鍵就是要和你要教他們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 第三,慎用探索性學習。學生思考的事情不容易預(yù)測,如果放任他們自主學習,他們可能會花時間在對大腦沒好處的方向上。 第四,讓作業(yè)帶著學生思考。如果一堂課的目標是讓學生思考一些內(nèi)容的意義,那么最好能讓他們不得不思考,這時候提前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wù)讓他們完成,會更有效。 第五,大膽使用助記術(shù)。對于一些無意義的知識需要使用助記術(shù),有時候有意義的事情助記術(shù)也是合適的。 第六,圍繞沖突備課。學習電影技巧,嘗試在開頭制造一個沖突問題,讓話題自然前進。所以備課時要逆向思維,從希望學生掌握的內(nèi)容開始,逆向思考它所提出的引人思考的問題。 心中一震,這不就是我們教師認真?zhèn)湔n的意義嗎?爭取每節(jié)課都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思考。所以,學生不喜歡上學的真正根源還是在于我們的老師。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老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每日閱讀專業(yè)書籍,讓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高。如果沒有讀這本書,我估計也還是認為學生不喜歡上學是家長的原因,是社會的原因。從不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假如我們的課堂生動有趣,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他們豈能不喜歡上學? 這本書值得反復閱讀,哪怕是每次只內(nèi)化一個原理,也是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多一種體驗。整本書是跟著讀書會讀完了,那接下來的這個學期自己該如何實踐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