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教學與研究》2017.1.
新疆和靜縣和靜高級中學 潘磊 郵編:841300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指出:“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薄皬娀瘜嵺`環(huán)節(jié),豐富教學內容,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qū)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教學內容可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學生生活關切的題材;時事政策教育、黨團活動、班級活動等也要與課堂教學建立互補關系。從而使課程的實施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形成網絡式的教學系統(tǒng),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span>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生活的科學,而生活是真實的,具體的。作為社會人文科學的思想政治課,其本質也是在于對生活真知的體現(xiàn)。高中生并不是空著頭腦進入學校的。在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之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感受了許多政治現(xiàn)象,比如商品交易、消費品市場等。這些生活體驗對他們的學習將會產生無法替代的影響。這些知識與生活經驗為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從教學主體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胡錦濤主席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者,他們在能動的自主的活動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同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趨向于獨立平等而不再是附屬依賴,這就為個人主體性的發(fā)揮提供了現(xiàn)實的社會條件。因此教育者應將學生置于生活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人格,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與做事的主體意識、自覺性,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自由選擇、能夠平等地發(fā)表自己意見、主動與老師和同學進行平等交往的機會,承認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能力、有感情、有自己獨特經歷的個體,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自覺地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及學會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教育者應從學生的全部生活出發(fā),尋找其中可能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方面,注意創(chuàng)設情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生活教育。 今天,網絡成為一種重要的媒體,也是當代中學生接觸外部、了解社會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對網絡的需要,引導學生科學、健康、有效地利用網絡。通過網絡思想政治課、網絡德育天地、網絡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網絡家長會、網上主題班會、網上心理咨詢、和網絡科技教育等多樣化的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通過自行操作電腦來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和鞏固,也可借助這一平臺平等、自由地與教師、同學分享交流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心得,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各項需要。 二、從教學目標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讀書的“巨人”,生活的“矮子”,這種人不是我們的培養(yǎng)目的。 在新時期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密切結合與自己日常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在校園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從而樹立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理想;并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便提高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為其健康成長和終身發(fā)展打下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基礎。因此,教育目標的制定要貼近受教育者的實際生活,避免理想化。一方面要克服傳統(tǒng)的單純式說教、填鴨式灌輸教育模式,避免出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平庸化之境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既要關注理想性和先進性、又要體現(xiàn)現(xiàn)實性和普遍性;既要關注學生的精神追求、國家利益,又要考慮學生的現(xiàn)實利益,以便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與當前的雙重目標。堅持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教,讓學生到生活實踐中去演習、操練,去感受、體驗,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的全面提升。 三、從教學方式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從教學方式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所謂“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緊貼生活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生活化的氛圍中自覺主動地把學習作為自己的一種生命需要。在實施走向生活世界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應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有效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將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內容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其構建最優(yōu)化的學習情境, 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理論知識真正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有效地實現(xiàn)了學生對政治理論的深刻理解,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育法也是一種效果顯著的政治生活化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實踐教育法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和檢驗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社會意識、思想道德素質。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比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可有計劃地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陜西作為享譽中外的文化大省,其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教育題材。師生共同設計一次從西安至延安的徒步行活動,重走長征路。從活動的策劃到準備再到實施,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不僅可以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增進師生間與生生間的情誼,也磨礪了大家艱苦奮斗的意志。踏訪革命先烈的足跡,再現(xiàn)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 四、從教學內容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從教學內容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所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指教育者應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從生活中挖掘出與學生的生命歷程相關的、為學生的生命需要的、能夠引起學生生命體驗的生活化教學內容。此外,教學內容還必須涉及到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發(fā)展的前沿動向,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能夠與時俱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因此,在教學中,教育者應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興趣養(yǎng)成和經驗獲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能,讓學生快樂地度過校園生活,并且受益終生。例如,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師可列舉這樣一個事例: 小沈是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境不是很好,母親失業(yè)在家,全家就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度日。當小沈發(fā)現(xiàn)身邊的同學都身著名牌時,也要求父母為他買一身價值七八百的名牌運動衣。母親拗不過,就拿出父親當月工資的三分之一為其買了新衣服。據(jù)此回答:1) 小沈的消費理智嗎? 2)消費受哪些因素影響? 3)他的消費屬于哪種消費心理、消費行為?現(xiàn)實中還有哪些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如何看待這些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4)中學生如何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同時結合現(xiàn)實生活展開討論。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政治課堂,結合科學的理論,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樹立起健康的消費觀,提高其參與社會的能力。 五、從教學評價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教學評價就是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做出的價值判斷。生活化的評價,強調課堂以外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把現(xiàn)實社會中的真實問題作為評價的基礎,強調學生實際經驗的獲得和教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適應。它是一種關注學生生活歷程,重視自身生活體驗和感悟,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在評價內容上,變單純知識評價為知行并重,過程結果并重的全面評價。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必須做到全面細致,既要評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又要評價其道德品行,既看重結果,又要重視過程。對此,教育者可以通過成長檔案袋、優(yōu)點記錄卡、師生談心本等途徑獲取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發(fā)展狀況的信息,以此對其的言行及心理狀況進行引導和評價。在評價主體上,由教師轉向全員,由單一轉向綜合?,F(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雙向的知識對流,而不是單向的灌輸。在教學過程中,既有來自教育者一方的評價,又要有來自學生一方的評價,既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又有生生之間的溝通,結合生生間、師生間的自評、互評、他評等多樣化的方式,使評價成為多主體間的交互活動。 總之, 離開生活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育,脫離生活實踐的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教學。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學生將其內化后再外化到日常生活中,在高尚情操和良好修養(yǎng)的支配下做出文明高雅的言行,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趙青英,張典兵 .《德育原理》[M].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0. [2]陳善卿,張炳生,辛國俊[M].生活德育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繼秀,江芳.《基礎教育專題解析》[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4]羅加興.走向生活世界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初探[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