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都是一些基礎性、常識性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平時的教學中發(fā)掘出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因素,根據小學生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素質。 (一)有一個創(chuàng)新的課堂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輕松上陣,敢想敢問,積極思維,對于學生正確的新的發(fā)現,要及時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如低年級學生學完表內乘法后,講算:6+6+6+4出現以下幾種算法:(1)6+6+6+4=12+6+4(2)6+6+6+4=6×3+4(3)6+6+6+4=6x4-2我先鼓勵學生,讓學生談出自己的理由,然后討論,集體評議,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各抒己見,興趣盎然,這樣就在教學的同時,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的信心更強了。 (二)鼓勵學生思考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他們時常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教學中,應該利用和保護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講到工程問題,有這樣一道應用題: ー段路長45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完成? 教材旨在通過此題解答,得出工程問題的一般解法,但二者如何過渡,怎樣轉化,需要教師引導和學生主動探索。 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極易列出算式45÷(45÷10+45÷、15)=6(天》。當學生說出算式后,教師主動設疑,讓學生將題中“45”米改為其他米數再計算,并將其結果進行比較,發(fā)現了什么?經過計算,學生發(fā)現結果還是6天時,就會感到奇怪,這就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時,教師因勢利導,簡化過程得出:1÷(1/10+1/15),續(xù)提問,“1”表示什么?總長度45米,去掉行不行?為什么?能不能解答?怎樣解答?一連串的問題之后,學生就會掌這類程問題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小結,應該深挖一步,讓學生繼續(xù)發(fā)現,說出算式的實質。(單位1包含了多少個1/10和1/15和)。 最后歸納,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思考題等形式,誘導學生多思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例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 某村修一條長2400米的水,兩個月修了全長的2/5,照這樣計算,幾個月可以修完? 要求學生至少用三種方法解答,在教師激勵下,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列出多種算式(1)2400÷(2400x2/5÷2)(2)1÷(2/5÷2)(3)2400÷[12400x(2/5÷2)](4)1÷2/5×2等等。此時,要求學生說明算理,通過比較找出最佳答案。 長期這樣訓練,多讓學生做一些思考題,智力題和腦筋急轉彎,都可以發(fā)掘學生智力,開闊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當然,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能高談論,應和教學中的方方面面相結合,隨時隨地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 
|  | 
來自: 格林書屋 > 《首藏網絡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