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
【宋】陸游
湖塘西去兩三家,杖履經(jīng)行日欲斜。
蹙蹙水紋生細縠,蜿蜿沙路臥修蛇。
旱余蟲鏤園蔬葉,寒淺蜂爭野菊花。
老去郊居多樂事,脫巾未用嘆蒼華。

這首七律詩描寫了鄉(xiāng)間的秋日美景。嘉泰元年(1201),詩人在山陰描寫西村清新優(yōu)美的自然景象,贊嘆鄉(xiāng)居之樂,抒發(fā)無限喜悅之情。
“湖塘西去兩三家,杖履經(jīng)行日欲斜”,首聯(lián)中,詩人沿著池塘拄杖而行,悠然自得。漸斜的夕陽之下,緩步經(jīng)過兩三家鄉(xiāng)居,想必是雞犬相聞的安適景象?!磅觉舅y生細縠,蜿蜿沙路臥修蛇”,頷聯(lián)寫詩人目之所見。抬眼望去,水波在微風之中蕩出細細波紋,小路蜿蜒如同曲蛇臥于沙土之上。此情此景,不由讓人一洗俗塵。
“旱余蟲鏤園蔬葉,寒淺蜂爭野菊花”,頸聯(lián)寫鄉(xiāng)居生活的農耕之事。蟲子啃噬菜葉,天尚未寒,仍有蜜蜂圍著野菊花嗡嗡飛行。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小事,在詩人筆下,也蘊含著一種別樣的情致,令人心生向往。
這其中的緣由,詩人在尾聯(lián)之中點明了。“老去郊居多樂事”,陸游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詩人心中常懷悲憤。然而時光流逝,在年老之時,鄉(xiāng)間平凡安寧的生活在詩人眼中卻是值得珍惜的歡樂時光?!懊摻砦从脟@蒼華”,盡管發(fā)鬢斑白,然而當此情景,又何須慨嘆呢?
全詩落筆清新,雖寫俗物卻不落俗套,可謂別具匠心。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是一首樸實自然的山村游記詩。此詩為陸游所作的名篇之一,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lián)廣為傳誦。詩人此時剛被免官還鄉(xiāng),苦悶之際路經(jīng)山西村,看到農家質樸歡樂的春日景象,興奮之余寫下此詩,展現(xiàn)出擺脫官場、豁達開闊的胸懷。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首聯(lián)寫村中新年剛過,今年是作物豐收的年份,家家喜悅,村民熱情好客,端出了臘酒、肉讓詩人盡情享用。雖然臘酒不及京中清酒甘洌,菜品也不如京中精致,但村民們熱情真摯的心靈讓詩人分外感動。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村落處在群山環(huán)抱之間,山路崎嶇,好像無路可走,忽然間看到了柳枝野花,已經(jīng)到了新的地方。從山到村的風景變化,也象征著詩人的心境變化。這兩句詩富有理趣,寄寓著人生追求中當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意蘊。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寫節(jié)日歡樂氣氛彌散在村中,村民們衣著簡樸,尚保存著古代的淳樸風俗?!皬慕袢粼S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詩人幻想之后可以遠離官場,生活在簡樸的山野之中,粗茶淡飯,閑適安逸,展現(xiàn)出詩人歸隱的志趣和向往。

梅村野人家小憩
【宋?】陸游?
正遣清詩覓菊栽,穿云涉水又尋梅。
萬牛不挽新愁去,一鳥還驚午夢回。
老愧逢人說幽憤,窮能隨事學低摧。
江邊漂母何為者?無食王孫未易哀。

本詩為嘉定元年(1208)冬季,陸游于山陰所作。
“正遣清詩覓菊栽,穿云涉水又尋梅”,詩開篇點明了時節(jié),詩人尚且沉浸于菊花的詩意之中,梅花卻已盛開。在寒冷的冬季,詩人感慨萬千。午夜夢回之中,新愁舊恨難以盡數(shù)?!袄侠⒎耆苏f幽憤”一句,抒發(fā)了極為復雜的情感。詩人內心有多少憤怒憂思急于傾吐,開口之后,卻反覺愧悔。自己的一生屢遭挫折,壯志難酬,難道只剩下訴說低沉情緒一件事情可做?世路窮途,使人學會低首摧眉,然而詩人心中深藏的志向,始終未嘗更改。
“江邊漂母何為者?無食王孫未易哀?!蔽猜?lián)中使用了《史記》中“漂母飯信”的典故。韓信年少家貧,受餐于漂母,及其達志以后,投千金以為報答。詩人用此典故,可謂意味深長。雖然處境艱難,仍然有“無食王孫未易哀”的樂觀精神,恰如梅花不畏嚴寒,仍舊燦爛盛開。這是詩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之堅定信念的延續(xù),也是貫穿其生命始終的理想和堅持。

立春?
【宋?】陸游?
紹熙又見四番春,春日春盤節(jié)物新。
獨酌三杯愁對影,例添一歲老催人。
菊芽冒土如爭出,柳色搖村已漸勻。
身是蘭亭山下客,未容逸少擅清真。

這首七律詩作于立春時節(jié)。詩人雖然已近晚年,卻不顯老朽之態(tài)?!敖B熙又見四番春,春日春盤節(jié)物新”,首聯(lián)描寫了立春時萬物更新的景象,然而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jié),詩人只能舉杯獨酌,“對影成三人”,不由得發(fā)出“例添一歲老催人”的感慨。對于少年人來說,春季只是又一年的開始,是青春歲月里值得期待的美好時節(jié)。然而在詩人眼中,只能感到年歲催人老,令人惆悵。
“菊芽冒土如爭出,柳色搖村已漸勻”,頸聯(lián)描寫了鄉(xiāng)居中動人的景色。菊花的嫩芽爭先恐后,破土而出;嫩黃柳色如煙如霧,逐漸籠罩整個村落。此處“搖”字極妙,生動地描寫了春色漸濃的動態(tài)之感。“身是蘭亭山下客,未容逸少擅清真”,尾聯(lián)中詩人用蘭亭故典,以賢者自許,頗為驕傲地表示“未容逸少擅清真”。世間不獨有少年才有欣賞春色的權利,哪怕已經(jīng)垂垂老矣,只要心中的志向仍存,也能在春日里同享一縷微風。
陸游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從來未曾停止奮斗的一生。這首詩辭氣流暢,對仗工整,真切地抒發(fā)了詩人不甘老去的壯志豪情。

幽?居?初夏?
【宋?】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余誰共午甌茶。

本詩作于慶元二年(1196),是詩人晚年在山陰閑居時所作?!队木映跸摹饭菜氖?,這是第一首。本詩寫夏日閑居,描寫了詩人居所優(yōu)雅恬靜的環(huán)境,同時也隱隱包含著一絲孤寂之感。
前六句寫景,描摹了詩人閑居之所幽靜的景色,承轉開闔而井然有序。首聯(lián)以“湖山”一詞鋪墊全篇,勾勒環(huán)境,突出了山光水色之“幽”。“槐柳陰中野徑斜”轉寫居室周圍的景象,筆意微闔。鄉(xiāng)間小路,阡陌交通,小屋周圍,槐樹成蔭,描繪了一幅典型的初夏幽居景象。頷聯(lián)“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緊承“湖”字展開,鋪寫了“水滿”“草深”等水濱景色。一“觀”寫所見,一“鳴蛙”寫所聞,參差變化,蛙聲陣陣更襯夏夜的幽靜。頸聯(lián)引出“籜龍”“木筆”等意象,籜(tuò)龍,竹筍名;木筆,即辛夷花,常見于初夏,花未開時,苞有毛,尖長如筆,因以名之。描寫山地風光,著意展現(xiàn)庭院四下的蓬勃生意,細針密線卻又不露痕跡。一“過”一“開”之間使得靜止的竹和花頓時有了活潑生機。
尾聯(lián)情調陡轉,由景入情,長嘆一個“老”字,頓生志士空老的感慨?!八嗾l共午甌茶”,詩人捧一盞茶在手,本欲與舊交一共品茗,暢享湖山之樂,四顧惘然,方才想起舊交已零落殆盡,故而寂寞之感隨即涌上了心頭。全詩緊緊圍繞“幽居初夏”的主題展開,幽景之中蘊含詩人的綿綿幽情,讀之不僅陶醉于靜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也被其淡淡的憂傷所感染。

觀村童戲溪上
【宋?】陸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將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
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首聯(lián)寫雨過天晴,小溪流水漸漸漫到與堤岸一樣高,而這時詩人閑來無事,靜靜看著村里小孩在傍晚彼此問候,一同嬉戲。為下面寫小孩游戲渲染平和自在、爽朗歡快的氛圍。頷聯(lián)則趣味盎然,“踉將”“跋扈”二字則用了反語的手法,而且借物寫人,看似寫出小孩玩竹馬時的笨拙和放風箏時的狂放,實際上與下面小孩出于將來長大貢稅需要而學習的機巧和無奈來對比,寫出小孩的天真活潑、自然本真的性格。頸聯(lián)的“暫”字則體現(xiàn)出小孩去向儒生學習的無可奈何,也為下面點明小孩學知識并非為了飛黃騰達埋下伏筆,第二句更寫出農村小孩只能繼承大人一輩子耕田的宿命。表達了對農村家庭的關切和同情。尾聯(lián)則體現(xiàn)該詩的主題,農村小孩認得幾個字,只不過為了將來繳稅時能寫字罷了,粗略的“粗”字和“不須”寫出了統(tǒng)治者并非真的希望農村人學會儒家文化知識,更不希望農村孩子能通過學習而做上高官。而從另一個側面也寫出詩人對早年在官場辛苦追求功名利祿的厭倦,和對現(xiàn)在自在而單純的田園生活的某種向往和羨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