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山南面),汶水西(名作狀,向西)流;其陰(山北面),濟(jì)水東( 名作狀,向東 )流。陽谷(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皆入汶,陰谷(山北南山谷中的水)皆入濟(jì)。當(dāng)(在)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 京城 )乘(冒)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 界限 ),至于( 到達(dá) )泰安。是(這 )月丁未( 干支紀(jì)日),與知府朱孝純子潁( 姓名+字 )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石階),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順著)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shí)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門檻)當(dāng)?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幾乎 )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fù)(背)雪,明燭(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停留)霧若帶然( ……的樣子 )。 戊申(干支紀(jì)日)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yáng)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 逐漸 )見云中白若樗蒱( 古代一種博戲,這里指樗蒱所用的擲具)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天邊)云一線異色,須臾(一會(huì)兒)成五采( 同“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dòng)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絳皓駁(雜)色,而皆若僂(脊背彎曲的樣子)。 亭西有岱祠( 東岳大帝廟 ),又有碧霞元君( 傳說為東岳大帝的女兒 )祠?;实?/span>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shí)居住的處所 )在碧霞元君祠東。是(這)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 帝王年號)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模糊)失。僻不當(dāng)(在)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平的和方形的),少圜(同“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裂縫),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二、文言知識總結(jié) 通假字 1、多平方,少圜( 同“圓” ) 2、須臾成五采 ( 同“彩” )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 ( 名作狀,向西 ) 2、濟(jì)水東流 ( 名作狀,向東 ) 3、下有紅光 ( 名作狀,在下面 ) 4、明燭天南 ( 名作動(dòng),照 ) 5、崖限當(dāng)?shù)勒?/span>( 名作狀,像門檻一樣 ) 古今異義 1、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到了,到達(dá) ) 2、多平方,少圜 ( 平整的方形的 ) 特殊句式 1、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判斷句) 3、此東海也(判斷句) 4、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判斷句) 5、崖限當(dāng)?shù)勒撸澜灾^之天門云。(判斷句) 6、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判斷句) 7、崖限當(dāng)?shù)勒?/span>(定語后置“限當(dāng)?shù)勒哐隆毕箝T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 8、余始循(之)以入 (省略句) 9、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一詞多義 乘: 自京師乘風(fēng)雪(冒著)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坐)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趁)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限: 越長城之限(界限)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span>(像門檻) 牽??椗b相望,爾獨(dú)何辜限河梁(阻隔) 皆不可限以時(shí)月(限制)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限度) 居: 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居住) 居十日(過) 居廟堂之高(處在)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吾知其居僅僅足,食亦僅僅足也。(住所)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余始循以入(表修飾) 回視日觀以西峰(用在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jié)構(gòu),表示時(shí)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 三、文化常識 (1)姚鼐, 代著名散文家,與 , 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 ,世稱 先生、姚 ,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jìn)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主講于揚(yáng)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 》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答案】清代 方苞 劉大櫆 惜抱軒 惜抱 惜抱 《惜抱軒全集》 (2)“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紀(jì)時(shí)法,十天干分別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地支分別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戊、己、庚、辛、壬、癸,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戊申晦”其中“晦”是指農(nóng)歷每月的______,農(nóng)歷稱初一為“____”,稱十五為“______”。稱十六為“______”。 【答案】最后一天,朔,望,既望 四、重點(diǎn)詞句默寫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 ),( )。當(dāng)其南北分者,(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 )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 )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 ),至于泰安。是月( ),與( )。四十五里,( ),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 )以入,道少半,( ),復(fù)循西谷,遂至其( )。古時(shí)登山,( ),道有天門。東谷者,( ),余所不至也。( ),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 )。及( )上,蒼山負(fù)雪,( );( ),汶水、( ),( )。 ( ),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 )。稍見云中白若( )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dòng)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 ),( ),而皆若( )。 亭西有( ),又有碧霞元君( );(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 )。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span>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 )。少雜樹,多松,生石( ),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 )。 桐城姚( )記。 五、情境式默寫 1.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先后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時(shí)剎那間的感受的句子是: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2.在《登泰山記》中,“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shí)天氣的惡劣以及路途的艱辛。 3.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在“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四句用很少的筆墨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泰山夕照圖,寫出了泰山的安詳、明媚,以及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fēng)韻。 4.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在泰山頂上觀日出,“大風(fēng)揚(yáng)積雪擊面”一句對天氣的描寫與前文“迷霧冰滑”照應(yīng),再次凸顯了天氣的惡劣。 5.在《登泰山記》中,“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shí)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6.《登泰山記》,日出之前,“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其中“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 7.《登泰山記》,“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dòng)搖承之”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dòng),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 8.姚鼐《登泰山記》中“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fēng)冒雪風(fēng)塵仆仆、不遠(yuǎn)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心情。 9.姚鼐在描寫完日出后,又回視日觀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10姚鼐《登泰山記》中寫日出時(shí)云彩的色彩變化的句子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