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可執(zhí),如將有聞。識者期之,欲得愈分。可能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某些長時間思考的問題,在某個輕松自在根本沒有去刻意思考什么的時候,感悟突如其來,一時如泉水汩汩而出,但剎那間又似欲逝去,此時若想集中精神去抓住它,便會發(fā)現(xiàn)越用力反而會離的越遠,因為精神的本性是超脫自由的(飄逸不粘滯、點到為止的特點實由此而來),對于實用性和功利性是排斥的,其可以道和之,而不可像工具一樣執(zhí)之。另一方面,這也體現(xiàn)出飄逸目的性的特點,因為對于復(fù)雜艱深的問題,或者說對于事物深層次的本質(zhì)和真相,沒有長時間的有意識地去深入思索,是很難靠偶然的靈感一下梳理清楚的。 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是一個逐漸接近真相的過程,但事物又往往是不斷變化的,人們透過不斷變化的事物最終認識到的是其背后的道,但準確來說這只是道的一個片段或側(cè)面,我們一般將之稱為相對真理,雖然它是道又不是道,但卻有助于我們接近聞見真正的道,此即為“如不可執(zhí),如將有聞”。 然而“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钡赖谋倔w不可聞、不可見、不可言,道會以種種形式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如聲音、形象等,但即使是有著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力的人的思維語言也無法將道完全說清楚,此即“道可道,非常道?!边@是道隱而難見的一面。另一方面,道又無時無刻不展現(xiàn)在世間萬物之中,并體現(xiàn)在人們的思維意識乃至靈魂之中,所以道是至顯而至隱的。 故若想在藝術(shù)中更好的表現(xiàn)道便不能粘滯于名相(包括種種形象和意象),只有不著名相才能使種種名相為我所用,才能出神入化,隱而之顯,顯而之隱,處處不著名相又處處不離名相才能得道的本來面目,才算飄逸。 有識者通曉其理,或?qū)⒁詾轱h逸可預(yù)置心中,期于必得,然心念有所前識便有所定,有所定便難免自設(shè)牢籠、粘滯不化,甚至變成按圖索驥,以不變求變難免愈求愈遠,只有心無定法,與時而化,不得而得,若與道合,才能得真飄逸。此即為“識者期之,欲得愈分。” 注:本文根據(jù)大愚觀點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