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天氣迅速轉(zhuǎn)涼,人體也到了需要溫補滋養(yǎng)的時候。 這時候,一定不要忘了山藥! 山藥最早被稱為“薯蕷”,后因唐代宗李豫的即位,為了避諱改名為“薯藥”。 到了北宋,薯藥又因犯了宋英宗趙曙的名諱,所以再次改名為“山藥”。 雖然被反復更名,可山藥在日常使用上,并未受到影響。 《中國藥典》記載: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jīng),具有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 經(jīng)常食用山藥,可收獲下列三個好處—— ![]() 近代中西醫(yī)匯通泰斗張錫純說:“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 山藥色白,故而可以補肺,還可以生津益肺、滋養(yǎng)肺陰,適用于秋季中老年人常見的肺虛咳喘等癥狀。 ![]() 山藥味甘入脾,能健脾養(yǎng)胃化濕。 它富含的粘液蛋白,對胃粘膜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適合脾胃虛弱、食少體倦等病癥。 《本草求真》說:“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也就是說,山藥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 ![]() 山藥入腎,可以補腎納氣,能固澀、利小便,滋補腎陰。 此外,山藥還能“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可以使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山藥可熬、可燉、可煎、可炒,藥食兼用,美味營養(yǎng)。 一般來說,在所有山藥的做法中,炒山藥是最營養(yǎng)的。因為,切片下鍋爆炒,加熱時間短,營養(yǎng)成分丟失得較少。 對于大病初愈沒什么胃口的人,可以把山藥去皮、切段放入鍋中清蒸食用。 老人、孩子和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用山藥煮粥。 下面推薦三款山藥美食—— ![]() 材料:藍莓、山藥各適量。 做法:山藥去皮蒸熟打成泥。藍莓洗凈放入碗中,在微波爐中加熱1~2分鐘,碾碎就成了藍莓醬,將它淋在蒸好的山藥上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生津潤燥。 ![]() 材料:山藥200克、胡蘿卜40克,豌豆粒40克,玉米粒40克,黃瓜50克,沙拉醬適量。 做法:山藥去皮焯熟打成泥。胡蘿卜、黃瓜切丁,與玉米粒、豌豆粒共煮熟后撈出控干水分,然后倒入山藥泥中,再放入適量沙拉醬,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調(diào)中開胃,明目消脂。 ![]() 材料:山藥、芡實、韭菜各30克,粳米100克。 做法:韭菜洗凈切末,芡實煮熟去殼搗碎,山藥搗碎,共與粳米煮粥。 功效:壯陽補虛益氣。 山藥最好不要蘸糖吃。 因為甜食會礙胃,吃完容易脹滿不消化,而且本身山藥淀粉含量高,在體內(nèi)會轉(zhuǎn)化為糖原,如果再加上糖吃,反而可能會傷脾胃。 市面上的山藥有兩大類,一類是淮山藥,一類是懷山藥,我們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 淮山藥:也叫菜山藥,比較粗大,常用于做菜。 懷山藥:鐵棍山藥就是懷山藥的一種,外形細長、多有毛刺,口感更“面”一些,適合煲湯、蒸煮。 懷山藥的藥用價值更大,可以健脾胃、止腹瀉,屬于藥食兩用的食材。 ![]() 麻辣火鍋本屬辛辣上火之物,如果在吃火鍋的時候加上山藥,更會使人上火,從而導致咽干咽痛、上火長痘。 ![]() 山藥含有的淀粉量較高,如果過多食用會導致血糖升高。 因此,糖尿病人如果偏愛食用山藥,要適當減少主食的量。 ![]() 山藥中含有的薯蕷皂甙成分,會影響上述兩種疾病的治療。 ![]() 山藥中含有豐富的淀粉,并且山藥性熱,屬溫補食材,便秘的人吃山藥,無異于火上澆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