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清代《吉林輿圖》清晰的標示當時的驛路 驛路是古時專供傳遞文書、信件、物資的專用路線,驛站就是在這路線中為來往官吏、郵差中途住宿、補給、換馬的處所。五常從遼金時期開始就在境內設置驛站,多條從金上京去各地的驛路從五常經過。五常最早的驛路,應該是非官方的鷹路。所謂鷹路,就是在金代建國之前,生女真人將捕獲和馴化完的海東青向遼國上層和皇室人員上供海東青的路線。這條路線從五常境內穿過,跨過拉林河,混同江,最后到達遼國上京,后來此條路線就被人們習慣稱為鷹路。 金朝建國后,就開始有官方的驛路,當時,金朝在黑龍江地區(qū)規(guī)劃了16條交通路線。其中三條路線經過五常境內。一是上京會寧府通往恤品路的路線。金代恤品錄,是金代設置的路治所機構,所在地是在今俄羅斯境內的烏蘇里斯克雙城子附近。這條路線從上京會寧府出發(fā),直接南下經五常興隆鄉(xiāng)古城,再南行至拉林河畔南土城古城,又經吉林市折而東行,沿張廣才嶺和長白山之間的川地,繞鏡泊湖南端東行,到達恤品路;二是上京會寧府至冷山的路線。冷山即五常沖河南北古城子。從上京會寧府出發(fā),南行50里至五常古城村古城,又南行50里至營城子古城,又50里至半里城古城,又東行60里至沖河鄉(xiāng)古城,來到冷山文化的發(fā)源地沖河;三是上京會寧府至遼陽府的路線。從上京會寧府出發(fā),南行35里到五常興隆古城,又經北土城子、南土城子到達吉林榆樹,而后經吉林市的烏拉城、磐石、輝南、海龍等地到達遼寧省,最后到達東京遼陽府(今遼陽市)。
 清代五常山河屯的郵件 到元朝后,五常屬開元路,1330年,在五常紅旗鄉(xiāng)東、西城子建立驛站,名為斡木火站。這條線路主要是元大都通往奴爾干城經過五常的線路。 清朝以后,五常地區(qū)的驛路也有多條,當時稱官路,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由吉林烏拉至三姓城的驛路。這條驛路開辟于清康熙十五年(1674年),在五常地區(qū)設有兩處驛站。一是拉林多歡站,二是五常站。拉林多歡站設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是吉林通往黑龍江的官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驛站。說其重要,就是其處于比較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整條驛路中處于兩條線路的交匯點,即是吉林烏拉至三姓的必經之路,還是去往五常站、雙城站的中間節(jié)點,兩條驛路在此交叉。另外,它還是水路(拉林河)與陸路的中轉站,所以位置非常重要。五常站設置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位置在今五常鎮(zhèn),為吉林烏拉至三姓驛路一條支線。 后來,隨著現(xiàn)代鐵路的開通和西方郵政體制的引入,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清朝撤銷了東北地區(qū)的驛站,五常地區(qū)的驛站、驛路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臺。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五常設文報局 (民信局)。是年五常建立郵政局。民國八年(1919年) 6月在五??h建立電報局。民國十二年(1923年)建立五常地方電話局。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常、山河屯郵電局被劃為三等局,小山子、五常堡、蘭彩橋、向陽山、沖河鎮(zhèn)、拉林城均設郵寄代辦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接管郵電局,把五常各地郵電局分成三等,五常郵電局為一等局。到1934年,五常縣內已有郵政局、電報局和地方電話局三家機構。日本人基于掠奪和為加強與各地聯(lián)系,防止抗日的目的,在五常鄉(xiāng)鎮(zhèn)各村設郵政代辦所,同時整修道路,開辟郵路。但當時五??h內僅有郵路10條,長約300公里。除縣城至小山子一段為汽車郵路外,其余都需乘畜力車或步行。縣城內,郵遞員背著信袋,走街串巷,投進信件,居民通信還比較方便,到了偏遠鄉(xiāng)村,百姓郵一封普通信也要走十幾里或幾十里路。當時,由于五常來的日本開拓團和朝鮮開拓團人數(shù)比較多,五常郵局寄往日本、朝鮮的信函、包裹就比較多,甚至在郵局和火車站還專門開辟了日本人、朝鮮人的郵遞窗口。
 

從五常寄往朝鮮、日本的信件 1945年“九·三”光復,日偽政權瓦解,郵電業(yè)務停辦。1946年,五常民主政府成立,接管了郵電設施,建立了五常、山河屯、拉林三個郵電局和小山子、沖河、向陽、常堡、蘭彩橋、沙河子、紅旗、土城子等郵政代辦所。 建國后,隨著五常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五常郵路不斷增加,條件日益改善,自行車取代了步行,汽車取代了畜力車。改革開放后,伴隨現(xiàn)代通訊事業(yè)的發(fā)展,五常郵政已全面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民國時期標有華里數(shù)的郵政地圖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討論和轉發(fā)文章! 你若喜歡,為秋實之聲點個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