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5987 字 丨 15 分鐘閱讀
崔 巒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主編之一 編者按:本文根據(jù)崔巒老師2022年10月在新課標專題培訓講座錄音整理,未經(jīng)本人審閱。因本人對課標的理解有限,文稿整理如有錯漏之處,請同行留言區(qū)批評指正! 整理人:張嘉。 自2001年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國家頒布了三個課程標準,拿語文課程來說,頒布了2001年的課程標準的試驗、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以及今年4月頒布的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 那么2022年頒布的語文課標,可以說是3.0版,今天來談談這版課程標準和以前的課標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有哪些突出的變化? 相同點 這一次課標增加了8個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我認為這是事關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在增強各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變化。 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我們語文課程必須要擔起來的責任。而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是一個人的基礎能力、基本能力。上至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下至三百六十行的從業(yè)者,誰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強,誰的專業(yè)能力就強,誰的貢獻就大。 用一句話來講,那就是一個人一生的道路取決于語文。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17歲離開韶山去干革命,他在離家的時候留下了一首詩,他寫的詩是這樣:孩兒立志出邊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主席一生酷愛讀書、學習,盡管只有中專的學歷,但可以說是學富五車。解放以后他一直住在中南海,有一次給主席搬家,他的生活用品很快就搬完了,單單是毛主席住處的藏書,就幫他整理和搬運搬了一個多星期。他的藏書有94,763冊。 毛主席讀書有圈點勾畫、圈點批注的習慣,他最愛讀的二十四史,共讀了60多遍(二十四史一部3600卷,4300多萬字)。所以說讀書、學習、寫作是毛主席一生除了革命以外,最重要的事。有專家說,論才學,毛主席可以在今天的北京大學的20個系當博導。我們也可以看出讀書、學習對于一個人的成功有多么重要! 這是第一個相同點,就是我們的幾部課程標準,在講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一致的,都在強調我們這門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第二個相同點,就是幾部課標都強調理解和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理解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都把讀書為要,以用為本這兩條作為重要的理念。 讀書為要,以用為本。所謂“讀書為要”至少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讀書,要“讀”字當頭,把朗讀默讀的訓練貫穿始終;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課內外要多讀書。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用這樣的辦法醫(yī)治中小學語文課內外書讀得少的頑疾。 所謂以用為本,這既是語文學習的出發(fā)點,又是語文學習的落腳點、語文學習的歸宿。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既要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又要關注形勢。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閱讀是關注內容而忽略形式,費事多而收效微。閱讀教學,一定要既得意——也就是要抓住文章的主旨,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又要得言——也就是揣摩寫法,品味語言,從名家的文章當中來學作文,做到從讀到用,讀寫結合,這是幾部課標的相同點。 第三個相同點,都重視改進教學。首先就要轉變教學的觀念,過去我們有的老師長期習慣做一個強者,習慣站在課堂的中央,課改要求我們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正中央,讓他們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為本,以學生素養(yǎng)的成長為本,我們要不斷地探索,讓語文教學做到減負增效。為此我們的教材做了很多的努力,有了一些改進。用人文主題加語文要素的這種編法來組織單元;設計了習作單元、策略單元;設計了快樂讀書吧的欄目,引導讀整本書;還編排了綜合性學習,來引導進行跨學科的學習。 在教學方面,老師們也在不斷地探索,比如研究單元的整組教學,單元的整體教學,大單元的學習,還有三位一體的教學(教讀單篇,略讀群文和讀整本書),把它結合起來,實現(xiàn)單篇教讀、群文略讀和讀整本書的一體化。 以上這些方面都是幾部課程標準的相同之處。 不同點 那么2022年版的課標在以往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的改進,有許多的特色和亮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程目標的提升,聚焦培育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001年的課標實驗提出的課程目標是聚焦在知識和能力上,就是教給知識,培養(yǎng)能力。那么到了2011年版,課程標準提出三個目標,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目標相比知識和能力前進了一步。但是這個目標比較注重學業(yè),忽視全體、全面的成長。 那么今年4月我們頒布的新課標,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的內涵。這四個方面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綜合地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較好地做到了立德樹人和提智增慧的融合,做到了既重視、夯實語文學習的基礎,又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 這四個維度的核心目標,實際上是一個整體。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語言和思維是語言運用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互相促進的關系。發(fā)展語言和思維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兩大基本任務,這兩個任務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促進的,語言是表象,思維是內核,是互相促進的一個關系。 那么語言運用和文化自信是什么關系?語言本身就是文化,而且語言還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積淀文化的過程。所以課標提出在語文課程當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人語言經(jīng)驗的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這是課程目標的提升,聚焦培育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第二,課程內容的變化與呈現(xiàn)方式的變革。新課標提到的課程內容是結構化的。我們傳統(tǒng)的中小學語文教學課程內容,包括識字、寫字、學詞、單篇的閱讀和表達等。 新課標還提出要重視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強調發(fā)展思維,特別是審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學習閱讀表達,既要以文學作品為主,又要包括實用類、科普類、思辨類的作品。首先我們看看課標里關于課程內容的第一個方面是課程內容的主題和載體。 新課標提出的課程內容主題鮮明,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也就是突出和彰顯三個文化,彰顯應用課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這三個文化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先說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源,文化之根。 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比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我們要弘揚中華人文精神,比如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我們還要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如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僅要弘揚,還要有序地發(fā)展,做到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運用。那么在語文課程里面落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什么?漢字、書法、成語、格言警句,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古代詩詞、古代散文、古典小說,古代文化常識、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等。 在統(tǒng)編教科書中,傳統(tǒng)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古詩文增加的幅度很大。 再說革命文化,它體現(xiàn)了愛黨愛國的情懷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魂。傳統(tǒng)文化是根,革命文化是魂,我們要通過這個主題來厚植理想信念、愛國情懷,發(fā)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斗爭、英勇無畏的革命傳統(tǒng),培養(yǎng)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革命文化的主要載體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們生平事跡的傳記、故事等作品,反映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偉大歷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關革命傳統(tǒng)人物、事件、節(jié)日、紀念日活動等方面的作品,闡發(fā)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等。 最后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努力向未來的不懈追求。 這是前兩個文化的發(fā)展,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反映我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品,反映中國當代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重大事件、模范人物的作品等。 我們在語文課程的內容當中,要不斷去發(fā)現(xiàn)、增加與吸納體現(xiàn)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元素。除這三個文化以外,反映兒童生活的、科技進步的、多樣文化的、世界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主題的作品,也應該占一定的比例。 在語文課程內容當中體現(xiàn)三個文化的作品應該占到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方面的作品以及外國文藝學的東西占到30~40%,這是關于這個課程內容的主題和載體。 第三,語文課程內容的主要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是學習任務群。 這是這次課標的一個重大變化,重要發(fā)展。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不斷提升,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群。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型的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 第二個層次是發(fā)展型的學習任務群,包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三個學習任務群。 第三個層次是拓展性的學習任務群。包括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兩個任務群。這兩個任務群體現(xiàn)了我們語文課程的寬視野、寬積淀、寬能力。 這三個層次的六個學習任務群,代表了我們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體現(xiàn)了對基礎性和發(fā)展性的兼顧,體現(xiàn)了階段性和整體性的統(tǒng)一。 新課程標準里面增加了一個部分,就是學業(yè)質量的整體描述,為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供了依據(jù)。課程標準當中的學業(yè)質量的這個部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部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從來沒有的新內容,它是標準中的標準,這就使課程標準更加完整,更具標準的性質。它是評估課程目標是否達到的依據(jù)。 學業(yè)質量描述按照義務教育的四個學段——小學三個學段加上初中階段,聯(lián)系課程內容,結合三類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哪三類?一個是日常生活情境,一個是文學體驗情境,還有一個是跨學科學習的情景。整合四項語文學習活動,就是我們常說的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整合這四項語文學習活動,來整體描述每個學段學生的學業(yè)質量的具體表現(xiàn),描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應該達到的水平。 第一次在課程標準里明確每個學段學生的語文學習應該學到什么程度,并且從學習情境、學習活動、學業(yè)表現(xiàn)三個方面來構建了學業(yè)質量的基本框架,這就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測試評價提供了依據(jù),為落實教、學、評的一致性提供了指導。 第四,教學建議為課標落地和教學轉型指明了方向。 教學建議在課程標準里邊有三個地方都有體現(xiàn),一個地方是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部分,這個提出了四項教學建議,第一項是要在教學當中體現(xiàn)育人的導向,我把它理解為育人為魂。第二項建議是要整體規(guī)劃學習內容,搞好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在這里強調語文教學要抓住重點。第三項建議提出要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我把它概括為實踐為本。第四項建議是探索教和學的方式的變革,體現(xiàn)了守正創(chuàng)新。 那么在課標課程實施部分提出的這四項建議,我認為是從宏觀的層面指導我們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沿著怎么樣的方向來改進我們的教學,那么既然有宏觀的建議,就有中觀的建議,中觀的教學建議在課標里邊有兩個部分有所體現(xiàn),就是課程實施的部分里面的評價建議,通過對評價的建議來倒逼我們語文教學的改革。因為評價是指揮棒,它能夠起到指揮教學的作用,我們改革評價就是倒逼我們來改進教育。 建議的第二個方面,就是體現(xiàn)在學業(yè)質量部分里面,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達到的水平來引導我們的教學改革,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達到這樣的水平,那么我們的教學改革就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以上這兩點我認為是中觀的教學。 有了宏觀的、中觀的,當然還有微觀的教學建議,就體現(xiàn)在課程內容部分里邊的各個學習任務群中的教學提示,六個學習任務群,每一個學習任務群的闡述,分三個層次,第一層講了目的任務,第二層講了學習內容,第三層就是教學提示。任務群實際上是微觀的、是更具體的教學點。 所以我們研究課標思考改進教學的時候,要反復得比照著來讀,宏觀的、中觀的、微觀的教學建議,來思考我們的教學怎么做。我覺得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要從明確課程目標開始,來研究怎么整合課程內容,再思考怎么改進教學的評價,明確課程目標,實際上是來回答到哪里去的問題,回答方向的問題,整合課程內容,回答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 新課標突出的變化 第一,改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我們老師應該退居次席,但不是老師不重要,而是我們老師要退后一步,發(fā)揮我們應該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那就是要成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激勵者。 第二,改內容。要從碎片化的、單篇的教學改成任務導向的、結構化的教學。 第三,改設計。我們的教學設計要由以往的從教的角度來設計,轉變?yōu)閺膶W生活動的角度、學習的角度來設計,圍繞著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來設計有邏輯關聯(lián)的一系列語文學習活動。 其中我們要體現(xiàn)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這里的真實情境首先是真實的語言情境,當然還包括真實的生活情境,另外我們要體現(xiàn)在整個教學當中,貫穿著有聯(lián)系的一連串的語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教學當中要親力親為。 第四,改學習狀態(tài)。由以往的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這樣被動的教學轉為讓學生主動去學。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和陶行知在若干年前就提出了這樣的教育思想。 所以我們改進教學,要做到改理念,在設計上更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我們還要在教學當中努力實現(xiàn)由單元教學到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轉型。我們老師要很好地學習和鉆研課標關于學習任務群的部分,要在教學的時候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安排連貫的語文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一個一個的相互有關聯(lián)的學習活動,一個活動完成一個小任務,一次活動完成一個小任務,這樣積累起來,由完成小任務到完成大任務,由完成分任務到完成總任務。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學生親力親為,不斷地積累學習經(jīng)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