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爐 夜話 圍爐夜話 --王羲之《蘭亭集序》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蘭亭集序》是東晉名士、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 此序體現(xiàn)了魏晉時期知識分子的風(fēng)度才情;也是王羲之在行書書法藝術(shù)上的代表作。說到書法,有人說,“他的行書是寓骨力于姿媚之中,出自然于法度之外,用筆方圓兼施,筆力勁爽,體態(tài)圓融流美,凸顯爐火純青之功底?!?/span>從唐代以來,《蘭亭集序》被視為中國書法的最高典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學(xué)習(xí)中國書法的最佳范本。 這篇序文,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給貴戚近臣,并以真跡殉葬。 ![]() 【作品背景】 公元353年4月,永和九年上巳節(jié),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集會,以文會友,臨流賦詩,各抒懷抱并舉行禊禮。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事后王羲之將集會上所作的詩賦抄錄成集,并由王羲之寫了《蘭亭集序》總述這次雅集--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這篇序文也稱《蘭亭序》《禊貼》《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擴展)【永和:東晉皇帝司馬聃(晉穆帝)的年號,從公元345—356年共12年?!?/span> (擴展)【禊禮:褉禮是在“蠢蠢欲動”的春天的水邊進行的一種洗浴活動。仲春之月,萬物萌動之際,人們來到河邊,洗滌一個冬天累積的塵垢,以及過往的積惡,使自己能夠以潔凈的軀體和爽利的精神,迎接春天的到來,從而獲得福祉。】 魏晉時期,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的“虛談廢務(wù),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的思想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 (擴展)【莊子《齊物論》反映了莊子哲學(xué)的一個重要思想,包括“齊物”和“其言”兩部分。莊子認為,世界上矛盾對立的雙方,諸如生與死,貴與賤,成和敗,大與小等,都是“齊一”而無差別的?!?/span> 王羲之生活在東晉,當時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士大夫不滿這個時代卻又無能改變它,于是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短m亭集序》也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但可貴的是王羲之雖出生高門,為東晉名士,卻沒有像其他“名士”一樣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在“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钡纳虝褐@中懂得人生要有憂患意識,認為人生在世要揚長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蘭亭集序》說理比較直白,談到死生是人的大事時,就高喊古人的“死生亦大矣”;王羲之不同意莊子的“齊死生”、“等彭殤”的逃避現(xiàn)實的虛妄的人生觀,就直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边@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希望引起后世讀者的共鳴。 ![]() 王羲之對短暫歲月的流逝的慨嘆,沒有一絲一蹶不振和無畏的哀嘆,他用那個時代少有的較為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生命,隱含著他的生命態(tài)度,也正是他對人生充滿執(zhí)著的反映--“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 王羲之借《蘭亭集序》寫出世人性情與人生的異中有同,感慨快樂年華的易逝,借古人的感慨,引出他對人生的痛惜,對錯誤荒誕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觀點加以批判,其結(jié)集的目的在于驚醒后來的文人在讀該文的時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極的思想情緒而是要能夠充分認識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 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 ![]() 蘭 亭 集 序 【東晉】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qū)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 【作品脈絡(luò)】 點明時間、地點→雅集為何事→雅集上的人物→周遭環(huán)境氣候與集會和人的相協(xié)相和→互為交流思想情感→興懷感慨命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作品賞析及譯文】 1)點明時間與地點,明確為何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集會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 2)雅集上的人物: “群賢畢至,少長(zhǎng)咸集。”--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里,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里。 3)蘭亭的山水與集會的相協(xié)相和: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漂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4)集會當天的氣候給予人的歡暢: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fēng)習(xí)習(xí),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5)名士們的交流中表露的真性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 6)興懷感慨: “雖趣(qū)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了。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悲痛呢? 7)命運: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每當我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嘆的好像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 【中心思想】 《蘭亭集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表達了王羲之豁達的生命觀,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 【特點】 1)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fēng)格。 2)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 3)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流傳后世的成語】 群賢畢至;情隨事遷; 崇山峻嶺;一觴一詠; 游目聘懷;放浪形?。?/span> 【好句】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2)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3)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4)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 ![]() ![]() 【作者】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fēng),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fēng)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