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心跳越慢越長壽,越快則越“短命”。不能說這種說法完全沒有道理,比如我們熟悉的龜,大家都知道它的壽命是非常長的,龜的心率平均每分鐘只有10次左右,平均壽命可以達到50年,在動物中已經算得上是很高了。而對比心率較快的動物,比如兔子、老鼠,它們的心跳頻率就很快,可以達到一分鐘幾百次,而壽命也就只有1~3年。 生理學家就認為,心跳越快,心臟間歇時間就越短,進而就會導致心臟容易發(fā)生勞損,這一理論同樣也適用于同為哺乳動物的人類。 我們一般說到心率,比較準確的心率指的是靜息心率。靜息心率是指平靜狀態(tài)下的正常心跳頻率,最準確的是早晨剛醒但還沒有起床前的心率。人的正常心率在60~100次/分鐘之間。心率一旦增快,可能就會導致人體血壓、血糖的增高,增加甘油三酯、膽固醇的濃度。
血壓、血糖、膽固醇升高,都對人體心腦血管不利,所以心率快不只是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還有加劇心血管病的風險。據《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的心臟病學子刊刊載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體最適宜的心率是60次/分,而心率每分鐘加快5次,心衰風險提升13%,死亡風險上升13%。 但是不是心跳越慢越好越長壽呢?其實也不盡然。 如果更低,長期低于每分鐘50次的情況,就可能因為心動過緩從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血壓長期偏低,心臟向腦部和其他部位輸送的血液就可能會減少,如此一來就會容易出現(xiàn)因為缺血缺氧而頭暈、肌肉乏力,胸悶氣短的癥狀。
而由缺血導致的胸悶氣短,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短暫的休克現(xiàn)象乃至猝死。所以,也并不是心率越低越好。針對心跳越慢越長壽的說法,更準確的說話應該是: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在正常心率范圍內,心跳相對慢下來會更好些。 60次/分是一個理想狀態(tài),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本身如果還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壓的影響,心率就不能控制在60左右了,控制在一個固定的區(qū)間就可以。按照心率標準,劃分出五級標準: 55~66 次/分鐘 67~73 次/分鐘 74~79 次/分鐘 80~87 次/分鐘 ≥ 88 次/分鐘 對患有高血壓或冠心病的人來說,最好可以達到A級,B級也屬于可接受的范圍。如果心率是屬于C級標準或更低的話,就一定要進行及時的檢查和調整。而如果心率出現(xiàn)較慢的情況,更要引起注意,避免出現(xiàn)心動過緩的情況。 >>最后附上測量心率的方法: 一般采用靜坐測量,數據比較接近靜息心率。測量前我們應該要避開這些會影響到心率的因素,比如運動、抽煙、喝酒或咖啡。最好是在測量心率前靜坐5分鐘,保證足夠平靜。 在測量時要保證室溫是比較合適的溫度、要讓自己坐得舒適,不要蹺二郎腿,抖腿。避免出現(xiàn)噪聲和與他人交談,同樣要保持平靜。另外每次測量完血壓后可以注意電子血壓計,上面也會顯示出自己的心率。 |
|
|
來自: 蓮鄉(xiāng)學人 > 《養(yǎng)生保健》